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于洪涛BP: IBM已经在Softlayer的SaaS上建立了100+的应用了,有自己收购及第三方的分析、HR、市场方面的应用,部分在国内也可以用了。 //@于洪涛BP: 很有道理:IBM在咨询和服务方面的能力是优势。不过,感觉softlayer偏硬件层面,怎么附加价值是个问题。展开全文
IBM的SoftLayerh和Amazon的AWS最大的区别不是一个针对企业市场,一个针对消费市场,这是为了市场宣传需要的强硬差异化。个人认为最大的区别是IBM一定在云应用上匹配咨询、实施服务和外包服务(从维保到BPO),这是IBM庞大的GBS、GTS业务决定的必然差异化,这些服务大量的客户还是需要的。展开全文 - IBM的SoftLayerh和Amazon的AWS最大的区别不是一个针对企业市场,一个针对消费市场,这是为了市场宣传需要的强硬差异化。个人认为最大的区别是IBM一定在云应用上匹配咨询、实施服务和外包服务(从维保到BPO),这是IBM庞大的GBS、GTS业务决定的必然差异化,这些服务大量的客户还是需要的。展开全文
- 以前IBM一直宣称自己不进入应用软件市场,和SAP、Oracle这些大的应用商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因为IBM是这些大软件的应用实施商和服务提供商。不过随着Cloud时代的来临,IBM被迫且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应用软件市场,看外媒报道,IBM自己的云平台上已经可以提供100+应用了,别以为AWS打败IBM了。展开全文
- 回复@汴梁的响马: 我的观点是不做。因为该需求本身没有价值,还会影响新项目的成功可能性(增加了复杂性,影响了新系统上线的时间,模糊了新系统的目标)。如果新项目的价值得到了CXO的支持,完全可以让CXO来解决业务部门的抱怨:暂时克服一下,新项目成功后,将通用OA切换到新系统上(新系统的功能都有展开全文
一企业现有合强做通用OA,一Notes定制开发系统做合同管理,现想做费用审批流程系统。原Notes开发商退出该领域了,合强系统打算以后替换掉,但现在还要使用一段时间。为了应付业务人员可能的抱怨-“同时使用3套系统的麻烦”,现要求潜在供应商做费用审批和合强的接口,在合强中展现,该要求应该妥协吗?展开全文 - 一企业现有合强做通用OA,一Notes定制开发系统做合同管理,现想做费用审批流程系统。原Notes开发商退出该领域了,合强系统打算以后替换掉,但现在还要使用一段时间。为了应付业务人员可能的抱怨-“同时使用3套系统的麻烦”,现要求潜在供应商做费用审批和合强的接口,在合强中展现,该要求应该妥协吗?展开全文
- 感觉这又走到了一个极端。老外的话是mobile first,但绝不是mobile only。PC会完全消失吗?不可能,而且大屏幕也有其价值和适用场景,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平等地对待每一种设备,应用开发一次,但有架构能支持adaptive每一种前端设备。
传统管理软件厂商转型移动互联网包袱太重,用PC产品模式构建移动端思路决定不可能成功,云之家强调PC端产品比移动端功能更多,试问我们设计产品能否抛弃PC端去设计,否则你无法转型成功,60后设计的产品让80后去用,怎么可能受用户喜欢? - “云计算门槛并不高 TCL通讯云计算实践经验分享_服务器_比特网 TCL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惠普CloudSystemMatrix私有云平台。”最后总结的云计算平台五点成效完全局限在惠普的刀片机上,太软文了,而且还没有说服力,因为所有厂家的刀片都可以做到这五点。 🔗 网页链接
- 最后,有关价格敏感客户的案例也不是大数据项目,不过说明任何软件分析出的假设结论或因果一定要经过Trail & Error过程来验证。
警惕大数据营销两大陷阱-哈佛商业评论。首先,常旅客卡的案例就不是一个大数据的项目;其次,采用的方法就是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比如你是否是别家公司的常旅客); 🔗 网页链接
- 原来的网站和邮件托管在美国的Bluehost,虽然访问慢,但建站有WordPress等一系列开源的系统和各种组件。很奇怪国内的hosting公司提供的建站系统都是各自开发的专用系统,不会借用EcoSystem的力量(根本就没有)。看来国内外的理念不同,一种强调专业性,专注于自己最强的地方;一种什么都想做。展开全文
- 外媒总结的IT继续成为业务发展驱动力的几个领域:SOA、SaaS、Anytime Anywhere availability、Web2.0、Virtualization、Balanced Scorecard。SOA似乎在国内已经不时髦,而且IT技术也大多没有上升到业务发展驱动力的高度,因为一把手工程大多仅表现在项目启动仪式上高层领导的讲话。展开全文
- 李宁公司首度预亏2亿,重点支持经销商清理库存、回购、整合销售渠道,进行经销商的应收账重组http://t.cn/zj904za。和当年的微软中国类似,解决太多压在渠道的FPP产品,只关注压货、Sell Through,不关注Sell Out。参见当年吴士宏的《逆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