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绝倒计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最新研究发现,中华鲟在2013年未能实现自然繁殖,研究人员未找到中华鲟鱼卵及幼鱼的踪迹。虽然人工饲养可以维持其种群的生存,但很明显的,野生中华鲟已经到了灭绝边缘,长江流域将又一次失去它曾经孕育的物种。关爱野生动物,关注#灭绝倒计时# 🔗 网页链接
- #《自然》新闻一周热点# 谷歌公司在9月2日的硬件项目发布会上宣布,他们将研发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芯片。他们仍会与继续与D-Wave公司保持合作关系。该公司去年曾向谷歌出售了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蓖麻毒素意外现身NIH|地底固碳项目获批|特斯拉将建“千兆电池工厂” |更多精彩内容: 🔗 网页链接
- 四旋翼无人机用于抗震一线: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为及时获得相关数据,完成震区地图绘制,武警指挥部携四旋翼无人机抵达震中龙头山镇,俯瞰灾区全貌及救援。3天内无人机起降35次,工作近10小时,累计航拍视频影像资料超过200分钟。此前,武警就使用过类似的四旋翼无人机执行任务。🔗 网页链接
- 8月5日,小保方晴子“STAP造假门”论文的指导者、日本理化研究所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树自杀身亡。笹井是神经组织工程领域先驱,曾人工培育出具有3D结构的脑组织和视网膜,被誉为“大脑制造者”,《环球科学》曾刊登其撰写的《培养皿长出视网膜》,请点击🔗 网页链接
- 【错过美食,吃货老鼠也后悔】一项研究表明,老鼠会因错过更好的食物而后悔。这是首次在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中发现后悔行为。🔗 网页链接 该研究中,老鼠须选择等待某种食物,或离开,去寻找另一份食物。结果,那些选择离开,却发现自己找到的食物更糟糕的老鼠,会表现出后悔行为(@文献管理 )
- 【“储能电缆”——蓄能技术新突破】想象一下你的夹克面料中随身携带可为MP3播放器、智能机和电动汽车充电的所有动力?乍听如同科幻,但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的一种在单根轻质铜线中同时传输、存储电量的突破性方法或可将其付诸实现,且这一技术有望转移到诸如纺织纤维等其他材料中。🔗 网页链接
- #MH-370疑似失踪海域海底地形图#近日,美国NOAA利用卫星测高法,绘制了MH-370航班可能失事海域的海底地形图。尽管该图分辨率较低,但也将有助于对相关海域展开有针对性的搜索。虽然回声探测的精度更高,但效率很低,目前全球仅有5%的海底利用回声探测技术进行了绘图。🔗 网页链接
- #物理学大一统?#2012年,哈佛的Deutsch提出一种候选万用理论:“构造函数理论”,旨在找到可囊括所有物理理论的框架,通过定义一系列包罗万象的“元定律”来描述所有物理现象。近日他宣称向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用统一的理论阐述了量子物理和经典物理领域中信息处理过程。(译@静小奇 )🔗 网页链接
- nature评论文章:如何应对高水平的自杀率?每年有100万人会自杀,这比因他杀和战争死亡的人加起来还多。此外,还有1000万到2000万人试图自杀。在经济生产力最高的15到44岁人群中,自杀位列前三大死因,但在自杀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面前,从科学角度理解和治疗自杀行为的进步却很小🔗 网页链接
- #推特的科学与道德之争#每天,高达五亿用户在全球更新推特。这无疑是巨大的数据宝库,可用来研究人类行为习惯,查找健康隐患,追踪传染疾病等。2月推特宣布对研究者开放2006年后所有用户数据,却引发了科学与道德的争论。对此,科学家表示会建立道德规范,保护用户隐私。(译@兔纸小兵 )🔗 网页链接
- #第4期精彩推荐#抗拒创新,是大脑的天生倾向?科学家发现,大脑总是喜欢用熟悉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忽视其他可能更有效的途径。即便是顶级的国际象棋大师,他们也难脱定势效应:只看见熟悉的走法,而看不见更有效的战术。如何才能抵抗“定势思维”?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定势效应”无处不在,也许有点作用展开全文
- 大脑计划取得突破: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绘制了首个完整的人类胚胎大脑基因表达图,还得到了小鼠的全脑神经元连接图——这是首个哺乳动物的大脑神经连接图,是破解大脑密码的第一步。最终目的是绘制详细的人类大脑活动图谱,能在神经网络中读写单个神经元的信息(@野猫捷琳娜 )🔗 网页链接
- 谁来监管大数据拥有者?美国最近曝出Turnstyle等多家公司非法收集手机用户信息用以牟利。如今,大量个人信息被各类服务提供商攫取,而对这些“大数据拥有者”的监管,却成为一个“盲点”。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仅靠企业自律显然不够,法律应更严格的介入对大数据拥有者格的监管🔗 网页链接
- 全球合作伙伴的祝福:《环球科学》创刊百期,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麦克米伦集团,自然出版集团,及《科学美国人》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际版本纷纷发来祝福。科学无国界,无论我们身在北京,还是纽约、海德堡、巴塞罗那或罗马,我们都怀着共同愿景,那就是运用科技,让世界更美好🔗 网页链接
- #日本全球捕鲸已超万头# 3月31日海牙国际法庭判定日本违反《国际捕鲸管制公约》,要求其停止南极捕鲸活动。自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商业捕鲸后,日本以科研为由继续捕鲸活动。1988年至今,日本在全球捕鲸数量超过14000头,其中包括长须鲸和驼背鲸等濒危物种。(科学美国人网站)🔗 网页链接
- 《环球科学》创刊百期,加厚珍藏版隆重上市!100期,800多篇深度报道,500多位世界级科学撰稿人——《环球科学》过去8年留下的印记,浓缩成了本期特别专辑。专辑之外还有更多精彩:“海神”号潜水器将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它会发现什么?透过与地球同龄的岩石,科学家能否参透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展开全文
- #《科学美国人》博客#雾霾威胁下的中国与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大国,中印两国都遇到了空气污染的巨大困扰。据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公布的环境绩效指数,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排名中,印度和中国均排在最前。然而,最近几年中国在空气质量监控方面做了巨大努力,而印度则被甩在了后面展开全文
- #《科学美国人》博客#雾霾,中国和印度谁更堪忧?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大国,中印两国都遇到空气污染的巨大困扰。据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公布的环境绩效指数,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排名中,印度和中国均排在最前。然而,最近几年中国在空气质量监控方面做了巨大努力,而印度则被甩在了后面展开全文
- 《环球科学》iPad杂志高清APP上线了,高清呈现纸刊图文内容,与纸刊同步更新,并有超值音视频资源放送。支持所有型号的iPad,最早的上线时间,最低的订阅价格。关注环球科学微信(ID:huanquikexue),还能享受超低订阅价——40元/年,限时抢购。🔗 网页链接
- 可视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全世界每天的航班起降架次惊人,仅在欧洲上空每天就有3万次航班,其中四分之一在英国领空飞行,为此英国开发了一种可视化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可将所有的航班信息集中显示出来。(腾讯科学,http://t.cn/8sw9aOI)
- 科学家探测到暗物质湮灭信号?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天文学家接收到一个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奇特信号,并且越是仔细审查这个信号,科学家们就越倾向于认为其代表了暗物质湮灭的信号。如果得到证实,那么这将是人类首次监测到来自暗物质发出的信号(来源:新浪科技,http://t.cn/8shNxNz)。展开全文
- #《环球科学》创刊100期#倒计时25天,寻找老读者!4月1日,《环球科学》将迎来创刊百期纪念,亲爱的读者,无论你在哪里,都与我们一同纪念有特别意义的100期吧!我们的微博私信、微信、邮箱已全面开放,请留下你的寄语、照片、声音或视频,你的珍贵祝福将出现在《环球科学》百期纪念刊及ipad杂志上.展开全文
- #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研发中心#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历时6个月,调查了近百家本土与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评选出了2013年中国十大创新领跑者——7家跨国企业在华研发中心、3家本土企业入榜;本次榜单同时评出5项单项奖,以盘点全球化创新浪潮下的中国轨迹🔗 网页链接
- #2014年第2期# 机器人会改变世界吗?2007年第2期,比尔·盖茨曾预言“家家将有机器人”;7年后,当我们回顾机器人的发展,暮然发现“盖茨预言”逐步成为现实:生产线、养老院、手术室、高空中都有机器人的身影。机器人将是人类最好的全能助手,还是会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成为人类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展开全文
- 超级3D打印机,一天打印两层楼!NASA与南加州大学合作,研发出“轮廓工艺”3D打印技术,24小时就可打印大约232平方米的两层楼,只要一个按键就可操控机械打印出房子,大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可让人类在其他行星上快速打印出住宅(消息、图片来源:现代快报)。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网页链接
- #第1期精彩推荐#【酵母菌感染人类】加拿大温哥华岛上,一种酵母菌突然进化出明显的致病能力,先后感染海豚、猫、狗和人类,引起大规模的疾病暴发,并继续向南传播,影响到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死亡率一度超过20%。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导致感染暴发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 #第1期精彩推荐#【阿尔茨海默病:查还是不查,都是问题】通过检查人脑中的“淀粉样斑块”数量,可以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甚至在发病早期或症状出现的多年前就确认病情。但问题是现在尚无有效疗法,即便提前发现,对患者也无多大帮助,反而会影响患者:引起长期焦虑,无法获得医疗保险等。这该如何抉择?展开全文
- 【最古老的十进制乘法表】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从“清华简”中整理出一份《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交叉构成21行、20列,分为乘数和被乘数个位、十位区,可用于计算0.5到99.5之间整数或半整数相乘的结果。据称,这是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和实用算具,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十进制乘法表。展开全文
- #2014年第1期精彩文章# 网络搜索改变大脑:我们患上了网络搜索依赖症。以往,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目录”,一旦遇到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事,我们能迅速想到相应的熟人,向其求助。而现在,我们已将原本寄放在熟人大脑中的信息转交“云端”。搜索改变了人们对彼此记忆的依赖,是否也会让我们更疏远?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