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的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华尔街日报在它的SocialGuide电视节目评分服务中引入了尼尔森编制的“Twitter评分”。结果发现,在有些最热门的电视节目和所谓的“第二块屏幕收视率”(也就是发微博讨论所收看的电视节目的人数)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事实证明,Twitter上讨论最多的电视剧往往都不是热播剧。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再同意也不過,因為我自己就是在2007年去念emba,在很多case或課程中,都會反思自己的媒體業【媒體人該回商學院充電】科技、通訊與媒體融合,媒體娛樂行業的既有商業模式正在被打破,MBA課程可幫助媒體娛樂業的高管們在新經濟環境中找到方向。 (分享自 @FT中文网)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人的快樂曲線是「U」型圖,在44歲的時候達到最低點。也就是說,你現在假如是35歲,有可能明年要比今年更不快樂。後年又比明年更不快樂,這樣一直下去,直到44歲才能翻盤。全球200萬人都是這樣。 🔗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紐約時報十年前逐步開始數位化,現在記者都搶著把自己第一手的報導上網,而不是等第二天的報紙被印出,颶風,奧運.大選都會使用圖象資訊.影音去讓使用者跟紐時有更多的互動,但是,反觀電視因為有獲利,到現在甚至什麼都沒做,使用者真的需要電視?--新媒体时代的《纽约时报》实验🔗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Google Reader之死是社交新聞的勝利 ,認真的說我大概有一年沒打開RSS之類的程式,都靠fb、微博、微信看我有興趣,或是我朋友分享的新聞,因此,這次臉書改版側重newsfeed是非常正確的🔗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台湾媒體人林慧珍Jane

    Microsoft揭曉全新社交網絡 「Socl」, 現已開放給所有人註冊或以Facebook帳戶登入 ,但是,實在不懂它有什麼特色,除了它是微軟的產品以外🔗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