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如果艺术史上只能评一位天才评论区附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毕加索展区实拍185张,含每幅油画的丰富特写不仅是立体主义,毕加索此前已凭借蓝色时期而成为象征主义的代表。在探索超现实主义之余,其晚期作品也成为80年代新表现主义运动的理想典范。
    #展览资源见评# 今年正值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逝世五十周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asel)不但收藏有毕加索的众多大型油画杰作,更和艺术家本人有着不解缘分。1966年,长期借展的两幅毕加索油画《两兄弟》(1906)和《坐着的小丑》(1923)原本将要在国际市场转卖(即视频默认图的右边两幅),但巴塞尔全民的投票和八百万瑞士法郎的集资最终将两幅作品留在本地。听闻后深受感动的毕加索邀请时任馆长来到其画室,将后者亲自挑选的三幅油画和一幅大型素描赠予了巴塞尔市。在此重点关注一下视频第27秒出现的油画《男人、女人和孩子》(Homme, femme et enfant)。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中,它占据着关键位置。这幅创作于1906年秋的作品承接了他在1901年至1906年夏季期间着手的关于杂技演员、变戏法者和马戏团家庭的丰富主题。而同年冬天已经诞生了一系列习作,它们最终汇聚成立体派的亮相之作《亚维农的少女》(1907)。因此,《男人、女人和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受到了两条时间轴的滋补:一条指向过往,对社会和心理结构的视觉探索感兴趣,另一条指向未来,专注对关于图像空间的传统观念的革新。大约从1901年起,带孩子的夫妇这一题材对毕加索具有了重要意义,并发展为杂技演员、巡回艺人和马戏团家庭等数个变体。如果说早期版本明确肯定了正在建立的家庭纽带在对抗社会外部压力方面的作用,那么在该作品中,人物自身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关存在的质疑。勾勒出女人膝间的黑色轮廓线从左下角朝上延伸,过渡到孩子的躯干和脑袋,在此,男人的形象也以细线条勾画。在男人的右胸前,女人的侧面像分外凸显。她垂下的浓密乌发的末端与身体轮廓合为一体。由此,毕加索借灰色画的方式让一组群像从背景中突出。虽然用白色强调了光线,但人物却几乎不具备体积。三个人通过画面背景而构成了命运的共同体,但他们却无法履行共同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互动的不可能性尤其通过男人手部的缺失和女人没有瞳孔的眼睛(这使她的脸如同一副假面具)来强调。他们眼神也没有统一到共同的行为集体举动上。男人寻找着女人的目光,而后者却在回避,甚至都不望向孩子,而是毫无表情、令人难以领会地盯着空虚。相形之下,孩子的眼睛明显炯炯有神。他的双眼——一只像父亲,另一只却像母亲——正试图与欣赏者取得联系。总地来说,我们在此见到的并非一个统一的家庭,而是三段成问题的两人关系,这种关系让三个人的孤独无法被解除。《男人、女人和孩子》是一幅极为私人的画作。对于毕加索而言,它同时也作为一种譬喻,反映出艺术家从艺术方面把握爱、生命与死亡这套主题的尝试。在该油画诞生之时,直到1912年,他始终和费尔南德•奥利维亚(Fernande Olivier)保持着暧昧关系。这幅作品也许涉及这对年轻伴侣怀有孩子的心愿以及奥利维亚对领养的考虑。无论如何,该作品直到奥利维亚1966年逝世后才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的“向毕加索致敬”(Hommage à Pablo, 1966/67)展览上才被公开展出。鉴于这种私密属性,毕加索为感谢巴塞尔市民对其作品的献身投入而在1967年将该作油画赠予了巴塞尔市的举动便更值得注意。评论区附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毕加索展区实拍185张,含每幅油画的丰富特写另外,我之前发还发布过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毕加索藏品资源,详见微博正文 。望转发#遇见艺术# @博物館收藏夾 @油画侠 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91评论 4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