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电影史」的搜索结果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深焦DeepFocus

    #深焦电影史# 王兵纪录片的减法美学王兵导演去年凭借纪录片《青春:春》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今年又以《青春:苦》入围第7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法国著名电影学者Antony Fiant曾对他有所研究,并有大量著述(包括书籍,以及发表在几家电影类权威期刊的单独文章等等)。他曾将王兵的电影美学概括为“减法美学”/“贫困美学”,以下摘录一篇Antony Fiant关于王兵早期作品《铁西区》的访谈,让我们更好地走进这位纪录片导演的电影世界:Antony Fiant:最初确实是技术方面,是数字技术革命与王兵的关系吸引了我。他使用的机器通常我们会认为是“业余设备”。 然后主题方面,他坚持去关注那些没人关注的故事,那些在当代中国基本上“被藏起来的”事情,他坚持去拍摄一些很珍贵的、正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失的题材。说到政治方面,虽然他并不自认有什么政治观点,但这是一个坚持见证自己的国家正在发生哪些变化的导演。另外,他一直拍摄边缘人物,他并不感兴趣那些成功登上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列车”的人,而是那些被甩在了后面的人。 那么说到美学,他用一台业余设备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拥有相当强烈的美学选择。在一些可说悲惨的地区,或如铁西区一样正在消失的地方,他给出了强烈的美学命题。他陪伴他的人物,进入他们所在的环境里,手持拍摄,有时亦步亦趋的跟着这些人物,因此出现了“身体性的电影” (cinéma physique) 这样一个王兵电影研究中很重要的学术探讨。 我们认为的伟大的电影人所拥有的特质,包括他掌握了一种新的技术工具,他有美学且道德伦理的主张,以及政治性的评定,而王兵纪录片的意义涵盖了所有这些方面。减法首先体现在拍摄资金上,他的拍摄成本都非常小。另外就是体现在他对于画面与光线的选择,以及他电影中对声音的处理。在他的电影中没有音乐,没有画外音,没有评论,很少有对话,这是一种极简风格的电影。 他从不去追求所谓美丽的图像或构图,他的选择是去融入当下所拍的场景。 我常感觉在拍摄中,他总能找到与所拍人物最合适的距离,既不过远,也不过近,有一种对他所在的场景中“最合适的视角”的研究。关于声音,王兵影片中大部分是“直接声音”,他就在摄影机上放一只麦克自己进行收声,有些在影像或声音方面的专业人士常常会认为这是他影片中的弊端,但他本人满足于这些设备最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 因为麦克是直接放置在摄像机上,导演对其拍摄对象“看与听”所出发的角度便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就会带来一种创作者灌输在作品中的“主观性”。而全面来看王兵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他影像的背后是一部 “主观的摄像机” (la camera subjective), 意思是说这是他本人的独特的目光,在看着那些他选择去拍摄的对象,这是十分主观的。问:这就是您书中( « Pour un cinéma contemporain soustractif ») 提到的“他展示最少的愤怒,最少的抱怨”的意思。他总与所拍人物保持一个很好的距离。Antony Fiant: 没错。他不是一种人物情感(发泄)的调查报告,他服务于所拍摄的人物,他并没有刻意去寻找什么东西,而是接受人们给到他的东西,他没有去刻意追求一种(如对生活现状)抱怨。如果有人想要表达,想要要求什么东西,这没问题,他接受,但他甚至不向所拍摄的人物提出问题。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互相交流。贯穿《铁西区》这部影片最中心的特点之一,就是导演与数码摄像机的关系(除 《和凤鸣》以外的其它影片也是如此)。他在这种技术中寻求什么?这种技术又能带给他什么? 数码摄像机首先拥有一种极大的易操作性,它很轻巧,因此允许导演轻松自如的在拍摄场地移动。这些技术上的变革同样允许他在没有外加灯光的情况下拍摄。最后,这种器材还让他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剪辑。说到数字技术这个问题,我们一直认为王兵是标志着数字电影革命的导演之一。但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矛盾点。因为通常说到数字,这项技术是允许我们去进行图像的再处理,把后期进行到底,归根结底它是在提供一种“修改润色”的可能性。然而王兵对后期毫无兴趣。他没有在追求“好看”的画面这件事。 其次因为器材的特殊性,他可以自由的在拍摄场地手持行动,这就让他有了遇到“偶然”的可能性,那些拍摄过程中不曾预想到的“偶然” (画面/故事/对白等)可能会让他当下立刻产生拍摄的欲望。那么同样的,这种器材在拍摄时间上也提供了绝对的自由,从今天拍到明天也好,怎么样也好,他完全是自由的。总结来说,这种器材给予了一种“立刻就拍”的、记录下那些决定性画面的可能性。也许这不是纯粹的“技术性”探讨,但这是王兵导演与数字关系中最独特的一点。全文详见:网页链接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4. 微博附图
    5. 微博附图
    6. 微博附图
    7. 微博附图
    8. 微博附图
    9.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