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嗅到光的头像

嗅到光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用了两天时间,重读了蔡定剑先生的《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记得@潘亚力克斯 向我推荐读此书的时候,尚大二,初读并无太多感触。今再读,虽读完基本已不记得书摘内容,但民主为何物却再清晰不过。书中引言、问卷部分以及参与式民主的论述,纠正了我许多错误的想法。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mark//@吴飞微议: 中国有公知吗?那不过是一些人为了打击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所贴的标签而已。在我看来,中国几乎没有纯粹的知识分子,都是些精致的利益主义者,主义的选择不过是求利的法码和临时借用的外套罢了。当然,话说回来,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南方系大起底】 🔗 网页链接 著名媒体人@李北方 近日高校开讲。他从“现代性”概念的起源讲起,结合中外政治历史,梳理了中国公知群体及其独特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解释了“公知”走向堕落乃至癫狂的原因,并指出这些人“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成不了大事。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媒体是公器,应该看时间的新闻价值,不该因对方身份而区别对待。环球的确在言论上偏左,但为什么不能允许别人偏左,偏右就有言论自由,偏左就区别对待?中国的记者多少敢拍着胸口说从没不收车马费?五十不笑百步罢了。意识形态来站队,不过是文革遗毒,这次不过是借网名之口,右派要大字报左派罢了。
    我还就不删了:一个老家在延安的记者打电话求助,说家人在延安受欺负了,希望报道。我问你是哪个报社的,对方迟疑一下说,北京一份报纸。我又问哪个报纸,对方又迟疑一下说,跟你同行。我继续追问是哪个报社,最后,对方吞吞吐吐说:环球时报。。。我说:不管。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草木草木,岁枯岁荣,奈何青春,一去无踪。昨送友别,今至我去。挥手回首,衣襟泪满。此去天涯,我心惴惴,未许相伴,何颜相问。和山依旧,梦溪长流,君心可否,我心可否?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仓央嘉措·白衣悠蓝《十诫诗》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雷蔚真 老师今年的新作《社会与电视转型——媒体数字化理论研究》,启发甚多。尤其是其中谈及的社会资本,媒介社群以及跨文化传播部分,给我带来了新的视野。推荐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看看。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深夜读书#“宗教自由的精神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即一个人的宗教是同他最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并列。它是他本人对生活、对人类、对世界、对他自己的起源和命运所持的态度的最具体表现。”——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晚安,小和山。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感谢夜予以黑暗,人们得以在对光明的期许中寄居。然此刻,这必将是一代人的黎明,行进中踩出的火种,让夜暗淡。”宁波挺住!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嗅到光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