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淞沪抗战爆发后,一则刊登于各大报筹组“老子军”的消息令人击节赞叹,血脉为之贲张。消息称,青年前程远大,如果过多地牺牲,未免可惜。老人为人父,为人兄,视死如归,是其天职。所以“老子军”以敢死为目的,凡青年不必牺牲的,由“老子军”去做。4月15日播出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第一人(下)展开全文
-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以法治国等都失去了发展契机。暴力革命的失败终结了刚刚具有合法性的政党政治。接替以军队干政、革命与反革命,兵祸连连。老同盟会员梁漱溟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 3月5日播出赣宁之役不被看好的“革命”(下)
- 看到毛泽东批示和张锋的信,胡耀邦有些意外,也有些紧张,因为这封信还送到了姚文元的手里。胡耀邦的担心不无道理。一两天后,姚文元办公室打来电话,询问对这封信的处理结果,以及胡耀邦是什么态度。12月19日播出毛泽东与《化石》杂志风波(中)
- 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到胡先骕,毛泽东称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这样一位绝世高手,何以变得寂寂无闻了呢?这要从1955年说起。11月21日播出胡先骕事件(上)查看全文>>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天,在展示大跃进成果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走到一幅画面前,不禁惊讶地“哎哟”了一声,画上是一个站在三角试验瓶里的小娃娃,科研目标说明是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研究一直被喻为破解生命之谜的关节点,是个世界性的难题。11月11日播出人工合成胰岛素(上)。展开全文
- 《十万个为什么》的初稿,是在1959年“大跃进万岁”的口号声中撰写的,它的内容和教科书相似,并不科普。编辑曹燕芳想到她接触的北大化学系大二学生叶永烈。947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326个。他也因而从一个普通大学生,一跃成为科普作家。10月25日播出《十万个为什么》(下)。
- 1960年,当大饥荒像潮水一样袭来的时候,二机部理论部的灯光,却不分昼夜地亮了起来,算盘和手摇计算器噼噼啪啪作响,十几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邓稼先的带领下,以陈旧的设备,正在进行着原子弹方程式的运算。10月11日播出两弹一星往事之九次运算。
- 梅贻琦终于在1949年去了台湾。 沉默而坚持的梅贻琦,为什么一再远离新政权。或许从他在1945年的日记中可以推想,他写道:“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但颇怀疑。”而留在大陆的清华教授们,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始了站队与“洗澡”。6月24日播出,鼎革之际:科学家之抉择(上)展开全文
- 1928年8月,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派出古史学家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进行试掘。不过,这个举动并不为当时的学界所看好。金石学大家罗振玉就认为,经过30年的私挖滥采,埋藏的珍品已全部被发现,再进行搜寻是不会有收获的。3月19号播出《 殷墟的光芒(下)》
- 提到1927年,很多人都会想到“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一连串血雨腥风的事件,的确,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不过,除了人们所关注的政治和军事之外,科学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中央研究院的成立。2月25号播出《风雨中研院(上)》
- 提起杨杏佛,人们多半会想到发生在1933年6月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案。杨杏佛与儿子杨小佛出行时遭枪手袭击,杨杏佛不幸遇难。在中国当代史上,杨杏佛多以中国人权运动先驱和政治人物的面貌出现,其实,杨杏佛还有深厚的科学背景。2月8号播出《“中国无科学”的责任》
- 1980年,陈祖芬撰写的《祖国高于一切》不但获得了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祖国高于一切”也成为当年的流行语。这部文学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12月6日播出激情澎湃的《祖国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