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周贵华的头像

周贵华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回复@runner_阿甘: 纯粹从文本看,《楞严经》内容总体属于印度心性如来藏思想的变形,即有印度渊源,但表达并非一般熟悉的印度经典色彩,说属于变动比较大的编译,或说是中国撰造,等等,似乎都可能。但对《楞严经》问题我还只是初步涉及,一直悬置在那,有待细研,尚未形成自己的定论。 //@runner_阿甘
    展开全文
    7月25至29日到江苏峨眉山普贤禅寺做讲座。方丈释能忍颇具大乘忧患意识,与笔者甚为投契。回到佛完整本怀,依于佛菩萨经论讲习弘法,乃一致共识,当然路径不同。能忍法师立足于汉传佛教传统,特别在《楞严经》上下过苦功,由此会通印度经论,而笔者立足于印度经论,以此抉择与会通中国汉传传统。@心微坛
    展开全文
    转发 12评论 1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7月25至29日到江苏峨眉山普贤禅寺做讲座。方丈释能忍颇具大乘忧患意识,与笔者甚为投契。回到佛完整本怀,依于佛菩萨经论讲习弘法,乃一致共识,当然路径不同。能忍法师立足于汉传佛教传统,特别在《楞严经》上下过苦功,由此会通印度经论,而笔者立足于印度经论,以此抉择与会通中国汉传传统。@心微坛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2)佛教早已在印度灭绝,移植到中国而本土化,中国就是佛教的新故乡。在文化层面上,佛教也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之一,与儒道一道,共同塑造了中国近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根干,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自我再认证,离不开儒释道的一体性。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也谈到了这一点。@心微坛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佛学院小记3】一些佛学院开始请居士学者作教师,在信教育方面有所改善。另一突出问题是佛学院数量激增,但青年僧尼数量有限,招生竞争激烈,有的因吸收不到足够学僧,趋于停办。佛学院还缺乏恰当教材,所用者常属过渡性质,又未经严格挑选,达不到信与教理的有效熏习,甚至有的不当内容颇多。@心微坛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完整佛教观21】佛教在现今这样一个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所笼罩、世俗化已充分化的时代中,其基本精神遭到扭曲与遮蔽,整体趋于相似化,正信的佛子无不本着忧患与担当意识呼唤正法,倡扬完整佛教观正是这样的努力。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治弊端,开显佛教本来面目,回到佛陀完整本怀,责无旁贷。@心微坛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完整佛教观2]在现今这个世俗化在科学与人本主义笼罩下已达充分化、相似佛教思想占据佛教主导地位的时代,倡扬完整佛教观,有三意趣:1、反思、对治佛教中出现的弊端,2、开显佛教作为完整佛教的本来面目,3、引导修学者走上健全闻思修之路。@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按照科学立场,佛经就是一个迷信、神话与胡言乱语的大杂烩。以科学标准评判与修正佛法,等于彻底放弃佛法!
    (10)在科学与人本主义普世化的今天,正法基础遭空前冲击,我们正与佛越离越远。汉传藏传佛教某些代表人物立场应批判。达赖喇嘛宣称,一经科学证明不实,佛经一些宇宙论内容可舍弃或推翻。呜呼!佛教宇宙论初见于佛阿含经教说,经圣者结集而来,岂乃妄谬!不善巧开显而随俗否定,何颜称佛子?@心微坛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关于正法的忧患意识与担当意识在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的发心品中有深刻显示,一直回荡在心头,激励我们发起与坚固大菩提心,回到佛陀通过以菩提道、解脱道与人天道为一体的完整佛教所开显的完整本怀而闻思修。
    @周贵华 说大小密乘都显现出某种末流之相。这或许就是末法时期的某些象征吧!不知佛陀在世时出家众可有私财?居士们是否口无遮拦的妄言?信众是否有那许多凝惑与贪瞋?各宗派是否相互辱谤?各山庙的主持和法师们是否傲慢显摆?是否???我真的很是忧虑,如此乱相,何时方能激浊扬清,回归佛陀本怀!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所以我提回到佛完整本怀。释印顺提回到佛本怀,本没错,但后来导成溯源说,把圣教完全局限于或根源于阿含佛教,造成矮化佛教甚至否定大乘佛教的后果。回到完整本怀,则是将佛大小乘教平等、整体地看待,以养成闻思之基,奠定修学的正路。//@仲宙-欧阳德炅: 不只是遗忘!整个把佛陀的教义撕成无数碎片
    展开全文
    几年前我曾说,中国佛教最大问题是遗忘了佛,佛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在这几月上微博过程中体会更加深切:佛之圣教可随便不信、诽谤,相比,肢解、曲解已不算什么大问题了;在实修名义下,闻思教多诬作搞学术、纸上谈兵等等反成了过失,法义抉择变成了众多谩骂、诋毁的对象,好像过街老鼠似的。@心微坛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关于“佛陀作为全知者”的弱立场与强立场:可能之知与现实之知:周贵华 在“全知问题”的肯定立场中,必会涉及到“全知”是如何显示或者发起的问题,即方式问题。在最近的讨论中,就有一些这... 🔗 网页链接 (使用新浪长微博工具发布 http://t.cn/zOXAaic)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发表了博文 《关于“佛陀作为全知者”的弱立场与强立场:可能之知与现实之知》 - 关于“佛陀作为全知者”的弱立场与强立场:可能之知与现实之知 周贵华 在“全知问题”的肯定立场中,必会涉及到“全知”是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发表了博文 《完整佛教观与完整佛教义学观》 - 1、完整佛教观 前述的总相与别相是佛教作为完整佛教在本位的自我显现相,是佛陀立教的意趣的外在显示。当佛学者在学位上面对佛教而予以正观时,其能观之所据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发表了博文 《完整佛教义学分类七学—一本五支一辅》 - 在佛教义学研究的具体展开中,完整佛教义学观即是完整佛教义学研究规范,是正观佛教及其所关联的一切的参照,而其所观的一切,实际就是佛法僧三宝及其所关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2)这其中有的是披着僧人外衣的衙门权威官腔或衙内嚣张霸道口吻,有的是以宗派见垄断真理的偏执排他态度,有的是否定一切敢拿佛语不当教导的狂禅无赖做派,有的是偏方治大病式抱残守缺愚来愚去的蒙昧立场,有的未加了解即胡言乱语甚至乱贴各种标签,当然也有不少真正探讨法义的善意出现。@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6)这里的闻熏指在尊信佛身口意基础上对现前佛圣教的系统闻熏。有说,少闻而一门深入即可。但真正一门深入,绝非是对佛陀圣教整体或部分的弃绝,必是对现前佛全体圣教尊信、闻熏并融会后方能发起。事实上作为佛子,对佛的教导信奉、闻熏与融会乃基本要求,否则无法真正走上佛开显的成佛之道。@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5)有说,闻熏以佛陀圣教为本不难理解,但为何要熏习佛陀全体圣教?不能只闻熏部分即可顿入佛陀完整本怀?这里佛陀完整本怀指佛陀出世以种种方便度化不同善根的众生的完整意趣。就初学者而言,对佛陀圣教不勉力完整闻熏,如何打造一乘佳器?如何能自修集一切善法,及化度其他不同善根众生?@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以完整佛教观考察中国佛教的流布史,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中国化佛教以祖师禅为代表,可称祖师佛教;藏传佛教以四皈依为代表,可称上师佛教,是否都违背了三皈依?2,从人生到人间佛教思想,是否割裂了佛陀完整本怀?3,各种版本的"大乘非佛说"与"如来藏思想非佛说"如何应对?@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小乘看似大乘对解脱道的贬称,有佛教意识形态色彩,但实是佛陀的判定,是实话实说。解脱道在智慧、慈悲和果上无法与大乘相比,只能称小。佛陀如此称法的意趣,在于警示大乘行者安住在菩提心上,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上,安住在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上,而不要堕入到离苦趣寂的出离心上,堕入到自利的解脱行上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7)释印顺构造人间佛教的成佛之道的心态可能如此:既然大乘道本来就不是佛亲说,乃后来追慕佛陀的信众构造的,那又构造一种即人成佛的人间成佛之道有何关系?!但,凡夫未成过佛,如何能构造成佛之道?这不仅仅是戏论了,就是在谤佛、谤法,就是在惑乱佛教了!@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释迦常行: 凡夫以虚妄分别心识认识一切,颠倒地执之为外境,执为我法,构成凡夫认识境界上一切,而凡夫所执之我法自性非有,唯是虚妄计执所成,这就是遍计所执性。而依他起性本身的唯心识性的缘起性,这是我们认识不到的。故依他起性是有,但凡夫无法如实认知。遍计所执性非有,却是凡夫的现前境界
    展开全文
    唯识学批评一些大乘行者将遍计所执性与依他起性相混淆。一是将遍计所执性误执为依他起性,如现前的山河大地物人等本为遍计所执性,完全非有,但被视为依他起性。另一是将依他起性误执为遍计所执性,如心识是依他起性,并非全无,但被视为遍计所执性。这在<<摄大乘论>>第三分中有说明。@心微坛
    转发 6评论 13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唯识学批评一些大乘行者将遍计所执性与依他起性相混淆。一是将遍计所执性误执为依他起性,如现前的山河大地物人等本为遍计所执性,完全非有,但被视为依他起性。另一是将依他起性误执为遍计所执性,如心识是依他起性,并非全无,但被视为遍计所执性。这在<<摄大乘论>>第三分中有说明。@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对唯识观,最难接受的是对外境否定。外境分明现前,而完全不可得,与日常经验矛盾。头上的日月星辰,眼中的山河大地,还有同类不同类的芸芸众生等等,如何可能完全虚妄?所以我们难以真正踏下心来信受佛陀的唯识教导。应该说,现今这样一个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文化时代,加重了众生对外境的执著@心微坛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深度末法时代,世智辩聪,信根普遍羸弱,而且障蔽严重,所以弘法要以开显、熏培、启发信根为先,就修学而言,则要强调正信的基础作用,熏修信根,保证其不断进化,从凡夫行者的随净信根,到因位圣者的分净信根,再到佛陀的圆净信根。社会大众的信教育,佛教修学者的信熏修,都可说刻不容缓。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略谈闻思与修的关系:周贵华 佛弟子在皈依发心后,就应展开闻思修。在闻思修中,修重实证,闻思重义解,二者本应相辅相成,但在中唐后却被对立起来。重修者备有“入海算沙”、“所知障”、“知... 🔗 网页链接 (使用新浪长微博工具发布 http://t.cn/zOXAaic)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周贵华

    赞同(@佛子要行菩萨行)的话: 在发菩提心后,一切与其相应之行,都是实修,比如闻、思、修都是实修。但也要注意,闻思注重义解,是在口意层面,而修是身口意都贯通。如从心层面看,闻思重总相,而修重别相。所以,还是有别。总之,闻思修是实修的整体,应并重,或者阶段性可有所偏重,但不可偏废。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