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影片分享# 在美国影像艺术大师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的作品《救生筏》(2004)中,不同种族与社会背景的十九名男女紧挨彼此地站成数排,猝不及防地遭到左右两边涌现的强烈洪流的威胁。一些人顿时被冲倒,一些人竭力抵挡忽至的洪潮。到处都是危及生命的水,在冰冷而强劲的外力作用下,衣物与身体被曳走,面孔与四肢在疼痛和死亡恐惧中扭曲变形。群体中的人为存活而紧紧抓住彼此,因为单单是保持挺立也已变成一种壮举。然后洪潮忽然停止,这场脱离了时间和地点的自然灾难只留下虚弱、迷惘和精疲力竭的人物群像。他们缓缓歇息,一些人重新平静下来 另一些在哭泣,还有一些在蜷缩,只有少数尚且拥有力气的人在帮助跌倒者站起来。整个场景以高速胶片拍摄,通过极端慢镜在水流的爆发效果中捕捉细腻的光线和色彩差异,最大程度地暴露个性表情与姿态。漆黑的放映厅内,高分辨率的录像强调了最微小的视觉细节,水的咆哮借由5.1环绕声创造了复杂而立体的声场。水元素是维奥拉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象征着生与死、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线。作为人类生命遭受的威胁和对救赎的希望的普遍性隐喻,《救生筏》援引了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先驱杰利柯•西奥多创作于1819年的著名油画《梅杜萨之筏》(除此之外,占据整个银幕宽度、以真人大小呈现的演员群体的站位及其费劲的动作也使人想到希腊与罗马的墙顶饰带)。 这幅颇具戏剧性的历史画作描绘了挤在岌岌可危的木筏上的一群遇海难者。他们在法国政府派遣的巡洋舰“梅杜萨号”搁浅后漂泊在生与死、绝望与希望的之间。这群人在海面上漫无目标地漂流了十三天,在此期间彼此争斗并卷入野蛮,最终仅留下十名幸存者。相较于西奥多画作折射出的人性至暗面和法国政府的失败,维奥拉的录像装置展现的恰恰是其反面。《救生筏》启发我们反思人类对危机的一系列反应,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亦无论是神话中的洪水还是当代的灾害。目之所及之处并无一搜提供安全保障的木筏。该作品抛出了道德和精神问题:个人将如何应对这样一起势不可挡的事件?我们对彼此承担着怎样的责任?究竟该独自挺立还是援助那些有需求的人?比尔•维奥拉是当代最著名的影像艺术家之一。他以最现代的技术打造的影像世界以直接的情绪性和激烈的图像震撼观者。这些关注人类条件的录像作品打破了由电影、电视和社交媒体的日常图像洪流决定的传统视觉习惯,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世界,让观者直面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潜力,并触及生与死、梦境与重生、回忆与遗忘等基本主题。七十年代以来,他深入探究人的身体、发散式的时间秩序、超验和灵性,被称作“后现代人道主义者”。我之前还分享过他的其它影像作品,包括《殉道者(土,气,火,水)》(见微博正文)《渺小的死亡》(见微博正文)和《仪式》(见微博正文)等。《救生筏》完整版获取方式见评,望转发#遇见艺术# @故事人贾东岩 @華堅馮力士 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收起 01:00 233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