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李松蔚PKU的头像

@李松蔚PKU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上次说的留言,后来写了一篇回复,忘了转到微博了。留言是这样的:「李老师,看到您关于休学的文章,本以为我女儿已经上大学了,终于不用面对这个问题。没想到今天接到女儿电话,她在大学抑郁症复发了,上大学还不到一年,又要休学。要说我心里完全不受打击,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自己作为父母,只能坚定支持她。我们夫妻都是70后。我记得您讲过,7080这代父母一直追求成为比上一代更好的父母,避开所有原生家庭的坑,结果他们的孩子还是不快乐。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家的写照。我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算健康,我的先生也从小受到控制狂的母亲所困。从女儿出生,我们就立志为她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我和先生虽然不能说是有求必应,但也是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女儿的自我意志,从来不强迫她做不愿意做的事。都说现在大环境内卷,但我敢说女儿的成长是没受什么影响的。为此我们也算竭尽全力,不但供她上了昂贵的私校,还包括她中学有过两次转学,有一次是遇到不好的老师,还有一次被班上同学排挤,中间还gap过一年,我们也全力支持。但所有这些换来的并不是她成长的健康、自信、快乐,反而是越来越内耗,闷闷不乐。她总说自己一事无成,成绩不好,长的不好看,没有兴趣特长(我们从来不拿她跟同龄人比,是她自己非要比),也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她13岁就得过一次抑郁症,每天肉眼可见的不快乐。问她有什么压力,她又说不出。我们一直在避免给她压力。就算她不上大学,我们也能接受。最后申请学校是她要申,我们让她量力而行,是她自己说不能接受没有大学文凭,学校和专业最后都是按她意见选的。为什么不到一年又得了抑郁症?想不通。一不小心写了很多,我其实不知道想问什么。可能还是想不通,觉得尽力了。我不说是多好的父母,起码比我的上一代强吧。怎么最后感觉还不如上一代?我要求不高,只求孩子快乐,可我觉得我在她这个年龄,好像比她还快乐些。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错在哪里?我知道这个问题问李老师,李老师也没办法回答,没关系,就当是听一些牢骚话吧。」这段留言很有代表性。眼前有我的好几个来访家庭的影子。我先给一个简单的回答:父母没有做错,怪不到父母身上。但这句话没说完,后面还有半句:怪不到父母身上,孩子就只能自己背负这一切。如果要问有没有错,这是“无错”的家庭,但不是平常的家庭。父母不给孩子压力,不代表孩子没有压力。孩子并非生在乌托邦,她也在人际社会中吸收形形色色的反馈,也在认知自己的价值。在她这个年龄段,她做不到完全地接纳自己,也会为平庸而沮丧。这是逃不掉的功课。只是这压力不来自父母,她也没法像别人一样把火力对准父母:“你们为什么老拿我跟别人比?你们就不能少给一点压力吗?”后者反倒轻松。但她没得吵,她只有内耗。如果讨论父母的错,那就是没错。父母都做到这一步了,还有什么可指摘的呢?但要问怎么做对孩子更有帮助,我倒有一个建议:要推着孩子去做一些ta不想做的事。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因为有“强迫”的意味。我们批判了原生家庭那么多年,对控制型的父母多少有些心理阴影。留言的这位妈妈正是深受其苦,痛下了不强迫的决心。在今天,这几乎算是心理学上的某种政治正确:孩子不想做,那是ta的自由,为什么要强迫?但实际操作起来,所谓的不强迫往往是这样一种交流:这件事你想不想试试?不想。好吧,那就算了。孩子拒绝得快,父母放弃得也快。它不但成为了一个最终结论,并且附带了一个免责声明:“我问过你的,你不想”。麻烦之处在于,人是一个矛盾体。不排除这种可能:说不想的同时也有点想;嘴上不想,心里想;80%不想,20%想;不想付代价,又想拿结果;今天不想,明天又想……内耗不就是这样嘛。我认识好几个朋友,已经是成年人了,还会后悔小时候没有坚持学一个特长,说“当初父母要是逼我一下就好了”。父母听到这种责怪,肯定是委屈的。因为父母又不是不让他学,反而是尊重了他不学:想不想学?不想。好吧,不强迫。父母有什么错呢?你有什么理由责怪别人尊重你的自主意志?但自由就是一份压力啊,意味着你只能自己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你又如何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给我留言的父母,在开明这个维度上,已经是做到万里挑一了。但孩子顶着这份自由,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这很正常,成年人都过不好,何况孩子。在这些时候,“这是你自己选的”不仅提供不了帮助,反倒构成了另一种负担:是你选的,你又有什么可抱怨的?留言的父母告诉女儿:你上不上大学自己决定。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女儿一个人承担做出“最好的选择”的责任。但女儿还是抑郁了。她会不会觉得父母在心里怪她:这不是你选的吗?你怎么回事?如果是我,以后再让我承担这份责任,我就会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想做。很多时候,一个人说自己不想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他有把握自己想做什么,恰恰是什么把握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流行说“做自己”,却几乎都是以否定形式呈现的。总是在说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不想上学,不想卷,不想工作,不想社交……这是在表达任何一件事他都下不定决心,或者说,他害怕把任何一个选择的重量扛在“自己”身上。但他不知道什么才是“做自己”。那就是无事可做,每天刷手机打游戏度日。但你问这是他要做的“自己”吗?他确定就想用这种方式快快乐乐度过自己的一生吗?好烦,这问题又是要他负责。他负不起这个责。所以他说: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呢?是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用力推一把:“别磨叽了,就按我说的做!”先替他拍板,责任不用他来扛,他才能勉为其难地站起来,动起来,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嘴上一边不乐意,手上一边积累起更多经验,从这些经验里才会对自己形成更具象的认知,知道哪些事有点意思,哪些事打死都不喜欢。如果他不喜欢,大可以把责任怪到别人头上:我都说了不想,谁叫你强迫我?这样是外耗,对着一个具体的坏人,比内耗轻松多了。内耗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谁输都是自己输。谁愿意当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坏人呢?过去是父母。我在《该不该同意休学》中说,被怨恨是父母的工作之一。从前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练钢琴,孩子不想练,父母把脸一黑:“不想练也得练!”硬逼,说不定能逼出来一个郎朗;也说不定一无所成;最坏的情况就是逼出来一个“原生家庭受害者”,终身记恨父母的控制欲。但孩子放过自己了,这一世不用再纠结:“我会不会埋没了一些音乐天赋?”到了今天,父母也不愿意扮演这个角色。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今天的观念给“自主”上了太高的价值。只要当事人有否定的意思,就成为绝对禁区,一口唾沫一口钉。哪怕他是没想好,不确定,别人也不能稍有违逆,更不可以越俎代庖。人家都说不要了,你还非要人家试试,你这个死老登,控制狂,PUA。这要分什么场景。比如涉及性同意,这个观念就是成立的,“No means no”,这是安全底线问题,必须保守。但还有一些场合,我们就需要考虑人的复杂,矛盾,甚至口是心非:“我一个人打车回家就行,你不用来接我”——你最好还是去接一下。如果对方怪你不听话(基本上不会),你就不听话呗。另外一个原因,父母不肯违逆孩子的心意,是因为害怕冲突。或者说,害怕成为孩子心中的“坏父母”。留言的父母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不少痛苦,他们太知道坏父母意味着什么,自己成为父母之后才会战战兢兢。生怕跟孩子争一下,顶一下,孩子哭着喊着说“都怪你”,自己就活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模样。我想告诉这些父母:不会的,你在养育中增加一些强度,跟孩子有更多角力,这并不会让你变成你的父母。你本来就不是他们。你能做到的推动,无非是提更多的要求,表达更强烈的态度,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按着孩子的头,逼她去做她全身心都激烈抗拒的事。你正常地使用你的力量,这不等于控制欲,区别在于你在意孩子的感受,接受她的反抗。——借由反抗的力度,你们才能确认她的边界在哪里。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增加父母的负担。对父母的要求已经够多了,这对父母都做到这个程度了,怎么还有更高的要求?恰恰相反,我觉得是太高了,该做减法了。不用过度迷信那种真空般的成长环境:无条件地关注,支持,接纳……大家都是普通人,谁没点自己的私心和局限呢?倒不如放松下来,有不满就说,有要求就提,可以耍赖,可以凶,可以对孩子大发飙。做不到完美的父母,那就不做。我读到留言的父母说,明明自己是在更不健康的家庭长大,却在女儿这个年龄,“好像比她还快乐些”,这句话读来有一种沉重。如果他们真的有错倒也罢了,可他们那么竭尽所能地避免犯错,何至于承受这样的结果呢?我想说一句安慰的话:孩子可能没有上一代快乐,但也没有上一代那么多痛苦。他们生命中最大的体验是“无”。有太广袤的自由,哪里都可以去,所以哪里都没感觉。这就是这一代父母赠予他们的人生。如果你愿意扮演这个“坏人”,你不妨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感受到的虚无是我们努力营造的结果,我们选择让你一个人负担这么大的自由。如果你感觉不堪重负了,别客气,这是我们父母的责任。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最近几天收到很多求助的私信。感谢这些朋友的信任,你们的问题我都看了,但确实没办法提供那么多一对一的咨询,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文字答复。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会用安全的方式在微博上做一些普及。以前我总担心有些重复内容讲太多,对大家是一种打扰,但还是有很多人需要,值得再多讲讲。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无论之前有怎样的分歧,现在大家的基本共识是,迟早要与病毒共存了。放开的时间、节奏、方法上也许还有优化空间,但无论如何,放开之后免不了要承受相当一段时间的惨烈冲击。已经有很多人在为此做准备了。 我想补充一个心理层面的冲击。不远的将来,我们在疲于应对的混乱中一定会听到一种声音:“看到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提多少问题,最前边都得有第一问:“咱们能好好聊聊吗?”“不能。”——那就别问了,这就不是讲道理能解决的事儿。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成瘾专家对成瘾提出的标准是,任何一种物质或行为,只要满足两个特点,就可以界定为成瘾:1)无法自控;2)严重影响生活。至于说,什么叫无法自控,怎样才算严重影响生活,我刚看的一本书里有40道题目,不妨用来自测一下。我发表了文章: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现在“整点儿新闻”已经超越了“瞎扯”,成为整个知乎日报中我最喜欢的栏目。想知道是哪位好汉每天这么驾轻就熟地使用着这种冷艳中犯贱的文风,为大伙儿送来一本正经的新闻播报。我的直觉是@程瀚可爱多 同学。。。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不知是不是因为王全安的新闻,最近对性瘾的讨论忽然多了起来。其实,性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性本身的问题。贴以前写的一篇旧文,描写的不是严格的性瘾,却可以认为是一种“性幻想成瘾”,本质上是相通的。所有的成瘾,都源于对孤独和痛苦的逃避。我发表了文章: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干!制止谬种流传,人人有责!我在 @知乎 回答了【哪些职业接触人性阴暗面较多?】:知乎是一个包容性的社区,写手胡编的故事也可以被顶到那么高,于是我希望至少发一个声音说出真相。至于相信谁,只能由知友自行甄别了…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利用普通人的创伤经历和普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由此诱发的欲望、恐惧和愤怒通过群体作用加以放大,再加入一点点技巧,就可以达到精神控制的效果。这套邪术实施难度并不大,而可能的危害又太恐怖。真应该永远禁绝。哪怕只是用来谋财骗色,为恶不深,但只要是精神控制,就是反智识,反人类的。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请快点帮我解决问题!」这个急切的声音背后是什么?商人会看见需求,科学家会看见使命,宗教家会看见人间的苦,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看见的是从一开始就毕露无遗的答案:一个人的自负,也同时是他的绝望。我发表了文章: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太棒了,每次看到弑医这种用法,尤其是医生这么用,都感觉说不出的别扭,而且还不好意思纠正……其难受程度类似于听到文青们感触地说出自怨自爱四字
    【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弑医”用法是不对滴,不是“羊羯子”而是“羊蝎子”,普及,转!
    1. 微博附图
    转发 180评论 22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心理咨询的入门书单列成了一个长微博,供有兴趣在此领域发展的同学选读。感谢各位同行提供建议。以后再有人让我推荐书,就可以直接引用了。书名是准确的,出版社、作者和译者信息都懒得整理成标准格式,请自行上网搜索。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昨天当翻译没能看到,今天看了认知行为和家庭系统的PK,确实精彩纷呈,没辜负当初的推荐。最初只知道一味攻击的「来访者」,最后居然呈现出那样深沉细密的情感体验,让人惊讶。从刘丹老师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李松蔚PKU: 回复@凯文安全感: 嗯,作为抢先预览者,我可以保证这个环节相当值得期待!
    展开全文
    #注册系统大会精彩预告# 【亮点一:四大流派同台PK】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同一领域的专家也常常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心理学界,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家庭治疗,这四大流派的精髓分别是什么?对待同一个求助者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处理?是的,这次专家要“打擂台”了!你绝对不能错过~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我觉得成长的标志之一,是认识到「我的感受」完全不重要,起码对大多数人不重要。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好而要求别人为此让路,是无理的,尤其在多人的工作团队里。软妹子有这毛病还有点萌,成年人还这样就恶心了。小时候你的「感受」最大,那是大家看你小,并且还有人想泡你。别把这错觉当一辈子的事。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附近)靠谱宵夜求推荐 @柒Amo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如何评价白宫请愿调查并遣返孙维一事?】匿名用户:高一十一收假,我们宿舍有个女孩带了个数码相机来学校拍帅哥,恰好晚上我没去自习,她回来声称相机丢了。我们宿舍10个人都毫无反应,我号召大家先帮她找相机确认丢失,立即报告了楼管阿姨,保卫处的人也… http://t.cn/zTHycbb(分享自 @知乎)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我在 @知乎 回答了问题【在你熟知的领域,如果由你撰写一份《装腔指南》,内容会是什么?】:心理咨询师的装哔指南 就我所知,心理咨询业是一个整体逼格较为落后的行业。这就导致了从业者们在提升逼格的漫漫长路上呕心沥血地,焚膏继晷地,艰苦卓绝地,你拉我拽地向前爬动着…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最近听说了江湖心理学的一种高级形态,叫「吸引力法则」,据说围绕这个正在形成不少培训产品(比如这个:http://t.cn/zjvEfrd),受众圈也在不断扩大,大有赶超九型和NLP的趋势。代表作是《零极限》和《吸引力法则》,我百度过,看不下去了。@点儿618 老师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可以与时俱进地关注一下。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李松蔚PKU

    清华心理系的孩子们最近拍了一部片儿叫《紫荆公寓》,风评甚好,前两天做活动前用来暖场,有幸得以一观。看着内蒙古纯朴男和大城市娇娇女相遇什么的,「骑马上学」什么的,四人宿舍的镜头调度什么的,我实在是百感交集。。。这种一肚子的槽只能憋在肚子里的感觉是怎么回事。。。@胤祥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