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吴市笙歌剩此箫的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转发微博
    《求是》为什么丧心病狂地反宪政?只要到《求是》杂志社去看看,就一清二楚。整个大院里无一不是冗余的闲员,那些不学无术的蠢货官僚,所谓的级别和与级别对应的特权待遇,豪华的大楼,每人每年数十万的所谓科研经费,每桌动辄几千数万的招待,在宪政体制下一天也不可能继续存在。
    转发 6715评论 1401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作家金满楼: 沈钧儒本就是乱臣贼子,而且还是三姓家奴。青年时激进,长成后必奴性,这种的无耻文人,近代史上并不少见。
    【先驱的后来】沈钧儒,最高院首任院长。他治下的法院,无法可守,无法官可用,只能听从党的号召,顺应革命潮流,用运动和人治的方式,解决矛盾。作为宪政先驱,民主和法治的先行者,何以在当政以后,很快转型成官僚,顺应了人治和运动?他的内心有否彷徨和煎熬?我查尽手头资料,未发现蛛丝马迹🔗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据蒋星煜统计,《八能奏锦》、《万壑清音》、《缠头百练》、《尧天乐》、《大明春》等弋阳青阳选集中选了《浣纱记》单出十三出之多。因此朱彝尊所谓“浣纱不能改调歌之”的说法就站不住了。而今人不察,还在反复引用《静志居诗话》里这条奇论。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我不认为这个电视剧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但不得不承认它是[尚未]被超越的经典。现在新拍的几部实在没法看。谢铁骊那个电影演员不错,但观念太李希凡了。 //@吴市笙歌剩此箫: 这部电视剧刚播的时候也是黑她的居多。
    六年前她仙逝的时候,我曾发短信给朋友说,玉人已逝,不知警幻姐姐着她司什么花?朋友回说,兰。我想是指她兰心慧质吗?后来也没细究,兀自伤神。六年弹指过去了,不知她在“幽微灵秀地”可好?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何必以己之长讥人之短。戏剧本来就分文学和艺术两种研究角度。文学院的学者不像章诒和老师这么爱看戏,尤其不怎么看京戏的太多了。分不清皮黄,不熟悉舞台呈现的衍变太正常了。但案头工作就不是工作了吗。 //@兰苑小生: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结论是抄都不会抄
    章诒和:我不能原谅自己——悼常丹琦 🔗 网页链接 研究所花上千万元搞皇皇巨著“京剧大观”“昆曲大典”,撰稿人大多有博士硕士头衔,却分不清皮黄,更不懂曲牌,无非抄来抄去,连查资料的渠道和方法都不大会。若询问有关戏曲本体的事情,如一出老戏的具体样态和衍变,他们多是一问三不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昭代殷顽

    李玉在文学史中被描述成一个面向市井的“人民艺术家”。但他给我的感受是文笔较一般的传奇作家雅道而矜重,并不怎么通俗。曲白用典多而较生,比唱来唱去子建文君巫山桃源的侧艳之作费解多了。“怎得载鬼张弧把法浪抽”典出《易》,“金鸡衔赦传莲漏”典出太白诗,是一听就懂的词吗……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写青楼的戏最佳者应数《占花魁》的《劝妆》。古人写这个题材容易把描写对象圣女化(如《绣襦》)或妖魔化(如《玉珏》)。似《劝妆》之体贴人情物理委曲尽致,拟雏凤老凤声口宛肖者不多。当然这也是得原小说的好处。传字辈能演这出,而岳张版《占花魁》弃而未取。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里说“杨宝忠的戏是唱得不错的,唯一的问题就出在扮相上。他要生在今天就好了……整个一副西服架子,是个标准男模…”我觉得上昆的黎安就是这种类型,长得太洋气,走在大街上会有回头率,扮上了反不好看。像沈丰英,舞台下相貌平平,但一上了妆,就是标准美人了。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刘长卿和薛涛不是一代人。这个典故说的是李季兰吧。李嘲刘曰“疝气日夕佳”,刘嘲李“众鸟欣有托”。薛涛比较矜重些。
    冯梦龙《古今笑》记刘长卿嘲笑薛涛:"众鸟欣有托。"归入雅谑。近读某书,谓薛涛幼时曾作《咏梧桐》:"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作者写到:"(这几句诗)似乎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从"枝迎南北鸟"来看,与冯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亦雅谑也。
    展开全文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樽檀板落花天

    宋代留下来的几个话本,简帖和尚、碾玉观音、诗酒玩江楼、西湖三塔,真是没有一篇理顺情通。后世的活捉王魁/张三郎有足够的情感动机推动,璩秀秀害崔宁的故事除了恐怖和女祸论什么也没有。诗酒玩江楼之于春风吊柳七,西湖三塔之于雷峰记,写作技巧拙劣可以理解,精神境界低下更惊人。
    一直不认同皇汉的元清国民性倒退说。我觉得唐宋元明清,人性仍是渐趋光明的。从通俗文艺中反映的价值观念即可清晰地看出这点。皇汉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宋朝,出的话本如玩江楼、碾玉观音,不近人情到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清代不说儒林外史这种文人作品三观已相当接近当代人,草根文艺也明显通情达理得多。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樽檀板落花天

    一直不认同皇汉的元清国民性倒退说。我觉得唐宋元明清,人性仍是渐趋光明的。从通俗文艺中反映的价值观念即可清晰地看出这点。皇汉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宋朝,出的话本如玩江楼、碾玉观音,不近人情到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清代不说儒林外史这种文人作品三观已相当接近当代人,草根文艺也明显通情达理得多。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樽檀板落花天

    回复@小城海瑞: 《鸣凤》最没底线的是,还假借人物吴国伦之口赠诗,平仄通押,用韵错乱。 //@小城海瑞: 沈从文好几首也这样押韵,一直觉得很诡异 //@金樽檀板落花天: “执笏垂绅满帝京,谁人能扫宇寰清。权奸未灭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鸣凤记》居然这样押韵。“一封朝奏九重城,夕贬宜山万里程。折指不忘匡济手,丹心还是股肱臣。睁怒目,切朱唇。尝怀按剑上彤庭。”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樽檀板落花天

    回复@沈塵色: 是方言影响。不过王世贞大概不会这样,所以《鸣凤》不是他写的。 //@沈塵色: 大约是因为方言的原因所导致的。张炎就是这样。前人诟病其最多的也是这个。如:看方壶拥翠,太极垂光,积雪初晴。阊阖开黄道,正绿章封事,飞上层青。古台半压琪树,引袖拂寒星。见玉冷闲坡,金明邃宇,人住深清
    展开全文
    《鸣凤记》居然这样押韵。“一封朝奏九重城,夕贬宜山万里程。折指不忘匡济手,丹心还是股肱臣。睁怒目,切朱唇。尝怀按剑上彤庭。”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樽檀板落花天

    《鸣凤记》居然这样押韵。“一封朝奏九重城,夕贬宜山万里程。折指不忘匡济手,丹心还是股肱臣。睁怒目,切朱唇。尝怀按剑上彤庭。”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樽檀板落花天

    看来看去还是央视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历史剧好看,刘威的唐明皇和刘晓庆的武则天都不错。历史只要平铺直叙地讲述出来就足够好看,人物造型只要大致符合历史真实就很美。那时候林芳兵演杨玉环都是催肥的,现在狐狸脸的范冰冰都敢演。现在已经看不到那种规规矩矩的历史剧了。 //@余一泓: 真大神。
    近年来历史影视很多。光楚汉战争的就好几部。质量参差不齐。我纳闷的是,为什么演项羽的大都是小生型的,冯绍峰吴彦祖何润东?怀念张光北这类型的演员,他的吕布真是没话说。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吴市笙歌剩此箫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她最好的作品不是最畅销的《长恨歌》,而是中期的一些中篇,《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之类,又细腻又大气,没有雌声。不过她写得太多太长,老阿姨的罗嗦毛病越来越严重了。
    其实我最希望获奖的是王安忆,但是没有希望,因为翻译作品不多。我在国外讲王安忆作品,学生都表示难以理解,觉得淡而无味。确实,上海弄堂亭子间琐细平淡生活下的惊涛骇浪,外国人是感受不到的。而莫言一个檀香刑就可以把他们吓出翔来,绝对刺激。最好的文学作品常常是最难被外国人接受的,比如红楼梦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