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展览资源见评# 德国女艺术瑞贝卡•霍恩(Rebecca Horn)的装置作品《孔雀机器》(Pfauenmaschine)是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经典之作,当时在一座小型古典主义亭阁内展出。柏林托马斯•舒尔特画廊在该作品四十周年之际特别举办了包括它在内的霍恩个展。霍恩在关于《孔雀机器》的诗歌中细致描述了该装置的运动过程:“随着招来配偶的雄孔雀的声声叫唤,一座机器在八角亭内部开始微微活动,全神贯注地将它长长的金属触杆呈扇形展开到空间中,逐渐僵化,触碰到对面的墙,然后在金色瀑布的拍击声中平静下来,谨慎地将展开的半圆形扇面伏到地板上,将空间阻断。”此前一年,霍恩为自己执导的剧情片《费迪南达:献给美第奇别墅的奏鸣曲》设计过一架运用真实的白孔雀羽毛的类似动态雕塑。当时的霍恩创造了她的首批机械作品,该时期取代了她七十年代伴随着身体扩展、以面具、羽衣和扇子为道具的行为表演阶段。在有孔雀栖息的美第奇别墅花园拍摄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对此起决定作用:雄孔雀一整年都在培养华丽的尾羽,却只在四周的交配期内才撑开那轮夺目的羽毛,之后又将其失去。在电影拍摄的九月,这些动物最终全都失去了羽毛。霍恩对此感到失望,从而构造出她的第一架孔雀机器。这是她尤为独特的创作方法的开端,她从此开始创造重要的机械作品和大型动态装置。这些作品此后具有了独立生命,在替代了人的身体的同时却并没有模仿后者。对于霍恩而言,这些机器具有“一种灵魂,因为它们产生行动、颤抖、振动、变得失去知觉,几乎瓦解,但随后又重新醒来并复苏。它们并非完美的机器……我感兴趣的是一件事物的灵魂,而非机器本身……真正打动我的是机器和它们的观众之间的故事。”尽管往往采用坚硬和冰冷的材料和精准的技术,通过与精确的时间间隔和仪式般的运动的互相协调,霍恩的作品成为充满感情的感性艺术,它们在攻击性和温柔之间保持着平衡。霍恩作品中鸟和羽毛的隐喻在《孔雀机器》中找到了一种新的视觉诗意的形式。1944年出生的瑞贝卡•霍恩在八十年代获得国际声誉,除早期的身体艺术外,其丰富的创作涵盖行为表演、装置艺术、雕塑和电影等。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创造出极具象征性的个人艺术宇宙。现实与虚构在此重叠,男性与女性、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等双元论不断越界。除了动态机械雕塑外,同时展出的还有上面提到的她的行为表演的摄影记录。在因身染严重肺病而被限制在疗养院之后,她将织物和羽毛和作为身体的延展,以此在摄像机和一小圈好友和合作者面前进行表演,这些作品探索了人体的界限和扩展身体的感知可能性。评论区附完整纪录片和展览现场实拍,含丰富的作品细节特写另外,我之前发布过霍恩在维也纳艺术论坛的回顾展的首批展览资源,详见O译艺的意义 望转发L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