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头轶事」的搜索结果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1964年,航头地区推广粮食一年三熟制。粮食常年亩产达595.5公斤,皮棉亩产65.8公斤,油菜籽亩产123.9公斤。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规定的400公斤的要求,总产量突破万吨粮。实现“粮超千、棉超百、油菜籽超双百(市斤)”的目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航头镇(公社、乡)自1982年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各行各业、各单位都开展了“学雷锋、学好八连、做好事、树新风”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学英雄、见行动”的大讨论。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1972年,航头分社“五七”学校开办高中部。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5所,中小学教师170余人,学生3500余人。1987年,乡中心幼儿园成立,有幼儿160人,教师8人。1990年,航头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成立,有教师3人。2001年,全镇有教师208人,学生2510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4%。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航头的教育事业起始较早。清代初期已有私学私塾15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学兴起,创办古航小学。民国时期,相继开办小学10所。至解放前夕,幸存8所,在校学生442人,教师21人。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58年,开设幼儿班和农业中学。1965年,开办新场中学航头分校。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盐业轶事:王公子设淡宴(一)】清代,下沙盐场衙门的公差与盐枭勾结,专捉卖盐小贩。当时,下沙王家很有权势。一日,王家公子见公差追一卖盐小贩。王公子让小贩进其家门,买了盐,并叫其从后门走掉。一会公差追来,王公子摆上丰盛菜肴招待之,可菜肴都是淡的。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龙潭传说】实查朱氏宗谱,龙潭的朱姓氏族,其始迁祖名朱听,字思聪,于元末即流寓鹤沙,家居龙潭,支庶繁衍,聚族而居,为浦东巨族,龙潭一名,其实为朱听一世子少斋墓地低洼,常年积水成潭,族人取吉利,故名龙潭。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龙潭传说】下沙地区有一龙潭,名叫朱家潭子。相传在元代时期,这里出现一奇异动物,形状象老鼠,每当雨天就会出现。后来日渐长大如牛。某日,忽然风雨大作,此物随即变成巨龙凌空飞去,被它潜伏过的地方,即成一深潭,潭中水极清澈,因为当时有朱姓氏族聚居在这里,所以人称朱家潭子。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善庆桥】俗呼冯娘子桥,跨冯娘子港。清顺治九年(1652年),冯庄坡妻陆氏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钱王氏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众姓重修。清道光五年(1825年),施王成妻蒋氏重修。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古榆树】位于沈庄村西侧的“松风禅院”内东侧,有明代遗留下来的大榆树两株,树干逾数抱,树冠庞大,枝叶繁茂,将整个寺院笼罩在荫郁之中,使人深有古刹之感。民国初尚存一株,民国末全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进士坊 凤宪坊】进士坊和凤宪坊分别位于沈庄塘和沈庄,为清初谈绍所建。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沪剧】安徽凤阳花鼓戏传入时,下沙盐场四团九甲已出现了曲艺形式的“浦东花鼓”。花鼓戏时期,下沙地区涌现了一批知名艺人,如朱阿毛、蒋冬方、邹新华等。19世纪80年代,下沙人吸收外地滩簧,形成本地特色,由曲艺改革为表演唱的对子戏。下沙盐场一团、五团等地也有许多艺人参演。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鹤沙志】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新场朱之屏偕友黄仲若辑《鹤沙志》一部,详细记载了鹤沙的历史,全书共10卷。清嘉庆《鹤沙瞿氏族谱》存有朱之屏自序及引文48条,收录内容丰富,有瞿氏掌故及碑铭等。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人口迁入】航头地区第二次人口迁入是在元代,由于战乱,移民纷至沓来,其中不乏避乱官宦、失意文人从北方流寓定居航头。如秦知柔,系宋文宪公秦观六世孙,原航头汇达村(现长达村)的秦家老宅秦氏子孙均系其后裔;朱听(字思聪,爱诗文),流寓鹤沙,定居潭子,称为朱家潭子。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王家厍】在原沿江村(现鹤东村)东南部。传说明、清年代,这里有一王姓财主,好施舍,黑夜舍烛灯,雨天施钉鞋、雨伞。登门求舍者不论妇幼,均有求必应,“王家厍”就叫出了名。解放初,设厍新村。1961年秋,置厍新生产大队。“小四清”运动后,并入沿江生产大队。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孙家梅园】在梅园村。清初,这里有孙姓居住。至清光绪年间,子孙日盛,先后择地建住宅5处,并植梅、枇杷等果树1公顷多。因其大黄梅在浦东享有盛名,遂名“孙家梅园”。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航头新视眼

    #航头轶事#【杨树园】位于原青龙大队第四生产队,现丰桥村。相传:北宋大臣富弼的三十一世孙富南忠迁居于青龙村,建老富家宅。其裔孙富晋臣,从老富家宅向东南半里择地建新宅,三面环河,遍植杨柳,绿荫称园,远近闻名。1977年,杨树园位置开挖为大治河河床,全宅搬迁。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