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沂蒙山上一匹狼

    【张文宏操纵数据,制造奥米克隆无害假象的低级手段】#新冠疫情#提要:危害极大!2022年5月3日,上海奥米克隆疫情确诊54625例,死亡490例,死亡率达到0.9%,且当日还有重症486例、危重95例。上海当时确诊死亡率接近1%,这是超高的死亡率!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奥米克隆无害、重症率非常低呢?因为张文宏6月19日发表的论文告诉你,上海奥米克隆的总体重症率只有0.065%,更别提死亡率了!秘密在于,张文宏的论文,截取的3月22日至5月3日的33816例新冠患者,都是没有基础病、或者有基础病但处于稳定期的病人,因此其中只有22例发展为重症。以此得出结论:奥米克隆重症率很低,非高危组重症为0!这样操纵数据,制造奥米克隆无害的假象,很低级,也很无耻。张文宏什么心思,三年来他表达的还不够清楚吗?这个满口“关爱老年人”、“关爱弱势群体”的网红,在科普美国的“成功经验”时,居然冷血的说:"美国的医疗体制跟中国不一样。他是轻的病人,让你就呆在家里了,重病插管有些85岁以上的就不要插了。因为现在,在所有的美国人的一个新冠死亡的中位数值是多少呢?是83岁不到一点。美国整个国家的期望寿命,也是83岁不到一点,所以新冠现在死掉的人,不影响这个国家的整体的寿命。变成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一个natural的、一个疾病的一个事件。"张文宏发表这个演讲的时候,美国新冠死亡接近20万,此后又死了80多万,大多数是老人和穷人。2020年9月20日,和病毒“共生与共存”演讲,时长02:25这个被热搜频频吹捧的网红,冷血的说,0.5%的病死率都可以接受。2021年4月10日,重庆大学演讲,时长00:15他不遗余力的鼓吹,你家里再干净,也要开放。2021年7月18日,不顾后果也要开放,时长00:11他不停的科普,美国比中国发达,西方比中国发达,美国的体制很容易应付疫情,美国最厉害,时长03:44他一直在鼓吹一件事:美国与病毒共存的模式才是正确的,西方已经“走出了疫情”......作为一个医生,他的新冠救治水平很差,按确诊死亡率算,今年疫情上海1.014%的死亡率是同期吉林的202倍。参见:疫情之星张文宏,成功秘诀是......作为推销美国模式的网红,他却非常成功。难怪美国大使馆都对他青睐有加,表扬他的杰出贡献。想想看,任正非、孟晚舟这样的人,美国却恨不得把他们关进监狱。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参见:在这寒冷的冬天,它们对中国发动了“休克攻势”2022年12月12日,他的华山感染公众号发文称,放开后“犹如长期躲在封闭环境,骤然出来,会觉得阳光有些刺眼,但大家很快就会适应,不足为奇。”意思是过去我们一直在黑暗里见不到阳光。他还描绘了美好光景:“在长长的抗疫隧道里走了3年,我们即将走出隧道,空气、阳光、自由自在的旅行,都在等待着我们。” 意思是我们过去3年没有空气,没有阳光,没有自由。实际却是,一夜之间,中国成了全球疫情扩散最严重的国家。西方敌对势力欣喜若狂。美国大使馆等纷纷停止了签证,美国媒体称中国将快速取代美国(3年感染1亿、死亡109万),成为世界上感染和死亡第一的国家。美国市场观察预测仅仅这个冬天将死亡1百万,彭博社预测预计死亡将超2百万。美国自己很清楚,它并没有像张文宏们鼓吹的那样“已经走出了疫情”。美国过去1个月仍然因奥米克隆死亡了1万多人,相当于14亿死亡4万,这是在死了109万老弱病残、没有任何医疗挤兑的情况下。按照世界其他地区的死亡数据,再换算成14亿人口,如果医疗水平和西方一样,被称为无害的病毒,在感染高峰可能造成40万至200多万的死亡,平稳后每月还会继续造成2万至10万的死亡。而之前一直指责“中国的疫情防控侵犯人权”的美国政府,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美国驻华大使馆向“饱受病毒之患和失去至亲的人们”表达了深切的同情。疫情三年来,美国政府终于首次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中国的疫情指指点点。他们说中国的火葬场接受了大量死亡人员,他们说中国修改新冠死亡计算标准瞒报重大死亡人数。还真是很难拿出数据反驳,看看卫健委最近几天的疫情通报,都说当天新增确诊三、四千例,无新增死亡病例,岁月静好。美国政府还指责在中国可能出现大量新的病毒变异株危害世界。美国政府还高高在上的说,美国准备好了向中国提供疫苗和特效药援助......中国从世界上疫情最少、死亡最少的国家,一夜之间被感染最多、死亡最多的美国表示同情和援助,真是莫大的讽刺。还是毛主席说的好:“犯错误也有好处,可以教育人民,教育党,我们有很多反面教员。向这些反面教员学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转发自网络-来源:大道天下智库 原创 闻道即行)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4. 微博附图
    5. 微博附图
    6. 微博附图
    7. 微博附图
    8. 微博附图
    9.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