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古乐博的头像

古乐博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1. Svetlanov-USSRSSO,1968年8月21日伦敦现场。这场音乐会遭遇一片抗议,因为前一天苏联刚刚入侵捷克,而上半场老罗演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大协,显得异常诡异和讽刺。下半场肖十开始仍可听到抗议声:http://t.cn/RvtnArK; 2. Mravinsky-Leningrad PO:http://t.cn/zlsgSCj。祝杭爱明晚肖十成功。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包子的问题并非头版控所言音品低劣,起码电脑都不能分辨,人耳更加不能。真正的问题在于会吃撑吃爆。RCO125周年152CD,犹豫再三还是吃了,撑出来着实不少,它涵盖了每十年一集的7小包子,每个都价值不菲,有的已绝版,还有其它现场录音,不吃无法忍。分享第104张肖十85-8-12现场:🔗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Francescatti共有6个贝多芬协奏曲的录音正式发行,分别是1946-3-19 与A. Cluytens(现场,M & A)、1950-11-5 与E. Ormandy(Biddulph)、1952-10-26与D. Mitropoulos/NYPO(现场)、1954-4-23与C. Munch/BSO(现场)、1958-3-19与Beinum(现场):🔗 网页链接 以及1961-1-23/26与Walter。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Melo的20张小提琴家熟面孔不少,让甄别录音有个对比。以Erick Friedman为例,虽然他录音不多见,收过他两张黑胶,一张发烧RCA倒随处可见,这里Bruch和Lalo:🔗 网页链接 夸张的力度以及偶尔把其它琴弦弄响一下的小瑕疵都与那张RCA:http://t.cn/Rv5RTLo接近。但Melo设在泰国,版权总是可疑。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作曲家倾注演奏家表达聆听者激发情感,感情3P,真乱!庸俗的情感美学一统天下,你只能跟一群感情狂谈感情,哲学宗教为尺文学诗意为物地谈,音乐本体却迷失殆尽。理论家们真该正本清源梳理一下音乐之本质,别只会奢谈贝多芬肖邦该怎么演奏,或高论Stokowski巴赫改编合不合道统。🔗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1878年2月某天,17岁的Ludwig Thuille把他的A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乐谱小心包好并附上题词,送给了比他小三岁的小伙伴Richard Strauss:http://t.cn/z8gq72G;三年后17岁的Strauss写了他的弦乐四重奏Op.2,也是A大调:http://t.cn/z8dda27。亲密友谊延续了很多年,在某次争吵决裂后不久,Thuille猝死。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回复@于京君: 我们商量后觉得还是以中国民歌主题为素材写一个四季最有创意,不写12个月的话可以照春夏秋冬写。改编现存作品如果串进中国风会不会四不像?也容易引起争议。 //@于京君: 改编作品是拉近演奏者与听众距离的好方法。提议可行,但要大刀阔斧,改编时要”脱欧化“方能制胜。
    前几天在北京向@于京君 老师讨教了创作弦乐四重奏大作品的可行性。老柴《四季》有管弦乐版:🔗 网页链接 (另附Pletnev Olympia的钢琴版:🔗 网页链接 ),改弦乐四重奏有可能吗?或者使用若干中国民歌主题素材写一个中国风的大弦乐四重奏《四季》?还是直接改一部交响曲?你怎么看?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听完再看标题Elegy in Memory of Ivan Samarin,你一定会觉得乐如其境,似乎还有葬礼画面。但是且慢!这作品并非写于Samarin死后用以纪念,而是他50岁生日时用于庆典的幕间曲,初名根本不是什么悲歌!这故事的确让人思考:音乐到底是什么?
    初走进这居所竟百感交集。。。这一年发生了好多事,我差不多有半年呆在北京。所有故事如果用一段音乐来表达,最贴切莫过于老柴为弦乐写的一首悲歌:🔗 网页链接 ,虽说它曾收录在Essential Tchaikovsky中,听过它的人还真不多,有位音乐家初听时曾询问京城多位名宿均不知该曲。恰巧,我听过。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剧情英文排版真坑爹,大家将就读吧。Johann Adolf Hasse的Cleofide于1731年首演于德雷斯顿,当时很风靡,抒情戏剧兼之,男子唱女高音Gandarte:http://t.cn/z824Viw、Alessandro这段乐队伴奏http://t.cn/z82bmq8都令人印象深刻。
    展开全文
    重表演轻作品之风本就是种病态。从主观感受出发的版本之争有害无益,偏偏从音乐文本出发谈版本这种真正技术活儿鲜有人具备,盲听下认知颠倒就不足为奇,听再多版本不过附庸风雅却无实效,没有作品视野就更显可笑。而多数所谓专家,只是为做托儿积攒资本。瞧,高手其实都低调🔗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Heifetz-Primrose-Feuermann堪称历史上最耀眼的弦乐明星组合。CD中Passacaglia:🔗 网页链接 和Mozart K424是二重奏,Mozart K563和Dohnanyi Op.10:http://t.cn/zQoQfQg则是三重奏。今年@龙四重奏 成员将演出Passacaglia和Dohnanyi,特别Dohnanyi Serenade Op.10,不流行真对不住这部杰作。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Thuille的E小调除了文薇的最新录音🔗 网页链接 和今年才发行的一版Naxos,就只有Telos的这版录音了:🔗 网页链接 。这个Telos附有R.Strauss给Thuille的书信及丰富的文字资料,对我们聆听两位作曲家颇有帮助。彩头:转发并对Thuille的E小调的任何评论都有机会获赠@文薇小提琴 的专辑!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老版Melodiya一放,就会刺激旧时的记忆。可惜现在连这种2CD也绝版得差不多了,只后悔当初买得少。Svetlanov的录音多有再版,但新Label看着就不太爽,没有沉淀在其中。其实俄罗斯情结并不只体现在老柴拉赫斯克里亚宾普罗老肖这些名字上,更多是些快被忘却的人。Russian Moods:🔗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龍四重奏 5月11日天津首演抢票继续:前三位猜对Shostakovich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 I. Moderato的指挥家将获首演门票壹张:🔗 网页链接 。未抢到赠票可在这里购买:🔗 网页链接 热线:022-83882000,022-23320068。提示:一支俄罗斯乐团。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李:🔗 网页链接 ;郎:🔗 网页链接 ;Tharaud 10首:🔗 网页链接 。音乐其实就轻重缓急四字,再多情感投入最后也得着落在这四字上,洞悉律动之美靠技艺加悟性,人品道德陶冶之类多与音乐不搭。炒作固可恶,艺术家琴艺不再之悲更甚于善恶不辨之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只有上帝。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Bustabo录音不多,最重要的当属ACR的2CD,目前价格超百美刀,LP更卖到2000美刀。不论小品,Bustabo录过的协奏曲多获好评,与Mengelberg的布鲁赫G小调被认为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演绎,西贝柳斯小协则获得作曲家本人的高度赞扬。布鲁赫1-西贝-贝多芬三部小协及帕格尼尼第一的首乐章:🔗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著名小提琴家Guila Bustabo与Wolf-Ferrari一场轰动恋爱终以悲剧收场,Wolf-Ferrari为Bustabo写的小协成为这场爱情的珍贵纪念品。Bustabo生前几经努力总算与Kempe棒下的MPO首演了它(71年11月27日):🔗 网页链接 。如此美妙的小协直到今天都少有人问津,96年曾有一版CPO:🔗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流传甚广的Liszt与Thalberg的斗琴引人入胜,但比今天的玩法真特么弱爆了!Liszt的Hexameron S392(乐队版S365b):🔗 网页链接 让人偶尔还记得Pixis这名字,但他和Thalberg近百年来几乎处于阴霾中。找出新近发行的三首钢协,他们的音乐散发出的清新或可驱除些恶心浑浊:🔗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春节迎新,迎接春天。贝多芬Op.24《春天》可算真正的普及曲目,不过这里是美女Emily Beynon改编并演奏的长笛版(一直想如果改成长笛与竖琴会不会更好?),还有Debussy、Franz Doppler、Paul Taffanel、Germaine Tailleferre、Jurriaan Andriessen甚至武满彻美丽的长笛作品:🔗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随着昼与夜、白与黑在乐章间的转换,马七似乎呈现了一个颠倒的世界:昼暗而夜明,白寒而黑暖。人生总是会遭遇这样的黑白颠倒、是非反转,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音乐家而言,每一个音符都会透出真理之光。真相,有时并不需要语言。2011年@张艺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现场马七:🔗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这里8首迷人的圆号与竖琴作品来自几位法、意作曲家:Nicolas Bochsa法国著名竖琴家,他的Nocturne No.2是圆号较早使用弱音器的例子;Frederic Duvernoy是巴黎音乐学院圆号教授,拿破仑都对他很尊敬;Henri Chaussier、Louis-Francois Dauprat都是圆号演奏家。。。🔗 网页链接 @小鲤鱼打挺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请了两位朋友盲听Zimmermann的老柴,一位知名小提琴家,一位版本专家,小提琴家给出了与平时对Zimmermann的评价基本相符的评论,且多着眼于技法;版本专家则与平时几乎相反。。。不会透露两位的姓名。小提琴家更给出建议:把几个版本故意贴错演奏者,得到的评论一定很好玩。。。🔗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皮亚佐拉的过人之处或许在于他用一种看似极其艳俗的形式贯通了音乐史,从巴赫泰勒曼的组曲到激情或是怀旧的浪漫主义尽都熔于一炉,拆除了装逼一族为古典音乐刻意筑起的高墙,比任何所谓的“跨界”构思都来得直接而高明。以长笛和吉他来表现其音乐的韵味,自有种特别的魅力。🔗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乐博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