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当代雕塑赏评论区附包括《方堆》在内的托尼•克拉格作品实拍200张。不但包括艺术家的各阶段创作,而且包含每件作品的丰富特写。克拉格是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在世艺术家,于1988年获得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奖项透纳奖,曾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
    #雕塑艺术# 英国艺术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在作品《方堆》(Stack)中,大量混杂的现成品或材料——例如圆木、砖块、杂志、硬纸包装、金属罐头和各种余料——在没有确定观念的情况下逐层紧紧垒成棱长两米的立方体,并达到固定的平衡状态。作品的横断面看起来更像是被久已遗忘和埋葬的垃圾。不同面积的木板水平堆叠,将其他材料压缩成致密的若干层次,传递出一种地质分层的印象。严格的几何特征和随意选择的杂碎在此兼容,贯穿克拉格创作生涯的地质学与考古学在此回响。克拉格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强大作用视为作品的关键主题,认为我们所称之为“自然”的世界正日益人工化。他拒绝在自然景观与城市之间加以区分,认为人造物品是“开启成为我们当前的一段过往时光的钥匙化石”。他尝试为我们时代的工业制品打造诗意神话:“在我看来,一种材料或一件物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诸如木头这样的材料所含有的信息已经被充分利用,但我们工业社会的物品却几乎没有什么与之关联的信息。因此,甚至像塑料这样的东西也可以被当成生动的使用材料接受,它仍然没有被加以利用。我们还需要投入大量工作才能真正为这种材料打造出一段神话,超越其极端的实用性价值。”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也对《方堆》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上面提到的,青年时代对地质学的热忱是重要的灵感源泉。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克拉格在课余时间好奇地研究地质模型的分层。它们在他频繁参观距离学院不远的自然是博物馆期间造成了一种无法抑制的美学刺激。他对此记录道:“我在1974年搭建了第一个《方堆》,我当时一文不名,必须到处找能够用来创作的材料。我们生活在战后时代,马塞尔•杜尚发明的现成品被应用在所有艺术运动中,无论是波普艺术、贫穷艺术、零社还是激浪派等。我将材料堆叠起来,而当我完成时,我注意到这些作品看起来就像院子那边的地质博物馆里展示的模型。那儿有这种绝妙的模型,好像是石膏块或石膏板,上面雕刻着非常漂亮的展示地质结构的线条,被黑色背景衬托。在没有刻意仿造这些模型的情况下,我立即注意到它们和我的《方堆》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德语中,‘历史’(Ge-Schichte)一词是一个很美的表达——因为“Schicht”意味‘层次’,因此分层的想法在此尤为重要。”恰恰因为地质学迄今依然令克拉格着迷,我们可以尝试将《方堆》视为一个人类世(Anthropozoic)的模型,即地球史的当前时代,人类在此成为了塑造地球的地质力量。由此看来,这组作品似乎成了关于人类对这个蓝色星球造成的影响深远的破坏的隐喻。然而,克拉格本人排除了对其作品的任何形式的神秘化。《方堆》共有五个版本,创作于1975至1985年间。其中的首件诞生于克拉格在皇家艺术学院就读期间,最末一件由德累斯顿州立艺术馆收藏,在阿尔贝提努博物馆(Albertinum)一楼雕塑大厅内长期展出。托尼•克拉格是当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也是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人展览的在世艺术家,于1988年获得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家奖项透纳奖,曾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自七十年代末居住在德国伍珀塔尔。评论区附包括《方堆》在内的托尼•克拉格作品实拍200张。不但包括艺术家的各阶段创作,而且包含每件作品的丰富特写。望转发#遇见艺术# @_30赫兹_ @科学未来人 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收起 播放视频 播放 当前时间 00:00 / 时长 01:30 加载完毕: 5.23% 媒体流类型 直播 试图直播,当前实时播放直播  播放速度 0.5x 1x(默认), 选择 1.25x 1.5x 2x 倍速 高清 1080p 高清 720p, 选择 标清 480p 流畅 360p 720p 小窗播放试试“小窗播放”,边刷微博边看视频 全屏 静音 This is a modal window. Context Menu 复制视频地址 🔗 网页链接 译艺的意义 + 关注 正在小窗播放中 点击展开 试看结束,开通Ta的真爱粉可观看Ta的全部专属内容 立即开通 继续播放 重播 01:30 8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6评论 3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