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北师林玮的头像

北师林玮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贞元17年“进士策问”:1.是否应立五经博士,以崇正学?2.古经书所载格言、故事,看似矛盾对立者,如何取舍?3.周税十一,秦行屯田,今欲平抑物价,而使民舍末务本,应以何术?4.儒门轻利重义,何来仲由之忿骄,子贡之逐利?5.考试取士之道,程试存则有拘限、斥逸才,使各言所见,且以家世故事傅其说。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 《[转载]前国家旅游局司长魏小安谈薄熙来》 -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7评论 1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适才经过杜克花园,萤火虫闪耀在草丛间,并着一对暮色中摄影的黑人夫妇,颇有他乡田园的风貌。BTW,倪湛舸教授将在我的妈所(北师大文艺学研究所)连讲六讲“世俗批评与后世俗理论”,欢迎师弟师妹前去围观~http://t.cn/zH0c74X倪湛舸: 现在天还没热起来,这里七八月满地都是萤火虫,八九点天都不黑!
    展开全文
    夏夜里的萤火虫。日本摄影师Yume Cyan上个月在名古屋附近深林通过长时间曝光拍摄。via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电影《预言》(Premonition)的缺憾在没有为一个结构层叠的故事找到更高的精神价值。在叙事结构上,它接近《恐怖游轮》;但因为依托的是日常生活语境,故较难衬托惊悚效果。可它既诉诸科学(精神病),又诉诸宗教,又诉诸亲情,三者的错乱使“心”高度膨胀而排挤了“物”与“身”本该有的位置。惜乎。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阿拉伯世界的跨文化时尚实践,恰说明文化融合是寄望于青年的漫长对话过程:Fulla(阿拉伯芭比)、4Shbab(阿拉伯MV)、The 99(阿拉伯动漫、主题公园)。“We made you into nations and tribes, so that you could learn from one another”,这句《古兰经》应为穆斯林信受奉行。🔗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雨疏风骤绿愈葱。阳光碎,谁能会。红椹委地伊儿泪。江南春正好,采桑人未老。迢迢,昭昭,此身难系孤舟飘:“秋娘渡与泰娘桥,秋娘渡与泰娘桥”。——寂静杜克,一夜风雨,出门见得初红的桑葚遍地。想起多年前在铁狮子坟的天桥上,她回看路边小贩,对我说起他最喜食桑葚。噫吁唏,虎不辞山,人不辞路。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刚转了白宫为朱令请愿的投票,就被新浪屏蔽了。我很生气,欲与天公试比高,愈删,愈发。至6月2日能达10万张票,则奥巴马会就朱令事件发言。🔗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天朝鼓吹“中国梦”的2012年,耶鲁大学出版了《中国梦的终结》。更有味的是,作者Gerard Lemos(英国文化协会前主席)是在2006-10年任重庆某大学访问教授时写作的。他批判了中国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体制,但我还是怀疑其对中国的理解程度,比如他以为自己赖以收集资料的许愿树与道教树崇拜有关。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上午在哈佛与@非典小牛 时隔5年再见。我们分坐报告厅两端,相隔极远,虽抬头即可看到对方,却只能短信联系。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们被组织在小西天中影看《郑培民》,同样相隔遥远。至半时,我正深受教育而感动,忽然收到她的短信:“这片太烂,主旋律镜头一个接着一个,来不及酝酿情感就吐了。”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创意写作是文学的灾难】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看至大半,我忽有“被阅读”之感。这故事虚构精巧,从情感到叙事,尤其时间线极为妥帖。但以我常用的“物-身-心”框架一套,就发现它与外界几乎脱节,就像“Dasein没有生殖器”一样。再一检索,果然,作者Audrey Niffenegger是哥大创意写作班的教师。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南师@王一川nnu 先生说世间惨剧不见哀悼,却频见纪念张国荣;刚又翻到伊格尔顿“全球一半人口每天不足2美元开销,可还有学生花大量时间研究阴毛史”。想起某学术活动中,一位教授拍砖另一位:“房子都被拆了,还谈什么审美”;想起梁实秋“菜刀论”。娱乐无罪,但于社会不能为普遍,于个人更不可致死。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1)“《谈梦窗词的现代观》(Wu Wen-Ying's Tz'u :A Modern View)”这译法不有点怪么?(2)海陶玮:"我们所需要的是把一些西方研究方法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才能使西方读者心服口服地接受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研究也应如是。(3)叶先生“既无西方学历又不擅英文表述”,此令小子窃增信心。
    展开全文
    人文与社会 - 文章 - 叶嘉莹:中英参照本《迦陵诗词论稿》序言———谈成书之经过及当年哈佛大学海陶玮教授与我合作研译中国诗词之理念 🔗 网页链接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又听杜克硕士生白活一下午“中国互联网”。他们感兴趣无非Getting soy sauce、Scaling wall、Fifty cents、May 35、River crab、Grass mud horse……老美一个一个地让大家猜,玩得不亦乐乎。但“打酱油”的本意,还得我来解释:那是出事儿以后,跟警察解释自己是围观群众的借口。所以,Get译法有点怪。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周蕾教授《The Age of the World Target》:“当代理论一方面装扮出自反与(时髦的)悲哀/忧郁姿态,另一方面却对自己那满是狭隘的内容(它习惯于只谈论特定语言、文化和历史)异常自信。Is there not...a persistent epistemic scandal?”(P13)——我对这个"..."表示很有味,她得是有多无语啊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依恋园: 这是专业电影杂志的微博!!放完就the end是片场时代的电影,制作人员都是制片厂的长期雇员,片场的标志已可以说明一切。现在的电影,每个项目都是重新召集一批人,工作者都是独立个体,有工作即来,无工作即走,当然要放长长的字幕。做这种心灵鸡汤评论,已经不是闲得DAN疼,而是闲得DNA疼
    展开全文
    #字幕体# 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电影放完了总是有很长时间的字幕,另一种电影一放完就迫不及待地The End。前一种电影让人善良,乐观,勇敢,上进,有耐心,有爱心,有品位又有品味,内心充满阳光,值得一看再看。后一种电影,我都懒得说它们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重温《买凶拍人》。这部奇观化的生活电影把梦想设定为生活的意义,又让生活的琐碎紧紧缠绕着梦想的生长——身体(买凶)和影像(拍人)成了突破的手段。巧妙的是,彭浩翔让它们充当了生活中的现实职业(杀手、导演),又暗示了其是认识当代社会的方式。而主演性别气质的错位,更使喜剧感与生活化毕现。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美国往事》的史诗性蕴蓄在巨大的幻灭感与个人情感的缓慢释放之中。前者处理的是社会众生:无论富商政客、贩夫走卒,都有罪恶在身;后者展示的是个体情感在“恶”环境中对抗“物”(金钱)与“身”(暴力和色情)之诱惑的艰难及其意义。讲述个体故事,借以塑造群体价值观,是美国生活电影的典型特征。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欧美近十年来对非洲哲学、艺术日益重视。自Mudimbe《The Invention of Africa》(1988)、《The Idea of Africa 》(1994)流行以来,非洲传统中诸如不区分审美快感与伦理原则等观点,便成为欧美反思康德、重释福柯的重要支持。这与百年前亚洲传统进入欧美相似。不知中国何时有胸襟接纳亚非拉好朋友?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闲翻杂志。很难想象,这段话出自一位大学校长、教授之口:“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化成品牌,化成流程,化成效益,最终化成money。文化弄不到money,那就是没有文化。就像博士生一样,有一个文凭,但不能拿到比别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效益,那就是没有文化。” 呜呼~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收到《电影学大视野》和《钟惦棐谈话录》。这部以日记体写成的口述史,虽名为“谈话录”,实则是回忆集——文体难以确定,大概因为作者用情之深。用情肯定会影响著作史料与学术价值,但作者用意或也并不在此。短短一年的师生关系,那个时代和钟老便浸润于纸间。感谢@章柏青2010 先生、@裴旖旎 先生!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编剧李师江 是我师兄,早我十年进入中文系“这骚动的坟墓里”读“白骨散发油墨”。不同的是,他呆了四年,轻而易举地拍拍屁股上的(骨)灰,走了;十年后举重若轻地写出《中文系》祭奠那段“古墓派”的时光。而小爷在铁狮子坟里一呆十年,拖着满身的沉重,翻阅我母系的李氏史。谢谢@少先队员王晓英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师林玮

    发现一篇很牛的“论文”:《一首世界名曲失传歌词的再现:记江泽民同志回复失传的托赛利小夜曲英文歌词的经过》,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3-4页,作者:李岚清。大概是讲前总书记根据记忆默写出小夜曲英文歌词的事,不该算论文,好像《人民日报》也发表过;不知自律的学术刊物为何要刊载?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