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画派#【 清 恽寿平 《花卉图》 】册页,纸本设色,27.5×43cm×4,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恽寿平的花卉作品,用笔清劲秀逸而不见笔墨痕迹,设色醇厚而不板滞,鲜丽而不轻浮,形象真实而绰约多姿,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真正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色、光、态、韵俱佳的艺术境界。
- #工笔画#【 张大千 《惊才绝艳》 】纸本设色,135×57.5cm,1953年作。 此幅图与去年中国嘉德夜场焦点拍品《红拂女》非常相似,都是张大千用唐代仕女画法描述的《虬髯客传》中红拂女形象,题诗也雷同。构图上唯一差别在于《红拂女》缺少右上方的“惊才绝艳———此四字惟红拂女足以当之”的题写。展开全文
- #吴门四家#【 明 文徵明 《古松图》 】卷,纸本,27.3×138.8cm,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此图绘古松如龙,虬干曲枝,老气横秋。文徵明的画向来以干净清雅闻名,用笔也极其细腻。
- #草书#【 明 王宠 《杂书帖》 】册页(十二开),纸本,33.9×32.5cm×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书七言律诗六首,字虽为草写,但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不多,每个字都较为独立。通篇用笔干净利落,书写的转笔处具圆润之感,但收尾常带反捺笔,显露硬拙峻拔的笔调,与圆润之处形成对比,显示出书写的节奏感。展开全文
- #玉器#【 宋~明 《玉鸭》 】长8.5cm、宽2.8cm、高4.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黄色闪玉琢一鸭子,在鸭的头、腹及双足部位则呈现深褐色。这件玉鸭琢碾的手法极为简单,但因掌握了鸭子翘尾丰臀的体态特徵,显得既可爱又生动活泼。
- #人物画#【 明 佚名 《沈周半身像》 】轴,绢本,71×52.5cm,北京故宫藏。 作于1506年,为沈周80岁小像。作品无款,但其刻画真实,体察精微,晕染得当,生动地表现了老年沈周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形象。据《石田诗集》自述可知,沈周在60至70多岁之间数次请人为自己画像,作者均为苏州当地职业画家。展开全文
- #南宋四家#【 南宋 马远 《水图》② 】此卷生动而精彩地表现了不同类型的水。由于水无定形,其动静情状随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复杂的变化,绘画上对其形态极难掌握,但马远在《水图》中却把各种水画得真实生动惟妙惟肖,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从而使作品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上接①展开全文
- #南宋四家#【 南宋 马远 《水图》① 】卷,绢本设色,共十二段每段:26.8×41.6cm,北京故宫藏。 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每幅均有南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图名。展开全文
- #人物画#【 宋 石恪 《二祖调心图》 】纸本,水墨,35.3×64.3cm×2,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石恪,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人。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展开全文
- #山水画#【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 】册页(共8开),纸本设色,53.8×31.7cm×8,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分别作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是年66岁。皆设色山水,或仿古,或写景,其中山峦明秀,树石幽奇,芦荻苍黄,秋林丹翠,以及陂陀沙碛,村屋扁舟,无不精妙。1980年6月,刘靖基捐赠上海博物馆。展开全文
- #写意山水#【 张大千 《牧牛读书图》 】立轴,纸本设色,118×64cm,1933年作。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30岁以前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近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此牧牛读书图介于“清新俊逸”与“瑰丽雄奇”之间,是张大千大师法石涛的一张佳作。展开全文
- #水墨画#【 黄胄 《三驴图》 】轴,纸本,墨笔,32.5×33.5cm。黄胄在画坛被戏称为“驴贩子”,他的笔下的毛驴可与齐白石笔下的虾相媲美。黄胄在新疆下乡时,画了大量的毛驴速写。文革期间,黄胄被关进“牛棚”,放了三年的驴。长时间与驴接触、与驴为伍、以驴为友、和驴对话,使他与驴结下了不解情缘。展开全文
- #摄影#【 蒋介石 《自题戎装像》 】蒋介石身着戎装,右手握拳,左手握佩剑,面容平和却不掩威严。款识:“家松同志,蒋中正,卅三年三月”。卅三年,民国33年,即1944年。眼看小日本已成强弩之末,当时的蒋委员长要亲自操刀上阵,准备大反攻了。
- #慈禧太后#【 清 慈禧 《万寿无疆图》 】轴,纸本设色,126×65cm。 慈禧在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人代笔,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所以,严格地说,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一些。展开全文
- #展览#【 中国美术馆 《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③ 】此次院展是画家们经历两年多的思考与积累,走入山川、厂矿和乡村,以最深的感触画出"天地之大美"。画展将于7月23日闭幕。参展作品:何家英《余韵》;张鸿飞《远帆》;潘公凯《野风白莲图》;杨晓阳《丝绸之路》。上接①②展开全文
- #展览#【 中国美术馆 《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② 】此次院展的主题是“澄怀味象”,以文心哲思为基础,用纯净的心性与笔墨,感怀属于时代的审美理想。参展作品:赵建成《开采光明——农民工纪实》;许俊《清幽图》;刘大为《雪线》 ;穆家善《风云起惊涛拍岸》。 下接③…展开全文
- #展览#【 中国美术馆 《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① 】这次院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将于2014年7月12日起亮相中国美术馆。参展作品:郭怡孮《嫩秋》;田黎明《都市午餐》;满维起《春风春雨》;刘万鸣《天地浩然》;张见《聂耳》。下接②③展开全文
- #瓷器#【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双龙耳扁瓶》 】高52cm。 造型为清宫马挂瓶,颈两侧置对称夔龙耳,玲珑别致。全器以青花绘就,腹部正面所绘《耕织图》之“耕”,图中一农夫赶牛犁地;另一面则绘“耙耨”,一农夫站立木耙上以牛拖行;背景皆是双桐树下,阡陌相交。其余边饰为青花线描团寿缠枝花卉纹。展开全文
- #青铜器#【 商 《蟠龙纹盘》 】高16.3cm、口径43cm、腹深7.5cm、足高8.2cm、重5240g,台北故宫藏。 盘面蜷伏一龙,龙首正居盘心,突起於盘面,为晚商典型的兽面;盘面边缘则环绕以夔纹、鸟纹、鱼纹,风格庄重古雅。圆腹圈足,足下有外凸圈足座。足孔三个,器底有六条加强筋。盘是青铜时代重要的水器。展开全文
- #南宋四家#【 南宋 马远(传)《雕台望云图》 】斗方,绢本设色,25.2×24.5cm,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马远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
- #行书#【 五代 杨凝式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书。书风体貌受颜真卿行书影响比较大,笔力沉练,旷达有度。此图跋一般受制于图之框架,故杨之法书尽在法度规矩之内。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展开全文
- #山水画#【 清 唐岱 《山水册》 】唐岱是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祁的得意门生,他的画宗“四王”,重拟古,然又自出机杼,形成清雅隽秀的艺术风格,故而在康乾时代颇负盛名,出类拔萃。康熙鉴于唐岱身为内务府总管,侍奉内廷功德有加,在翰墨丹青方面一时亦无人可及,于是,金口玉言,赐其为“画状元”。展开全文
- #草书#【 于右任 《风行天下》 】 镜心,纸本,59×26cm。 题识:“中外通信社。于右任。”
- #金碧山水#【 张大千 《匡庐观瀑图》 】镜心,纸本设色,66×136cm,1934年作。 整幅作品气势雄伟,鲜艳夺目。青绿山峰间有白云缭绕、练瀑飞下,山中隐约兼杂着各种树木。山脚下有两高士,一人背手而立,一人倚树而靠,均抬头仰望瀑布,神情怡然自得。整个画面青绿相间、精整工致,色彩极为绚烂亮丽。展开全文
- 【 微信公众号:artcollection 】关注“中国艺术品收藏”在线微信公众平台,让艺术品在您的指尖流动!
- #浙派#【 明 佚名 《徵聘图》 】轴,绢本设色,151.9×73.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的是《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构图采用虚、实平衡的布局,右侧是密实的崇山峻岭,左侧为云霭弥漫的溪谷,而画山石的皴法,则融合了「云头皴」和「斧劈皴」两种技法。本图的作者,旧传为南宋刘松年。展开全文
- #浙派#【 明 史忠 《仿黃公望山水》 】纸本,142.7×46.1cm,台北故宫藏。画中远近山峦交错,平台、房舍和杂树置於其中,山石的皴法,与树叶的点染皆以较乾的浓墨粗笔与湿润的淡墨刷染混合一起,构成丰富的质理,制造画面强烈的律动感。然相较於黄公望浑厚圆转的用笔,史忠的笔调显得简单粗率,甚至有些潦草。展开全文
- #水墨画#【 明 吴伟 《佛道人物册》 】吴伟人物、山水画用墨大刀阔斧,人物衣纹勾画有力,山石多斧劈皴,似不经意。但在重点细部上吴伟从不掉以轻心,而是着力刻画,使画面生动、耐看。
- #山水画#【 溥心畬 《苇岸钓舟图》 】立轴,纸本设色,91.5×38.5cm,1963年作。 款识:“苇岸西风野色秋,纷纷枫叶下寒流,涧边细草无行迹,只有蜻蜓上钓舟。癸卯夏四月,心畬画并题。”
- #敦煌壁画#【 唐 佚名 《引路菩萨图》 】绢本设色,80.5×53.8cm,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此画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描绘了菩萨为亡灵引路升天国的场面。图中菩萨在前引路,脚下祥云委蛇绵长,一女子袖手微低头跟随在后,此女子的衣着、发型乃至脸部刻画均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正可互证。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