•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人见人爱的克里姆特评论区附展览第二期完整实拍154张,含油画的丰富特写!克里姆特对远东艺术的深入探索体现在《持扇子的女人》中:欧亚两地的图像传统在此对等地构成了和谐整体,从各个时期和各种艺术中汲取的灵感转移到独立自由的绘画中。
    #展览资源见评# 作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作品的最大收藏机构,维也纳美景宫在2021年为现由私人收藏的克里姆特最后一幅油画《持扇子的女人》(Dame mit Fächer, 1917)举办了两期特展,分别展示克里姆特的晚期未竟作品以及东亚对画家的风格影响。曾在1920年维也纳艺术展上亮相的该作品得以在百余年后重返维也纳。身穿中国礼服的持扇女人侧着长脖子上梳着高髻时髦发型的脑袋,泰然自若地看着远处。她的嘴唇上挂着浅浅的微笑,衣服从左肩上滑落下来,显得既潇洒又诱惑。赤裸的胸脯被手绘的扇子不经意地遮挡。红黄蓝三原色构成了该油画色彩的主和弦,并配上了它们的混合色以及黑白。黄色支配了整个画面,其金属板的照耀效果也许是克里姆特“金色时期”的回响,同时又使人追忆起使用金色背景的日本琳派。它赋予画面一种隆重而奇异的氛围。蓝色的色调从扇子上的深蓝色过渡到衣服上的蓝绿色,再到强烈的、混合着白色的群青颜料,甚至逼近紫色。对于红色,画家采用了耀眼的胭脂红,并夹杂着粉色和橙色。在围绕着女子的装饰图案方面,克里姆特在黄色壁纸中对大规模的典型东亚纹样的使用堪称铺张,包括在东亚艺术中随处可见的、象征幸福的凤凰、仙鹤、锦鸡和莲花。他从自己收藏的中国与日本服饰和艺术品中找出它们,将其花饰和图案极端放大。衣服的纹样——周围的形状在此小部分地积聚起来——似乎溶解在其中。衣袖的黑白条纹别具魅力,它和位于画面左上方的鸟的翼羽相呼应。对日本绘画的另一处借鉴则在于作品本身:克里姆特广泛的亚洲工艺品收藏中也包含了这种美人画(Bijin-ga),即展现歌舞伎等美丽名流的日本彩色木版画。克里姆特逝世时,《持扇子的女人》和未完成的《新娘》(Die Braut, 1917/18)一同摆在画室的画架上。除了少量细节之外,该作品几乎完成。“美丽的维也纳女人”是克里姆特挚爱的主题之一,但相较于他为社会上层女性创作的大多数画像,该作品很可能选择了一位不知名的舞者。克里姆特毕生深入探索远东艺术,这也体现在他这幅《持扇子的女人》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克里姆特便开始研究亚洲艺术品,它们主要源于日本,后来也包括来自中国、朝鲜、伊朗和印度的艺术。他不仅从中借鉴了装饰图案,而且也参考了构图方面。他研究典型的颜色搭配,并将其转移到自己的油画中。和他圈子中的席勒和科柯施卡等艺术家一样,克里姆特也是维也纳文化研究所的成员。这家成立于1915年的机构在一战期间宣传一种和平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世界文化,并拒绝彼时盛行的西方文化优越性的观点。克里姆特的该作品同样反映了这番要求,欧亚两地的图像传统在此对等地构成了和谐整体。克里姆特将从各个时期和各种艺术中汲取的灵感转移到独立而自由的绘画中。 评论区附展览第二期完整实拍154张,含油画的丰富特写!望转发 [注]我之前曾发布过维也纳美景宫展出克里姆特作品的最核心展厅的展览资源,详见 网页链接#遇见艺术# #二创宝藏榜# #画家笔下的色彩有多惊艳# @_30赫兹_ @李某正在潜逃 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收起 0:30 26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68评论 3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