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
-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绵绵密密,长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辑录《印光法师文钞》• 与胡作初居士书
- 女人家以相夫教子为天职,再能笃信佛法中最圆顿直捷之净土法门,其慈也,非世间之所谓慈也。以世间之慈,但在色身,不及神识。但在现生,不及来生,况永劫乎。果能以敦伦尽分,及信愿念佛等,教其儿女,及与仆婢,并及相识。俾彼现生同为圣贤之徒,临终直登弥陀圣域,是名德慈。
- 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一切法门,亦有现生即了生死者,然不过千万之一二耳,故须发生生世世之愿。汝谓尽未来际,带业往生,此话殊失净土宗旨。现生即求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何可云尽未来际乎。🔗 网页链接
- 娑婆之苦,不可一朝居。当通身放下,一心念佛。并劝眷属一心念佛。从前之事业乃梦,今不复做。专做往生西方之梦。迨至此梦成后,再乘佛慈来入娑婆。普度怨亲,同生净土。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若放不下,则后来只有恶梦,决无好梦。此种恶梦,听尚不愿,何况再做。若再做者,便是癫子。
- 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於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迥不得出离。
- 年纪尚轻,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出而宏法,则其利溥矣。聪明有涵养,则成法器。无涵养,或所行所言有于己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
-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 欲现生了生死, 必须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自行,复以此化其父母, 兄弟, 妻子, 乡党, 亲戚, 朋友同修净业。则自己之功德更大, 往生决定无疑。倘或貌示慈善, 心怀毒恶。则心与佛悖, 断难往生。——《印光法师文钞》• 宁德晋居士书展开全文
- 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视如土木。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视如纸墨。对经像时,敬畏如忠臣奉圣主,孝子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不消,无福慧不足。——《印光法师文钞》 •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 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
- 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
- 窃念阁下所著佛学初阶,于彼颇为合机。以其先说因果,后说净土,凡通文义者,皆能领会。读之者,自有欣欣向荣,欲罢不能之势。演说者,亦可就文宣说,不须东摘西採,诚为劝善入佛之初步。—印光大师
-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印光大师
- 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净土法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印光法师
- 发表了博文 《印光大师: 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 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 🔗 网页链接
- 【胎教】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印光法师文钞》-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