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花花镜界的头像

花花镜界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日本摄影师OSAMU JINGUJI的黑白街拍。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Magmum摄影师们镜头里的酷暑——今儿,实在太暖和了,程度到了“路上陌生人相视一笑,就熟了”。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Vía PanAm》是Kadir van Lohuizen最新出版的作品集,全书432页,集成了从智利南部穿越到阿拉斯加,全程25000公里、包括15个国家的影像和故事,是一本关于移民的可视化调查报告。此书目前被多家媒体评为2013年度好书之一,据说整体编排也非常引人入胜。[微信:huahuajingjie,今晚重磅分享学习笔记]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强烈推荐一枚纽约街拍的摄影师Robert Herman。在1970年代末,他作为纽约大学电影系的学生的时候,就开始用他父亲的尼康F和50mm镜头开始在街头捕捉富有生命力的光影和画面,柯达胶片浓郁饱和的色彩,几乎是在向一段禅意的岁月致敬。高清官网:http://t.cn/8kAaYwh(更多内容见微信订阅:huahuajingjie)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你要向上帝祷告:此生不要碰上拉丁美洲的杀手。”——自2010年底始,Javier Arcenillas 为完成“杀手” 与“红色笔记”两个项目而前往墨西哥和危地马拉,与杀手们如影随形熬过艰难的两个月,核心装备是一台佳能EOS 5D Mark II和两支佳能广角EF定焦镜头。更多内容将于微信号:huahuajingjie 中分享。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American Colour 1962-1965。Photographs by Tony Ray-Jones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浪漫而真实的生活,Romantic real-life ! 作者philippa Rice全套作品在此,30多张,喜欢就收齐了吧,随时感动:🔗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罕见的一组Helen Levitt拍摄于1960'年代的彩色作品,她的大部分彩色作品在1970年时在她公寓被入室盗窃走了。这位传奇女摄影师总是拒绝采访,孤身一人和她的虎斑猫生活在一起,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大名,而这却是她想要的。穷尽一生拍摄的题材就是纽约街头,“她并不懒散,也不傲慢,除了好,别无形容”。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Kálmándy Pap Ferenc, Les eaux usées, 1978。挺骇人的一张力作。关于Kálmándy Pap Ferenc的资料非常少,是一位出生于1950年10月23日的匈牙利摄影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Don Mccullin,著名的英国战地记者。他走过的地方像是人间炼狱,拍摄的内容毫无遮掩地充满了残酷和暴力,无论是战争还是疾苦。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曾深深的怀疑上帝的存在,然而在一次次目睹那些残忍与丑陋之后,他双腿跪地,心里默念:“上帝啊,请带我离开这样的世界”。@时徕佳运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Jean Dieuzaide(1921-2003), 法国摄影大师。1944年图卢兹解放后决定从事摄影职业,他的很多作品署名是“Yan”。1961年纳达尔奖(Prix Nadar)得主。1974年创办法国第一个永久性画廊:水之堡摄影画廊(Galerie du Chateau d’Eau)。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及《摄影家》杂志的创办都与Jean Dieuzaide颇有因缘。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印度去几次才够?我要不停地走。If you understand,you know。——西班牙摄影师Tito Dalmau的色彩印度,详细图集:🔗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Joan Colom,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摄影师,自学成才。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老照片里的中国】——那些年,这些人。影像的魅力不仅仅让你陷入追忆,有微笑的抚慰,更有泪水的滋润。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on the way# 第17站:松赞林寺,香格里拉。“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香格里拉,人间最殊胜的地方, 是奶子河旁的松赞林寺。”——虔诚的异乡人,你看看金顶之上,有一道比高原太阳亮得多的光芒。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on the way# 第16站:独克宗,香格里拉。“独克宗”藏语的意思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之城”,听得到月光落地声音的千年古城。幼年时,我看见过海,它是蓝的;年轻时,我看见过花,它是红的;而此时,我看见了我的灵魂,它是透明的,它恬淡、静谧,有着鸟儿般的愉悦,而且不孤独。@木子双王令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on the way# 第14站:剑川. 石宝山,“西南敦煌”的美誉,最精华的观音石窟和“阿央白”在石钟寺内,拒绝拍摄。高处可俯瞰沙溪古镇全貌。宝相寺与“云南悬空寺”的名号还是有些落差,好在栖息了野生猕猴,添了野趣。山顶的白族石龙村,相对封闭,由于彼此言语无法沟通,最值得驻足却不得不悻悻离开。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on the way# 第12站:诺邓,千年白族村。诺邓,绝不仅仅只是火腿。在这里驻足停留了8天,想用时间、用镜头、用文字尽可能地守住这个地方。这里有太多离奇而渊源的故事,每个老人都是一部纪录片。一棵大青树,像极了故乡的盛夏。只有在夜里,退回了在太阳下苦赶的路程,才认识到这里是异乡。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我需要一个上帝,半夜睡在我的隔壁,梦见星光和大海。”——Mindaugas Gabrenas,1977年出生于立陶宛,目前生活在纽约。他用立陶宛国产的Kiev 88或Kodak Duaflex II老款相机,使用过期20年的苏联胶卷,创作了这组《梦境》。官网很赞:🔗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墓地可以很艺术——2010年,背包去了俄罗斯。顾不得绵绵阴雨,仍执拗地在新圣女公墓停留了很久。果戈里的墓在2-12-21,契诃夫的墓在2-15-23,马雅可夫斯基的墓在1-14-11……这些都因为不懂俄文而错过了。睡在那里的人,灵魂怎会烦闷呢?说不好,夜夜有PARTY!更多:🔗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great moment》:此刻,你在弹琴?看书?浇花?还是在发傻?是爱情电影刚刚散场?是你人在天涯谁都不想?还是执子之手刚要出发?正在发生的这一刻,都是你独一无二的“great moment”,更通俗的叫法是:“当下”!是的,理想是个屁,你只有当下!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风景像诗歌一般的安静、神秘、悠远——2013年4月27日之前,纽约Nailya Alexander Gallery展出来自芬兰赫尔辛基的著名摄影师Pentti Sammallahti 的《Here Far Away》。此次展览收录了他从1964至2011年之间的作品,并庆祝其作品被翻译成六国语言出版。展览详细:🔗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每次看到打动人的作品但对摄影师的背景不熟悉,我都会去Google考证。因此才知道上一条微博转载照片是新西兰摄影师Brian Brake(1927–1988) 的作品,摄于1960年8月的北京(附图最后一张)。他是为数不多的被允许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中国拍摄的外国摄影师之一,1957、1959年两次来到中国。瞧,那个年代!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欺人的是,冬天已经过去,却下了一场淋漓的雪,仿佛逼着你和过去的时日达成谅解。好吧,不说话,停下来,想想自己醒了没有,或者干脆什么都别想,就这一刻,我觉得好安静。@鄧嘉宛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我与女人相会是一首诗。”——Henri Michaux ——玛格南大师镜头下的女人(黑白系列)。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胡同是活着的文物、活着的历史,如今呢?——2013年1月23日至3月12日,伦敦华画廊展出徐勇于1989年夏到1990年春期间拍摄的《北京胡同》。此系列形式单纯,视角平直,几乎只拍摄空寂无人的胡同,并用黑白来表现胡同及其城市文化象征在经济大潮下的孤独和焦虑。展览详细:🔗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有时候,旅行仅仅是一把钥匙,一个开始。摄影师Michel Kirch最初到达非洲的马里,留给他的印象是痛苦不堪:蚊子、沙漠风暴、腐败的警察等,他的向导一直安慰他“you need a key... just a key”。三个月,他很快得到了回报,在暗室里,他觉得拥有了钥匙,看到了他想要的画面。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12月3日之前,Christy Lee Rogers的《Reckless Unbound》在纽约的Aesthesia Studios的一家画廊展出,她在晚上的水下创作了这一系列,灵感来自于巴洛克画派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名作。Christy Lee Rogers,来自夏威夷,她是一位自学成长的摄影师。官网:🔗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让它来吧,像野花一样,突然开遍,因为原野必须要有它:野性的和平。”—— Larry Towell,1988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93年成为正式成员。1993年-1997年,他7次前往加沙、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花花镜界

    拍摄最亲近的人,会不小心得到有节奏的诗一般的画面。Alain Laboile,1969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1990年他遇到了妻子安妮,并激发了他对艺术的热情。他们和六个孩子住在波尔多的乡下,看着孩子并拍摄他们就是他每天的日记。作品集《En attendant le facteur》已经出版。@竹人ZZ🔗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