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稍稍晚点,取托运行李花费不少时间,在7点半前赶到该航站楼。距下班飞机还有些时间,于是到机场的清真餐厅,却被告知只有挂面,要了一碗,谁知厨师忘了放盐
- 效仿@叶哈雅 和@山川溪水 ,开斋节和媳妇在神户的一家印度餐厅吃南亚料理,点了羊肉和鸡肉的咖喱。日本人中很少喜欢辣口,即便最辣也能接受,所以和以往一样选择了最辣口味。没想到店员端上的咖喱都是红色的,平时吃啥都放辣椒的@蓝色土耳其石 只吃了一半,我是满头大汗吃完了自己和她那份。出奇的辣!展开全文
- @阿咪娜在东京 @米大团子三世X @叶哈雅 早早吃完赛胡尔后,赶到冈山清真寺,礼拜、诵经、赞主等,朵斯提们各种方式寻求盖德尔夜。真主说:“那夜间全是平安的 ,直到黎明显著的时侯。”(97:5)
- 感谢@阿咪娜在东京 专程赠送的电子版《心灵史》,愿安拉保佑并回赐你。我已经装订好,闲下之际一定会细细品读。Assalamu Alaykum!!!
- 回族常用“乜贴”“塞瓦布”,萨伊先说散个“乜贴”,得到施济后说“塞瓦布”。因此部分人将“乜贴”理解为“钱”,“塞瓦布”理解为“谢谢”。实际“乜贴”源自阿语的“نية”,是“举意”的意思;而“塞瓦布”源自阿语的“ثواب”,其本意为“奖励”。有时部分人仅靠这些语言就已达到精神满足。
- 旁人问内地的回族女孩是否能嫁汉族,她回答:“不是不可以,只是吃饭麻烦。”我问她父母教门是否过硬,她回答:“父母连螃蟹都不吃,所以教门很好!”或许今天在许多内地回民看来伊斯兰仅是规范饮食的宗教。而国内主流海乃菲学派所主张不可食的两栖类或是凶猛动物在古兰经和圣训里都能找到相反的答案。
- Özbek和Uyghur的同样是20世纪初被采用的族名。Özbek出现之前,他们和Uyghur都被称为“Sart”,而双方之间只有地域区别,而无民族界限。如1915年俄国名曰《Vqit》新闻报道对新疆介绍到:“生活在中国领域的突厥斯坦的人们大多是信仰伊斯兰的Özbek。”@戈娜娜娜娜 @夏依热 @祖鲁哈Zulqar @Jesurlashmaq 展开全文
- #突厥语词典#今天突厥语族对中国称呼如:“Kaitay”、“Kathay”、“Hatay”、“Katay”。尽管斯拉夫语族也这样称呼,但在突厥语中并不是借词,而是来自当时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或许是因喀喇汗朝晚期与契丹人的西辽政权相邻之故,契丹变为整个中原的代名词。今天的撒拉族呼汉人为“哈代”。@夏依热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