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破诸烦恼的头像

破诸烦恼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法镜外照,指用佛法来要求别人,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一旦对方做不到,自己就起嗔心,觉得是“朽木不可雕”、“没有善根”,等等。这都是学错了,天天想去改造别人、改造世界,却没有在自己身心上用功。 ——学诚法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不想获得什么,自然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有智慧,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这才是远离痛苦的涅槃大道。——星云大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所谓“万法唯心造”、“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一切的外相都是自心所现,吾人常在自心所起的幻相中,分别取舍,妄执以为真而苦恼不休。其实瞋恚对治鬼不是别人,就是自己,若能诚实面对自己,破除心中的烦恼无明,便能作自己的主人,任心自在,无处而不自得。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辑录《印光法师文钞》• 复马契西书一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惟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惟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莲池海会!」《印光法师文钞》• 与佛学报馆书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明信佛智者,乃不可思议之人。当即能得十方诸佛加被护念,能获胜妙果报。诚如经云(《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尔时十方恒河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大安法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广钦老和尚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学佛第一步先忏悔过去的罪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颜回的不二过。六祖在《坛经》上讲忏悔,忏过去之罪,悔是未来永不再犯。像你们常常二过,口口声声讲忏悔,都是在骗人骗自己。真是大丈夫的人,连忏悔两个字都不讲,他就是痛改,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告诉你,菩萨的打坐叫“宴坐”,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你们要学禅,打坐就要做到这样才成功。也就是离内外二见。——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不要等到无能为力,才选择顺其自然。不要因为心无所恃,才被迫随遇而安。很多人事,是你必须要路过的驿站,你会尝遍人生百味、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爱恨成败、聚散纠缠......终有一天你也会明白,这所有的经历,都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都是帮助你寻找永恒、快乐、真我、清净的良药。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发菩提心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就像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找出正确方向,否则漫无目的,只是耗费时间体力,徒劳无功。进一步来说,更是对不起自己今生为人的福报。因此,任何事都要为自己设定目标,努力实现。发菩提心,愿大力大,成就亦大。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金刚心总持论》: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最重要的还有“现在心不可得”?心即不可得,万法亦了不可得,烦恼虚妄也无自性;故念佛时先保持现在心,则一切烦恼、妄想之心就没有了呀!为什么?实相无相,三心不可得;能如是正念做观,即持名而入实相,则可直生上品莲台! ——妙莲老和尚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行善,不一定要用钱,只要我们态度温和,语言不伤人,我们每日都在做功德,我们语言有杀伤力,我们每天尖酸刻薄,就会变成损自己的福报,因此,我们的身口意,其实不用钱,用我们的态度,一样可以赚功德。免费的功德就是态度。慈悲和蔼可亲,就算你不用钱,也做大功德。要牢牢记住!——慧律法师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拜佛中,至心恳切,忏悔我们无始劫来的业障。我们身体一百多斤,很沉哪,拜得渐渐越拜越轻、越拜越轻,拜得像在空中飘的时候,那是业障减少、消失的现象。不过,下手还得要至诚恳切,五体投地的拜才好。拜的时候,多少需要有一点忏悔心随著,念念忏悔,它就没有妄想了,妄想是我们的业障。——忏云法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圆觉经”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性光明受了蒙蔽,等于一面光明的铜镜埋在泥土里,埋久了,把铜镜的光明遮掉了。我们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烦恼妄想遮蔽,若将这些尘渣、污染除掉,就恢复了自性光明--净圆觉心,就成佛了。——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凡人妄想不一。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或期日后富贵荣华,子孙发达,等一切不可必成之事,此是未来妄想。照见其妄,随念斩断,谓之觉心。不患念起。只患觉迟!」辑录《太上感应篇汇编》• 印光大师荐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百恶业中,大半为争财。人的贫富,阴注阳受,吃亏些,天多方来补凑;若用威势逼迫横取了,上天便要多方来消算。或妻儿家口的死,或水灾火难、盗抢贼偷、失落财物、病痛医祷、官司口角等祸。横里来,横里去,钱财到底落空,只惹得一番殃祸,以当妄取之值!」辑录《太上感应篇直讲》• 印光大师荐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大自然赋予着世界花开花落,聪明也是归去,复杂更是难活,人生不是一场干戈,更难寻神仙生活,得到也是一场悲,失去也是一场悲,尘世间功名什么时候甜过,战兢兢,哆嗦嗦,走的路比冰薄,迎面还是风夹雪。古来生死事最大,听咱一句话:有病没病多念佛。——延参法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修行路上要常诵楞严咒、大悲咒降服魔境”,诸咒降魔之力,以愣严为最胜;当日阿难证须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脱离婬席。次则大悲心咒,为观世音菩萨所说;观世音具十四种无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所以平日功课中,愣严、大悲两咒,是每日必须要念,不可间断的。——印光大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茫茫人海中,觅一闲淡汉不可得,触目皆热忙人耳;觅一作钝功夫人不可得,触目皆伶俐汉耳。热忙、伶俐,皆与道背驰者也。何谓热忙?世情正浓之谓也。何谓伶俐?不曾真实用功,专掠虚头之谓也。此二种人,去道最远。——夏莲居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1、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2、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3、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4、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弘一法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不变随缘”是以“现相”为主而言,喻如金牙,金戒指,金表等,体质仍未改变其金,而戒指牙表,皆随缘异其相矣;“随缘不变”是以“性体”为主而言,喻如水,只是湿性液体,非有长方圆角之形,若盛以簋簠壶樽等器,则水随品而易其相,然湿性液体,仍如故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禅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最难是,如果你要想用学习知识一样地去累积来进入禅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很容易是,如果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将凡夫的这种只会运用记忆和解读的大脑思维超越提升到运用修行人的灵性生命思维。用觉照和欣赏,当下就是顿悟,当下就是快乐自在。——大愿法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有些事,你真别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别看懂,看懂,伤情。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人生看不惯的东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伤心。给生活罩上一层薄雾,不是自欺,而是对自我的保护。凡事太认真,苦了心,累了自己。@禅是禅非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印光大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念佛法门,必需要随时随地念念不忘,你天天念佛不断,身上自然有佛味了!不是装得怪模怪样,而是心境开朗,与人和敬无争,诚敬在心,念念如佛心,如染香人,久而久之,自身亦发香光味道,何必一定要外形合掌装作样子,因为心地诚敬,念佛念到脉解心开,本身身上味道转变成清虚之香。——南怀瑾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天台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由观一境真俗中三谛而发,《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就是一境;“我说即是空”,就是真谛发空观;又云“亦说为假名”,就是俗谛发假观;又云“亦名中道义”,就是中谛发中观。…有为法无论心色假实都是因缘所生,凡是缘生就是空,空就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太虚大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破诸烦恼

    观音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皓月当空,所有水中皆现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其不得感应者,唯以众生之不虔诚,非菩萨之不救护也。如一池污浊之水,欲月现其中,岂可得乎?明乎此,我等大众念佛,犹有不正心诚意、虔恳而为之者,吾不信也。——印光大师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