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萧晨《踏雪寻梅图》。图中山崖、斜坡、矶石、梅枝均披银装。树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观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见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对梅花并无兴趣,却望着缓缓的流水而出神。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落历代画家所作“踏雪寻梅”的旧套。
- 清,吴证道人《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31.7厘米,横520厘米,旅顺博物馆藏。此图作浓墨幽兰于坡石草丛之中,清气逼人,笔法飞舞。花叶皆用浓墨撇出,笔法明快松秀。兰叶之难,在于贯气,劲爽而不滞板,轻快而不柔媚。此画中兰花、兰叶呈放射状分布,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颇有韵致。展开全文
- 清,石涛《水墨山水》。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下图依序为1:松荫研读2:松鹤隐居3:西樵苍翠4:霜林扶杖5:寒泉云深6 :莲花峰图7 :松泉幽居8:秋山幽居9:寒山石径。
- 弘仁,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下图分别为1:《天都峰图》、2:《黄海松石图》、3:《林泉图》、4:《雨余柳色图》、5:《西岩松雪图》、6:《枯槎短荻图》、7:《绝涧寒窠图》、8 :《幽亭秀木图》、9 :《渐江山水》。
- 明,周臣,字舜卿。画山水师陈暹,得宋人法;擅摹李成、郭熙、马远、夏圭,用笔精熟。又兼工人物,无论古貌奇姿,或绵密萧散,均能各极意态。唐寅、仇英二家,为其最杰出的弟子。如下为春山游骑图、山斋客至图、水亭清兴图、松泉诗思图 、柴门送客图、沧浪濯足图、就山封图、长夏山村图 、甯戚饭牛图。展开全文
- 清,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册》。宽28.4公分,高33.7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依序为:01.牡丹、02.桃花、03.芍药、04.海棠与玉兰、05.虞美人与蝴蝶花、06.黄刺么与鱼儿牡丹、07.石竹、08.樱桃、09.罂粟、10.紫白丁香、11.百合花与缠枝牡丹、12.翠竹牵牛、13.荷花与慈姑花、14.豆花、15.鸡冠花、16.菊花。展开全文
- 清,髡残《茂林秋树图卷》。 纸本设色,纵21.8cm,横23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构景密实,用笔浑厚,风格源自元四家之黄公望、王蒙。全幅墨色清润,树石著淡赭、石绿,并用重色敷填夹叶,增添秋意。传世石溪作品多为巨轴,本幅手卷显得特殊。
- 清,郎世宁《花鸟图册》。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展开全文
- 清,李方膺《菊石图》。纸本墨笔,纵171.5厘米,横44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图中以浓淡墨彩描绘出石柱的挺拔、坚实;淡墨勾写菊花,以石青略点叶面。笔力疾劲,不拘成法。写出菊花凌霜傲寒的高风亮节。笔法纵逸,简括传神。
- 清,石涛《梅竹图》。据作者款题而知,此图使用的是宋代罗文纸,作者先在纸上题诗,而后再补绘梅竹与诗文相映衬。诗文与画作的有机结合不仅增添了文人画的书卷气息,同时也展示了作者于画艺之外的诗文功底和精湛的书法造诣。图中所绘梅竹或细笔勾勒,或阔笔勾斫,线条于方圆结合中秀拙相生。
- 清,方士庶《崖顶松庵图》。立轴,水墨,绢本,纵:126厘米,横:49厘米。 释文:画要有士气,如书有隶体也。不尔即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要无求于世,不以毁挠怀,庶得进境。承学者不可不晓。时与黄郑川论画法及此。
- 清 恽寿平《桂花紫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选自《清花卉画册》,扇面分绘八月夏秋之季的花神-桂花、紫薇,花枝穿插缤纷豔丽,花瓣繁複重叠。花卉多用钩染,设色有层次变化,叶片採用没骨法,叶脉向背清晰,颇见写生之妙。画中自题“红薇晓豔,金粟秋香。”两种花卉相互竞豔,花香醉人。
- 此圖卷整體構圖主次安排、情節刻劃、戲劇性的動感、描繪極其用心不茍,人物以類似釘頭鼠尾描的線條勾勒,設色敷染亦甚雅致。
南宋,龔開《鍾進士移居圖卷》。長332.6公分,寬28.2公分,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全卷內容分為三段,第一段以鍾小妹為主的十八人隊伍,第二段以鍾馗為主的十四人隊伍,第三段描寫小鬼十五人行進中的情形。本幅雖然舊傳是龔開的作品,但是風格並不相同,很可能是明代以後畫家假托他的名字所畫的。
- 清,顾洛《梅边吟思图》。纸本没色,纵134.3厘米,横33.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图湖石奇立,梅枝虬曲盘折,小枝纵横,枝头冰葩寒蕊,缤纷似雪。一位女子立于梅树下,正在看一卷素笺,若有所思。作者以工整细致的笔法写人物,设色素雅,与环境的清寒冷艳协调一致,又能从笔法简逸的背景中衬现出来。展开全文
- 清,石涛《诗画册》。纸本,设色,纵36cm,横634cm, 加拿大多伦多的九松堂藏。
- 清,汪士慎《春风香国图》。纸本设色,纵95cm,横60.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画梅、兰、竹、白牡丹四物。位“四君子”之列的梅、兰、竹是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而牡丹则往往在宫廷绘画中出现,将两者集于一幅画面之中,这不能不说是汪士慎的一个创意。全图突出一个“香”字,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全文
- 清,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卷》。绢本设色,纵45.7cm,横486.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二十五年,紫光阁修缮完成,乾隆下旨将平定准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画像张悬于四壁。次年正月,乾隆皇帝又在此设庆功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领以及西征将士百余人出席。此幅描绘了当时宴庆的宏大场面。展开全文
- 清,石涛《桃源图卷》。纸本水墨,25×162cm,嘉德拍品。钤印: 1.大涤子极、零丁老人。2.痴绝、前有龙眠济、零丁老人。 题识:灵山多奥秘,谷口人家藏。渔父偶然到,桃花流水香。迷途难借问,归路已随忘。不比天台上,还堪度石梁。桃源图。中元日以费滋衡同学诗兴发写此,清湘遗人大涤子极。展开全文
- 清,恽寿平《春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选自《恽寿平摹古册》。画家自题为临宋人稿本而作。画桃红柳绿的春日即景。以具覆盖力的矿物质颜料铅粉配以胭脂,描摹灼灼怒放碧桃花的明媚鲜妍。杨柳则以对比性带有透明水感的植物性微黄汁绿色彩作为陪衬,表现早春新发芽叶的柔嫩飘逸。
- 清,郑燮《兰竹图》。纸本墨笔,240.3×1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气势磅礴,巨石峥嵘突兀,一丛丛兰竹,舒散而出。以枯笔淡墨勾石,浓墨劈兰撇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气韵俨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著名词曲家蒋士铨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此画即为佐证。
- 清,恽寿平《灵岩山图卷》。纵20.7cm,横107.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重点表现的是灵岩山,作者便运用远近、疏密、高低互衬的美学原理,将灵岩山两侧的景致作陪衬性的淡化处理,由此更好地表现主题,烘托出灵岩山的空灵秀色。此幅当属恽寿平写景山水画中形式美与意韵美相得益彰的典型之作。展开全文
- 清,龚贤《夏山过雨图》。纸本墨笔,纵141.8厘米,横57.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龚贤,字半千,号野遗,江苏昆山人,擅画山水,取法董源,“金陵八家”之一。画面为夏日山雨初霁,群峦如洗,浓翠欲滴的景色,用墨以层层积染为长,有润泽淋漓之效。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树木枝干留白少皴,亦具特色。展开全文
- 明,孙艾《木棉图》。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孙艾,字世节,自号西川翁。江苏常熟人。工绘画,山水宗黄公望、王蒙,花卉学钱选,得元人天机流动之妙。此图绘折枝木棉花一枝,枝叶茂密,木棉花怒放。用花青没骨法画叶,以浓色为面,淡色为背,叶之正背转折、花之娇态刻画细致,画风清新雅逸。
- 明,沈周《行书五律诗轴》。此为苏州博物馆藏“联璧奇珍”之一。释文:疏木林居静,野人心迹闲。流云过屋上,落叶在书间。扫地迎佳客,推门看好山。时时问城市,拄杖待樵还。沈周。
- 明,王谦《卓冠群芳图》。此图写一千老梅,干上新枝茁壮,花蕊繁密,犹如万玉缀枝,璀璨异常。用顺逆有势的散锋笔皴写枝干,有苍龙出岫之势,线条劲如弯矢挺刃,吸收了王冕的画梅遗法。梅花勾瓣点蕊,缜密枝头,冰花开放,冷艳奇丽,与粗悍的干身相映,苍劲中透出清气,表现出老梅神清骨峻的风姿。
- 明,恽向《日濯清泉图》。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 明,刘钰《烟水微茫图》。此轴构境深邃,笔墨浑成,一片苍翠秀润之气,当是刘画之佼佼者。此画作于成化二年夏至后的一天,刘珏与徐有贞乘船至相城沈周家,在沈周家中作画、题文和跋文,为后人传达了吴门文人雅土的生活情景,特别是“江南不可思,动予情依依”的艺术情怀。
- 明,钱毂《竹亭对棋图》。本图题诗:“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痾高卧林堂幽。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城居六月如坐甑,曷欲对面销烦忧。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丙寅中秋四日,钱榖”。
- 明,陶成《北观图》。此图用墨笔,双勾数茎细竹,描绘精确,颇得元李衍勾竹的遗法,凫鸭则用淡墨简笔画出卧息的神态。满地细草茸茸,间以汁绿密点烘染,益视出竹、鸭的洁莹。用棣书自题:“玉树亭亭,莹澈霜信,能永宝之,张侯世胤。云湖仙人陶为为天鏖契兄写。”
- 明,陈洪绶《花鸟册页》。老莲花鸟早岁出于蓝瑛,故其骨体粗放,尚有其习染之迹。可见三十五左右始舍弃旧习,陶冶于宋元。在元独好王若水,以此上追,盖以黄家写生为宗,而别裁新体。此册用笔凝重、敷色朴茂、迹近夸张、神情真实,披读久之,益觉奇趣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