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草帽抄书bot

    槽点太多不知道从何吐起。没看过的不了解,且不说。《最美逆行者》当时就被全网骂,不过被变成『粉黑大战』,《底线》同理。要说喷这两条没意见很正常。《底线》我都吐槽过起码三条了。但把这种明显有问题的,和其他的什么都想硬攒一块儿就奇怪了。《埃及艳后》拍的就是女法老克里奥佩特拉,没给她改成男法老的王后。《狂飙》安欣没记错的话是警察,而周春梅法官是法官,从业经历和安欣没有交集,最多也只是『原型之一』。更谈不上『女冠男戴』。流浪地球这一条最强行硬攒。原po没有贴出台词对比和原文出处,不确定具体是哪句台词。但问题就是:一个男性角色,引用了一位女性人类学家的话,就叫作女冠男戴——这个逻辑说得通吗?那是不是所有男性角色,都不能引用女性学者的话,否则就是『女冠男戴』?这时候怎么就不说『女性消失』了?再说咏春。咏春本来就是一个地方小拳种。在因为电影叶问大火之前,其他地方没多少人知道。而只要知道咏春拳的,基本上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创始人是严咏春。香港电影总看过吧?杨紫琼演的严咏春总知道吧?——而就算叶问电影里,也提到了它是女人拳。关于文艺作品对故事原型进行性转,之前写过一条,好像是没发出来。总结一下就是,要看这种创作的目的。所谓的『性转』,本身就是创作的一种,不可能事事都和原型一致。例如《底线》中我很反感的一点就是某案的一审法官明明是男的,但在剧里却改成了女性。我反感的仅仅是男性原型变成了女性角色吗?不是。是因为作为原型的男法官,本身也是基于自身的专业判断及经验分析作出的一审判决,即便二审被改判。这种观点之争,本身就是审判实践中常有的事。也正是各种各样的观点之争,不断推动着法治建设。你不能说甲绝对是对的、乙一定就是错的,而是要看哪种判决在综合各方面情况后,更加合理。如果秉承着这个思想,即便《底线》把这个角色改成了女法官,也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承载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底线》的创作,把观点之争和专业经验判断,变成了『女性法官更感性,同情受害人家属才这么判』。这就很可笑。当然《底线》的粗制滥造不止这一点。根源就在于主创脱离实际,根本没有放下身段去了解审判工作和现实中男女法官的比例。那么反过来,原型是男性,创作时改成女性的正面例子有吗?当然也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五个苏联女兵原型就是男兵。但是作者认为改成女兵,让故事更具有悲剧性及感染力。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几个年纪轻轻的女新兵,明知德军的装备和数量远胜于自己,还是勇敢地与之斡旋,最后一个个牺牲。我最后一次重温这篇小说,也已经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会为之心颤。平心而论,如果按照原型男新兵来写,想必也会是一部出色的小说,但或许就不会让我一直无法忘怀。那这能说是『正面角色原型是男,写成了女,所以是男冠女戴』吗?显然不行。再重复一遍吧。我并不认为以『女性主义视角』去看待乃至审视文艺作品的创作有什么问题。但最起码的一点是要讲事实、讲道理,而不是为了煽动情绪把能凑的不能凑的都攒起来好显得列表多显得长,那收获的也只会是情绪,而不会有任何助于思考的内容。收起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