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donger0的头像

donger0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donger0

    喜欢这些照片,也是这样的红砖房,墙基石砌抹灰,放学回家奔着小屋,心里便温暖了,也是戈壁,没有想象的绿洲草原,只有湛蓝的天空,亘古延绵的天山,荒凉的风和血色落日,也还记得春天的杨柳4月的杏林5月的梨花白6月的沙枣香,也是这样长大,老屋什么样了,流水的沟渠不晓得在么,门前的犁树该老粗了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河图洛书,阿城来了。
    #2013书展大咖秀#极具传奇色彩的“鬼才”作家@阿城 将现身,解密“河图洛书”他震惊文坛的处女作《棋王》被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而后的《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等作也都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其文字质朴而性灵,有一种天然野趣。听过阿城讲故事的人都知道,其人比文还要精彩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其实不怎么欣赏得来丰子恺的画,嫌线条简朴质拙,论画若是内容人物花鸟的,有可能会看两眼,山水画都是大同小异,又不晓得什么笔墨技巧,兴趣总归是玩。其实细看也有意思,他摘录些琐事轶闻,配些题记,读起来也新鲜有趣。不注重描画物象的精炒,只教人领会画外的神髓,轻物欲追求清简自适精神生活
    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岂独人哉。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转发微博
    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 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 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 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 校长是蔡元培,50 岁。 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 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 而前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抄袭风波过去了,现又旧事重提,确实对我有影响,欺骗受不了,需要一个信仰神或是精神领袖,韩寒在荒原中拓荒并咒骂,以他的朝气抗争的勇气和不流俗的思考质疑社会。这事不论方舟子言论正确与否,但在找不着北的人心里留下阴影,于是不相信,陈说得对,不是真喜欢,粉并不在乎韩说了什么,在意个人感受
    陈丹青:如果韩寒文章是他爸写的 我连他爸一起喜欢_文化频道_凤凰网 🔗 网页链接 “而关于韩寒究竟是否存在“代笔”,陈丹青直言,他并不关心韩寒是否抄袭,“我非常喜欢韩寒,我根本不相信他会抄袭。如果有一天说这个文章是他爸爸写的,我连他爸爸一起喜欢。”同意陈丹青的看法。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朱令案快搞成娱乐新闻,007出来了,分析得也够精辟入理,19年的刑侦手段远不是网民想象的那么窝囊,当然同龄作案的某某也没接受美警匪片的熏陶,我感兴趣的这么个事怎么让众多的当事人噤声了,开口的成了出头鸟,唯一可推敲中国的法制当时是否清明,权力当真可以一手遮天?背景?从来不信专家理论
    贝志诚发起的网络公审这回真的砸到自己了。一个老刑警昨天在天涯上长篇连载分析朱案,其结论是贝志诚有重大嫌疑。好像还没写完,很值得一看,学学有经验的刑警是怎么推理、破案的:《一个真正老刑警对朱令案的看法--事出反常便为妖》🔗 网页链接 (点击“只看楼主”) 长微博分两部分。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阿花的伊萨卡岛: //@睡不醒的鱼尾狮: 由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无法回家,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伊萨卡,并设法找到通往那里的道路。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无论我们向何处行进,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我们的过去。哈金《在他乡写作》
    哈金写康拉德以为自己在一两年之内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很吃惊地看到1924年的诺奖授予一个明显不如他的波兰作家Wladyslaw Reymont,哈金为康拉德哀叹: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能代表任何国家(He did not realize that he represented no country)。这句话真像哈金写给自己。
    展开全文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donger0

    曾炫淳:《赛德克·巴莱》台湾版提供的是历史跟文化的认识,所以这部电影会让观众借由他提供的影像去挖掘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引导你认同原住民的那种精神——他们的智慧也好,勇猛也好,都并不是像日本人称呼的“野蛮人”那么简单,而凝聚为台湾人共通的在地精神。
    看过《赛德克·巴莱》:如果单纯把它当成抗日的电影就太浅薄了,影片的骨血是有关野蛮与文明的冲突和信仰的唯一性,以及民族的排它性。可以无法认同,但是却需要直视。这种包容性的再现,而非教化性的引导才是影片真正的价值所在。 ★★★★★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