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生摄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 我爱沈阳之73。沈阳一共举办四届秧歌节,1990至1993。对此褒贬不一,后来也不知为啥就不办了。现在看,秧歌节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也很必要,况且很接地气,有沈阳特点,老百姓挺喜欢。那时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在此期间表演,市民与表演者积极互动。下组图拍于1990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 我爱沈阳之62。第一幅1982年正月工人舞龙队。第二幅1984年省首届健美大赛。第三幅1985年北市百货凭票购彩电。第四幅1987年首届时装表演。第五幅1988年街道为困难青年办婚礼。第六幅1991年大学生自荐当家教。第七幅太原街头时装秀。第八幅1992年五爱市场。第九幅1994年隔40年第一次为弟弟扫墓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30年100个记忆》之44。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年春节,当时最时髦最有力最振奋人心的口号。画面上的5个孩子,分别代表工农商学兵,意在全国人民一心奔四化奔小康。25年过去了,画面上的孩子也已过而立之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你们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样?理想? @沈阳晚报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沈阳30年100个记忆》之38。画面上的是掏粪工,照片拍于1983年夏。那个时候沈阳有上万个旱厕,而且都聚集在人口密集的棚户区,夏天蚊蝇横飞臭气熏天,每天需要掏粪工从狭小的胡同里,肩挑手拎到蓄粪车上。掏粪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可想而知。他们是最后的手工掏粪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沈阳30年100个记忆》之30。儿童车大盖帽。当年80后们的两件宝。快乐的童年从这里开始。1992年的中兴商业大厦妇女儿童商场,半个楼层十几个柜台,父母带孩子可选择的就是儿童三轮车和大盖帽,不分男孩女孩。即使这样,童年的记忆仍是多彩的。人小志大,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暴风雨里的雄鹰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沈阳30年100个记忆>之28。上夜大的日子。拍摄于1980年。辽宁大学校园。那时上了一天班,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从城市的这头骑自行车到那头,听完课,晚上十点半,再骑车回家,第二天照常上班。四年夜大,多少个夜晚就这样度过。信念,求知,毅力,讽刺挖苦。30多年过去,夜大同学你们还好吗?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沈阳30年100个记忆>之23。图为1978年五一节,机车小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演出。老北站前,四台解放牌大卡车拼成流动舞台,观看演出的群众挤满了广场。当时物质贫乏,文化饥渴,精神困惑,面对广场上充满火药味单调重复演出,人们仍乐此不疲,寻找寄托。那年底国家决定改革开放。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沈阳30年100个记忆>之九。1980年代,老百姓可以跳舞了,穿戴开始随便了。邓丽君的靡蘼之音可以偷着听了,录音机录像带进入百姓家了。排队能买到牛奶了。个人可以投机倒把想着法致富了。权钱开始有小小的接触了,腐败开始露头了。夜大函授兴起了。城市里有出租车了。凭票可以买到彩电了。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 1980年代,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在从来。电视机开始带颜色,台湾校园港台歌曲开始流行,走私录音机录像机,私营经济开始兴起。学习之风,夜大电大,充电补习;出国之风,剜门盗洞,跨洋过海;探索之风,摸石头过河,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再回首,那十年,你怎样度过? 展开全文原微博 刘生生摄
@沈阳晚报 老沈阳记忆之123。1999年为了迎接新世纪到来,沈阳市政府在浑南兴建了21世纪广场,三座建筑成重要标志:1.世纪广场主楼21层;2.世纪钟跨世纪时敲响;3.主题雕塑21本书叠加向上,下面21位世界著名科学家雕像围绕。现在只有主楼还在,世纪钟和雕塑扒掉了。很多这样的城市雕塑建了又扒,搞不懂 展开全文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