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茶小隐的头像

茶小隐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琼芳和八十一岁的伯父住在1969年的老宅里,算是村中所剩不多的木构。后山上还立着琼芳曾祖父一百多年前建的屋子,结构还稳定,土墙已经开始剥落。若整饬如新,需要花一大笔钱,琼芳觉得能把自己名下的柴房翻新下,也不错。柴房坐落在竹林里,林下,丛丛簇簇的福云七号是父亲当年种下的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我还是喜欢写成“黑李子”,虽然那谁说黑里子更科学。黑李子不是很值钱的草蘑菇,孢子黑所以泡出的水也很黑,需要仔细洗净泥沙,类似上好口蘑的纯鲜,我虽然不是北方人,也觉得做打卤面一定对味。这次黑李子找了两种,香蕈有六种,灰蘑一种,明天试啥?
    一个字:鲜!从今天开始,我们吃路上捎来的各种蘑菇。这是黑里子炒茭白,胡麻油。原本建议所有一律像泡茶一样做清汤,被坚决否决。每天换花样,显然不符合对比实验的科学原则,但确实好吃啊……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腾讯新闻里有这么一条,大意是说北京全民动员,包括社区老太太送水员等一起监察恐怖活动蛛丝马迹。好奇翻下评论,集中两条:一,谁是“小人物”?谁才是“大人物”?二,北京变成这样一个不安全的城市,解决根源是靠市民反恐吗?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梦见不但把豆包送走了,还把一只黑白花猫也送去寄养。寄养家庭给我发来三只猫在山下玩耍照片,要求付“猫粮及运费200”。家里小朋友说养宠物是个大事,要对豆包忠诚。好吧,暂时放下对hairy动物的向往,继续修图。一大早张海平老师监制第二批小胖瓜和小秋韵各到最后6把,不再做了。这两把壶,适合普洱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端午节大家和我们都好好过吧(其实还是要整理各种新到的物件),周六、日只接单不发货。周二发货,当晚上新。有徐雯老师三款全手工紫砂壶(梨壶、倒把西施、莲子牛盖)、吕老师春茶木栅铁观音(安溪传统老枞究竟因为天气没做出来)、全手工定制竹茶帘,以及若干小物。如果唐望的生普到了就上架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徐老师的梨皮倒把西施也到了。明天端午小长假开始,周日到周一我们也放假,只接单,不发货。为不影响大家端午晚上的团聚,上新改到周二晚九点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德哥的谷雨白牡丹饼,真是漂亮。今夜才打开喝,春茶的甜润,和秋茶之清丽,又别有不同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喝了一晚校友回到浙江磐安做的有机茶,绿茶,红茶,都有共同个性,干净、绵甜、清澈。选择茶做人生新载体的人越来越多了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定做的这批竹帘,比起市售机器做的要贵很多。开始也犯嘀咕,到现场立刻心服口服。寒冬或酷暑砍下的苦竹,先泡水三个月,再经过全部手工操作的劈丝、拉丝、编织、刷漆、修整接口(用镊子一根根修平)、绷晾,工艺上就要半个月才能完成。分25*150和30*180两种规格,因竹节长度有限,30公分的有些会有接口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小区旁边一条路,种了北京少见的法国梧桐,这几天显示出遮荫的好处了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街头小景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茶书,占了一格书架,可惜都看不懂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一保堂和柳樱园,相隔两百米左右,都是老铺。柳樱园更传统些,柜台前面设了椅子,客人可以坐下来慢慢挑,店员不怎么懂英文。前天在黑田先生家里喝到味道清爽的“寂的白”,专程穿越寺町通来买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秋野等先生患了肺气肿,得随身背氧气袋。高三那年,他做电车去代领母亲的工资,遇到读高二的章子。聊着聊着,就错过了车站,最后到了章子家的的德正寺。26岁章子父亲去世,等继承家业成为住持(念佛流可以不剃度)。2003年,为纪念刚去世的母亲,建筑家藤森照信设计,等亲手建造了这座老寺院里的矩庵茶室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细节之美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乘公共汽车一小时到达栂尾山高山寺。750年前,荣西法师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种子,分给明惠上人五棵,繁殖的茶苗随之移栽到宇治,由此开始日本种茶历史。这片茶园至今只有400平米,四周巨杉丛林,虽经更替,并没有特别古老的茶树,却是我们见到最自然的茶园。执事说鹿群常在傍晚出没,最爱吃山间野茶叶片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高山寺茶室,一位妈妈在教还不会走路的小朋友对茶碗双手合十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傍晚,京都的街头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妈妈的干花画,各种叶子:秋天的五爪龙,红的像宝石一样。八角金盘、构树、苦瓜、我最喜欢的还是虫咬过的樱花树叶,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家!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冬寒菜,古代葵菜的一种, 白居易诗:“禄米麞牙稻,园蔬鸭脚葵” ,今天偶然买到,叶子真像极了鸭掌。到李时珍那会,葵菜已不流行:“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择菜时觉得茎粗硬,但盖上锅盖焖片刻,就变得潺滑绵软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看完书,动了回京去上茶道课的念头。追求“风雅”并非茶道的核心,如果能把浮躁的心,凝聚安放在体会茶本身与体会自然上,过程中的种种都是值得经历的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参加今天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竟然有位淘宝顾客派妈妈早早守候,一定要抢下绣球,可是因为裱了框不方便寄。@郐小渔 我会想着帮你做一幅。画面是花的很快就没有了,叶子还剩一些,大概大家会觉得一片蕨叶不值那么多钱?其实蕨叶组合挂在墙面在西方特别普遍,只是一般家庭挂的是印刷品不是真花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以甏肉米饭做午餐。把子肉、肉皮、酱豆角、豆皮、虎皮尖椒再加炸鸡蛋,一碗淋上卤汁的米饭,共13元。其他食客不像我这么贪心,七八元搞掂。确实是平民的美食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十年前,在建瓯石塔山顶,小郑和家人开始在巨大的岩石中开垦矮脚乌龙茶园。宋代虽因北苑御茶名噪一时,现下茶的名气却颇寥落。从进山的台湾茶人那,小郑才知道茶叶被小绿叶蝉咬过,竟可做出香气殊美的“东方美人”。数年尝试,终于做出形神自有韵味、不输台茶的“高山涎香乌龙”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爱美之心真是强大啊,昨夜折腾一宿上架的10件加预订款10件全拍完了。糖同学似乎溜回天津玩去了,但她表示要再接再励为美女服务,尽快完成预定任务,并且为茶小隐再创作一款朱砂手串、更合算的青金石长链和纯青金石手串。沉香珠子要看新订货的成色再发预订,不能给大伙不够级别的
    @茶小隐 家的亲实在强大,预定款也拍光了,我再快活一晚,就要当牛做马了。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某次遇到故宫陶瓷老专家,聊到城市太喧闹,听不见自然的声音,她们常结伴去圆明园找片荒坡,听虫声。其实身边物候只要静心关注,每一方寸仍然上演自然的变化和美妙。不过是每天遛狗的时候拿着手机拍拍小区的草地、菜园,就常被一花一叶惊奇得无语形容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唐望的茶之赤兔#景谷初夏高温高湿,正好做红茶。2009年开始用大白茶一芽一叶试制红茶,几经失败,直到2011年工艺才定型。来拜访唐望的福建师傅老古,带来正山小种发酵后先“过红锅”再炭焙烘干的做法,提香、稳定甘甜度。唐望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中正柔和,甘甜明净。🔗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请教各位前辈,既然民歌民谚中早有“冷水泡茶渐渐浓”之语,冷水泡茶应有来源,可正经茶书从未收录,究竟源头在哪呢?和花香熟水泡法有关联吗?@大茶氏 @静清和 @茶傀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茶小隐

    到动物园长臂猿馆找奚志农老师,蹭了餐食堂饭:鸡腿、麻婆豆腐、炒包菜......很久不吃,味道还挺亲切的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