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琉璃厂人

      迁址陶然亭:厂甸庙会名存实亡 《新京报》2010年的报道 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厂甸庙会,自2001年恢复举办了九届后,将于今年撤出传统场地南新华街,“移师”陶然亭公园。过去免票的厂甸庙会,进入陶然亭公园后,将实行低票价。(1月1日《新京报》)如果此事已成无可挽回的定论,那么,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春节厂甸庙会”,将毫无疑问地名存实亡,其400年的历史,也会就此画上令人遗憾的句号。  为什么?因为移址陶然亭公园后,与北京的其他庙会相比,厂甸庙会将特色尽失,即便“行不更名”,也是名不符实。所以,地点变更对厂甸庙会非遗项目地位造成的影响,不像报道中民俗专家赵书表示的“还需探讨”,而必然是致命的。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帽子”是厂甸的,“身子”却是陶然亭的,这样的“帽子”戴不长,用不了几年,就肯定会连“帽子”也改成陶然亭的,进而顺理成章地更名为陶然亭庙会,至此,厂甸庙会就会彻底消亡。  厂甸庙会的民俗特色,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免费的街头庙会”,无论男女老幼,有钱没钱,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来逛逛,当然也就可以踮着脚尖,听一耳朵台上正演到精彩处的京剧,闻一鼻子摊上正炸得喷香的臭豆腐,瞅一眼抖得上下翻飞呜呜作响的空竹,摸一指头制作得拙朴童趣的风车……买不买都随意,逛这样的无门槛、无围墙庙会,图的就是一个凑热闹,要的就是一个傻乐呵。实在忍不住了,就出几个小钱,买串儿糖葫芦在手,吃与不吃都不关紧,关紧的是热闹里有咱一份儿。 别小看无门槛、无围墙的免费街头性质,这才是纯正的民间庙会特色,才最具民间的风味与风情,也才能最聚人气儿,最显喜气儿。厂甸庙会之所以能发展成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庙会,与此关系密切。显然,厂甸庙会的这种开放性,是北京的其他“园内庙会”比不了的。作为北京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也许很多人并不在意逛庙会的一点儿“门槛钱”,但也不可否认,同样有相当多的普通百姓,不太舍得这点儿“门槛钱”。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北京的庙会发展迅速,不但老庙会规模不断扩大,新庙会也渐次登场。然而,就笔者的观察而言,无论从新闻报道上看,还是从庙会主办方的意图上看,庙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非但没有增强,反而日益边缘化,倒是“标王”的夺标价和摊位价不断攀升。以2010年地坛庙会为例,一个长宽高均为2.8米的摊位,被卖出了30万元的天价,比去年拍卖时涨了11万元。在摊位价格屡屡拍出新高的情况下,部分老商户只好选择了退出。  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一,必然是人们逛庙会成本的不断增加,而庙会本身的民俗性、趣味性却又不断降低,这会不断降低人们逛庙会的热情,因为逛庙会的人毕竟是以中低收入者为主。这对庙会的长远发展来说,并非幸事。从这一点上说,迁址后的厂甸庙会,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开放性、无门槛的特色,低票价不要也罢。否则,它将死得更快些。最后,笔者还是忍不住要问一句:北京的街道真有那么繁忙吗?连一条街的道路,都不能在假日里限行几天。何况,这条街承载着400年历史的北京民俗。@西草厂46号 @颐和吴老 @蘸盐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