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慢人bini的头像

慢人bini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1893年,世界上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瑞典……斯德哥尔摩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达到4台,是美国的十倍。”——能够清晰表征这一技术奇观的莫过于屹立于斯德哥尔摩的“天风塔(Telefontornet,1887-1953)”,它是五千条电话线的中转处,更是一座具像的信息图腾:电力附身于人类的言语,从此不再离去。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Cheer up, little duck. @od-贺晶 Pic via《初母之儿(Grandma's Boy,1922)》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日本少女漫画家的西方古典审美传统。——左:波提挈里(Sandro Botticelli)《春(Primavera,c1482)》局部中的美惠三神( The Three Graces);右:山岸凉子《花之精灵》,刊于白泉社《LaLa》创刊号封面(1976)。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1950s风行一时的fetish art杂志《绑咱(Bizarre)》,'55年某期刊出插图,描绘了当时美国时兴的四种制服诱惑模式——从左至右:侠女(Robin hood);艳贼(Burglar);萌姐儿(Little Miss Muffet);舞娘(Dancer)。“萌姐儿”一名取自19世纪童谣,为今“萝莉”型之滥觞,然“Lolita”徒据其名也。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164厘米,58公斤。金发之天真,巨乳之实用,翘臀之合理。如此恢宏、如此典雅、如此理智的美(beauty),却注定无力揭示世界之真实,因为人类终将厌倦——梦露(M. Monroe)之死即现代主义理想之死。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童年萌物弹弹乐(aka 弹簧圈),90年代初风行一时。此占士雷(Richard James)发明于1940年代之Slinky者是也。最早见于《摩登机械师(Modern mechanix)》1946年9月刊;不知何故,一年后(‘47年3月刊)此物却更名为“行路哥(Mr.Walker)”;两者皆以下楼梯为卖点。可是少年们,你家当年有楼梯吗?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在任何《蝙蝠侠》平行宇宙中,布鲁斯.韦恩(B. Wayne)目睹双亲罹难那一夜观看的都是《佐罗标记》。唯《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将之改编为柏伊托(Arrigo Boito)的歌剧《魔斐斯堕斐(Mefistofele,1868)》,真乃神来之笔:韦恩庄园像极了17世纪的日耳曼古堡,而暗夜骑士像极了浮士德。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慢人bini

    “诀窍呢?威廉·波特——在于不把痛当做痛。” Peter O'Toole,1962
    又看了遍普罗米修斯,还是好。完整大气,没有拖泥带水。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