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浦东,游召稼楼古镇,本以为只是一处仿古建筑群,原来有一个个文化胜景,如黄炎培职业教育展示馆,秦怡艺术馆,广智学堂故址,最有意思的是,在“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纪念馆里,有一“酿酒车间”,各式器具一应俱全查看全文>>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华东师大历史系韩钢教授解读党史研究的14个难点问题:陈独秀、富田事变和苏区肃反、长征中“武力解决”密电、西路军、延安整风、朝鲜战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高饶事件、“文革”发生原因...内容虽长,不可不读…展开全文
收到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学会和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教育●发现》创刊号,有千军万马的惊喜和赞叹!“发现,并帮助发现”,封面上的这句话,大概就是办刊理念之一。情不自禁“攀个亲”:主编@赵群筠 ,是《教师月刊》“2012年度教师”,责编@王小慶微博 ,是《教师月刊》特约栏目主持。向你们学习并致敬!
【宪政的实质】一是限权,即限制政府及立法机构的专属权力;限权的一个精巧的技术性手段是分权。二是保障,即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特别是洛克主张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通过宪法和法治的方式践履这样的政治制度,就是宪政。以宪法为灵魂的国家权力的人格化,就是宪政。(哈耶克:《自由宪章》)
- 俞兄好!严重笔误!每期卷首语,我都在杂志临下印厂时才写的,校对太粗,而且,熟悉的字眼特别容易跳过。改天以酒致歉…… //@俞心樵: 茶居兄,内文俞怎么又变成了余了 ,我最不喜欢余含泪这个余了! //@海翔一号: 第五期还没收到,估计也快了吧 //@林茶居: 转给臧棣兄,心樵兄,@俞心樵 @臧棣 展开全文
刷新浪微博,读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的一首诗:《雅安,一个巨大的倾听》……诗人俞心樵说:“这首诗值得我们欣慰。”为什么是“欣慰”?因为,他认为,曾经有很多“灾难诗”,造成了“惨不忍睹的文化事故”。……——《教师月刊》2013年第5期卷首 🔗 网页链接 @林茶居
- 说得很对,“可以抱头痛哭”。我又想起帕斯捷尔纳克那一句:“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 //@诗人安琪: 回复@林茶居: 一起在漳州写诗,又先后到北京的老友,并行在诗歌之路的老友,可以抱头痛哭的老友。 //@林茶居: 安琪,极地之境。她在其中自由出入……
初次见到@诗人安琪 ,是在1999年的汉阳,诗人哑君的公司。这个女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断地在路上。十多年后的今天编她的诗集,发现她其实很简单:要么南,要么北;要么长诗,要么短诗。我编的就是这本她在北京的短诗集——《极地之境》。其实当初我很想给她改书名为《极端之境》的。此书今日下厂。
- 读《当诗人还做着臣民》,认识了一个厉害而清醒的苏小玲。这似乎是国内第一篇将“诗歌、诗人、现代公民”这些文化要素放在同一个语境中进行考量的文章。他对当下中国诗歌的期许是:“摆脱顺民般地歌颂,脱离野兽般地吼叫,告别犬儒式地应和”。我相信,他所操持的“影响力中国”网站,正积极地影响中国
- 我所读过的书,尽管大都被风吹散,但有些话语一经过目便转化为内心的山水,让我一直寝食难安,诸如,“春天开过花就走了”(泰戈尔),“除了春天禁止入内”(谷川俊太郎),“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帕斯捷尔纳克)……大概,阅读可以使人认出自己,使人明白自己在这个天地间的位置和分量。
- 教育“包括所有政治、道德或宗教的观点”;国家教育给予所有学生相同的爱国精神。相反,国民教育不再操心“接受既定的观点”,不再“让人们欣赏一种现成的立法”,而是教育他们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自由审查”,作出判断,如有必要则加以纠正。(托多罗夫,《启蒙的精神》)@六点图书 @教师月刊 @杨林柯 展开全文
- 与@陈开玖 相逢于北京。这是今年的第二次见面。千山万水,相见不易。感谢阿玖赠送她与张文质老师共同主编的《女教师的生命之爱》。书中夹了一张A4纸,是她打印的来不及刊印的“后记”。也许,在她看来,缺了这个后记,“生命之爱”便失去了完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