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的搜索结果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女性主义录像艺术杰作,还被碧昂丝致敬!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见评抗争与毁灭在荒诞中转换成轻盈与欢愉,“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由性别关系决定。”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浙人无为

    #摄影获奖作品遭多人质疑为AI合成#看了一下这张照片的确应该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出于大自然的杰作,首先那些三井然有序,而不是出于自然的,毫无规律。并且那些房子正常情况下应该是集中居住,而不是这种分散性的。像这种图片现在还可以分辨,但是过几年,等技术进一步的确很难分辨。但是现在包括微博 ...展开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东邪摸鱼

    东邪放映室超话完整版经典老电影《大都会》,1927年。这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是一直被效法的无声片时代杰作;它更是科幻电影史的第一个丰碑,其影响在后世科幻中处处可见,无论1930年代的《疯狂科学怪人》,或《银翼杀手》、《巴西》、《第五元素》、《星球大战》对未来城市景观的想象,以及C-3PO形象设计,天行者卢克的假手和《风之谷》中女将军的假手,卢卡斯《TH1138》的地下城市和1138编号本身,全都有《大都会》的影子。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财经大V频道

    【内部人士透露#璩静离职系李彦宏夫人下令#】据多位知情人士从百度内部获悉,百度副总裁璩静已从公司离职。截止目前,璩静本人和百度方面均未回应此事。据内部人士透露,璩静此次离职系百度CEO李彦宏夫人的“杰作”。该内部人士回应称,“不需要确认了,确实离职了,老板娘本来在美国陪孩子读书,对这 ...展开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朱世巍

    回复@卢龙袁溯袁子翮: 学运几乎就是美国发明出来的。五四运动就是美国大使馆的杰作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暗地妖娆嚼舌

    新版《编舟记》里有一集讲到,一位深入研究著名漫画家水木茂的教授,接受编篡辞海的出版社委托,为其撰写辞条,结果因为写得太多,被打了回票。对这事儿我自己也深有感触,比如最近让我在五百字以内闪电速介绍某几位导演,我真的头都大了,每一位都是咖大如星盘,杰作等身的主,一个人只能写一百字真能 ...展开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IWC万国表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三思逍遥

    研究显示数指头也需要接受教育才行我们生下来就会数一二三四,这是大脑自带的本能。但要超过四,我们得接受后天的教育才行。正如伽莫夫在他那本脍炙人口的科普杰作《从一到无穷大》开篇讲的笑话那样。喔,那个笑话中的两个贵族显然有先天缺陷。最新神经科学研究也显示,在面对四以内的计数时,我们动用的是一套先天自带的计数神经系统。当需要计数的元素超过四,大脑就需要动用后天学习形成的计数系统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意味着我们数手指头这事儿也是需要依赖后天学习的。逍遥科普超话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北京金戈戈

    #湖北未满12岁男孩杀害4岁女童案撤案#大法党的杰作。废死是另一桩生意。要说法律的漏洞,狗主无责,是另一种逍遥法外。狗咬了人,咬死了人,狗主屁事没有,人世间还有比我更冤屈的吗?狗责入刑,狗咬人,狗主拘留或判刑,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希望人大代表勇敢修法,以人为本。#转发接龙开新年##杀害4岁女童的男孩正接受矫治治疗#收起 转发评论赢红包 好运一整年 青龙:长度385,还差615升级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奔六

    转发 32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附完整录像打包,见评论区既表现阴阳关系,又反映出流动短工的处境——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身体为世界带来渺小但可测量的变化。而这一行为本身的徒劳性又赋予作品另一种基调。中国行为艺术杰作
    #行为艺术# 张洹认为身体是语言,在其代表作《为鱼塘增高水位》(To Raise the Water Level in a Fish Pond, 1997)中,他雇佣了约四十名为谋生而背井离乡的北京失业工人,让他们站在水塘里以增高水位,张洹本人也头举着鱼塘塘主的五岁男孩站在最前列。以人的身体增加鱼塘的水位,当然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玩笑话。它使我们想起人躺在洗澡盆里的情景。但鱼塘的鱼和水象征着自然间万物的关系,也象征着人与他们的亲人的关系。水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阴柔和生命之源,而张洹作品中的人显然象山,静立不动,而且所有参与者均为男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阴阳关系。此外,该行为也是对大量农村人口漂流至都市以及都市现代化人口膨胀过程的视觉再现,工人们严肃的面孔象征着其生存所遭受的自我折磨,人与自然的亲昵关系因而反衬了人在社会中的异化本质。这一荒谬之举连同记录的摄影和录像反映出流动短工的处境——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身体为世界带来渺小但可测量的变化。然而,这一行为本身的徒劳性又赋予作品另一种基调。关于该表演的具体流程和创作背景可参考张洹原话:“我邀请了四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民工,有搬家公司的,有建筑工人,有卖鱼养鱼的;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几岁。为了找这些民工,我走访了很多他们居住的简易棚子,这个鱼塘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我有时散步就能走到那儿。这些参与的民工并不理解我的本意,只是按照我的计划来实施这个作品。我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象我童年生活印象里的叔叔伯伯和兄弟。这个作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把这个鱼塘围住,每个人面向水,间隔五六米,沉默看水;第二部分是增高水位:第三部分组成一排人墙将鱼塘一分为二。[……]我做过与大山有关的作品,还想做一个与水有关的作品,也算实现了内心的一个愿望。”附这段行为艺术完整录像和摄影作品打包,链接见评论区望转发 对活跃于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艺术家而言,行为表演是一种打破政治和文化边界的艺术形式。张洹在该作品中也首次进行编排调度,就其整体创作而言,剧场观念和叙事结构在他九十年代末以来的作品中逐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此作品作为摄影定格后,“画”中的形象更具符号性,重要的不再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而是整个群体内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所引发的社会象征性因素。另外,张洹上文中提到的“与大山有关的作品”包括我之前介绍过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详见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503评论 57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女性主义录像艺术杰作,还被碧昂丝致敬!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见评抗争与毁灭在荒诞中转换成轻盈与欢愉,“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由性别关系决定。”
    #影像艺术# 论在录像艺术还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上,瑞士著名影像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的双频录像《任何时间即任何地点》(1997)都是一部耀眼杰作,至今影响着流行文化。这部首映于1997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影片左侧首先出现一名愉快地走在人行道上的年轻女子,她的淡蓝连衣裙和红鞋子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起《绿野仙踪》。她的右手握着一支硕大的火炬百合,其茎秆可长达160厘米,阴茎形状的花朵呈现出由火红到黄色的渐变。在慢镜头中,来回挥舞着火炬花的女子微笑着路过停在道旁的一辆辆汽车。观众听到悦耳的歌唱与鸟的啁啾,但出人意料的是,她忽然迈大步,将那支花像棒球棍一样砸向车窗,然后欢快地继续前行,重复地继续敲毁了另外几辆车的玻璃。赶上来的女警察微笑着向她致意,仿佛成了同谋——最迟在这一刻,整个场景尽显荒诞,就连路人也似乎没受这起公然的破坏活动的干扰。虽涉及暴力对待他人财产,瑞斯特的大型录像装置却欢闹愉快。作为这部斜靠墙角播放的早期影片主角的纪录片导演西尔瓦娜•希斯基(Silvana Ceschi)迅速将观众拉到自己一边。该场景中,对正确与错误的理解似乎迥然不同:既然甚至连警察也没有将她的行为视为违规,观众又何必另下判断呢?被砸碎的玻璃成了自由和生活乐趣的表达。尽管如此,女主角必须夺得合适的武器:花。它不仅被她握在手中,而且被投射在右侧的第二块屏幕上——该部分展现了一片盛开在火炬百合的花丛的极端特写和部分仰拍,观众则采取了爬行或飞翔穿过花丛的昆虫的视角。花朵显得巨大,它们的强劲力量被左侧银幕上的行为呼应和强调,因为那里传递的正是自然战胜了技术。此外,火炬百合追溯了古典神话中表现残暴而无节制的女性的图像传统。结合女主角陶醉的面孔和轻松的动作,此花卉同样且尤其指向了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祭司作为标志和武器携带的顶端为松果形的酒神杖(Thyrsosstab)。对女祭司的描绘是与性别斗争相关联的最古老的图像学传统之一,至今仍不时地被用来象征女性的抵抗和越界。瑞斯特对这一象征符号的指涉将女性的抵抗引向了当代——也反过来将当代的抵抗置于这种传统中:“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的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又由性别关系决定。”毕竟,在《任何时间即任何地点》中,正在摧毁作为男性地位的极致象征的汽车的人是一名持花女性。评论区附该影片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之后我还将从创作背景、标题含义和对录像媒介的利用以及作品的当代影响等角度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该作品,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艺术平台“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详见O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 望转发@在下黄昏鸟 @陆曼陀 @CatchUp性别平等姐妹
    展开全文
    转发 186评论 5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东东枪

    当年有个视频网站叫土豆,不知谁还记得。土豆搞过几次“映像节”,不知还有没有人有印象。有一年,可能是2010年左右吧,我也忘了怎么个机缘了,我去当过一次这映像节的什么评委(或者叫大众评审还是什么来着,反正是得投票的那种)。我也不是人家影视圈里的人,纯为凑热闹。除了去参加过一回颁奖礼,见了不少名人,就记得所有参赛作品里,有一个短片让我印象深刻,说是一个还在上大学(或是刚毕业?)的小伙子拍的,编剧导演主演好像都是他。片子确实好玩,灵气逼人那种,我到现在还记得片子里的一些细节。反正从那活动回来,我还在公司里给同事们放过那片子,说这小伙子以后必成大器。后来,至少又过了五六年吧,做一个广告项目,找导演,制作公司给了我们几个年轻导演的作品集,我觉得其中一个导演的作品挺有意思,说不然电话聊聊?一看名字,就是当年那短片导演。看那作品集,是一直摸爬滚打练本事呢,没闲着。我印象中通了电话,没见着,后来项目有变,也没合作成。再再后来,我帮某品牌写了几个“年度微电影”,几分钟的小故事那种,找了一个年轻导演合作,姓李,也特有灵气特好玩那种。拍片时跟他聊,你们这一拨儿里,谁比较不错?我记得李导提了几个名字,其中有一个,就是我在土豆看的那短片的导演。我说这个我知道啊,还差点合作一回呢……我记得从李导那听说了关于他的一些消息,在跟某某大导演一起工作、在拍什么什么,最后我们还一起感叹:电影这一行真是难啊,要想混出头,可太不容易了。再再再后来,就是上星期。我被朋友拉去看了个电影的首映,说是一新导演拍的,我也没细打听,就去看了。坦白说,我是冲着宁浩、于和伟监制,于和伟主演去的。宁浩导演的片子大家都看过,但我其实是当年有一次听过他一场小规模的分享——我的一位老领导把他请我们公司去了,在会议室里跟我们几十个同事聊了一中午,从那开始觉得这人可太有意思了,后来他拍的电影我基本没落下过。于和伟老师呢,我最近确实很痴迷于怹的表演艺术,几乎不能自拔吧。所以就去了。片子好玩。说的是一个爱好写作但才华有限没有什么成就的、在单位和家里都不怎么受待见的、力不从心的中年老父亲的故事。就冲这个题材我也得看。很容易共情。我旁边坐着一大姐,我不认识,几乎是连着笑了100多分钟,我感觉全场笑得最欢的就是她,每次都先声夺人。我呢,基本上是笑一会儿叹气一会儿。笑,是笑片子里的种种荒诞、机锋。叹气,是叹剧中人近乎疯魔的一片痴心。但看着看着,发现有一演员我认识——哎,这不李导么?!再看,到片尾,出导演名字。哎,就是他。就是当年那短片导演。那一刻真有点心酸。电影这玩意儿啊,真是太难了。一个灵气逼人、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要苦苦磨炼十几年,才能把自己磨成一个“新导演”。知道了导演是谁,再回头想想我刚看过的那部电影,就觉得更有意思了。十几年了,竟然还真有当年的那股子劲头儿。当年让我印象深刻的那点灵气儿,竟然还在,“硬硬的还在”。可太不容易了。你看,我和人家导演根本就不认识,我只是碰巧十几年前记住了这个名字而已。但容我一厢情愿地替他高兴一回吧,祝贺他终于拍出了自己的长片,终于在十几年后成了一名“新导演”。祝贺《二手杰作》上映。祝贺王子昭导演。路还长,加油。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司天钦Gosta

    学生拆完模型拼回去的杰作。问题是模型还能正常用。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展览资源见评# 今年正值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逝世五十周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asel)不但收藏有毕加索的众多大型油画杰作,更和艺术家本人有着不解缘分。1966年,长期借展的两幅毕加索油画《两兄弟》(1906)和《坐着的小丑》(1923)原本将要在国际市场转卖(即视频默认图的右边两幅),但巴塞尔全民的投票和八百万瑞士法郎的集资最终将两幅作品留在本地。听闻后深受感动的毕加索邀请时任馆长来到其画室,将后者亲自挑选的三幅油画和一幅大型素描赠予了巴塞尔市。在此重点关注一下视频第27秒出现的油画《男人、女人和孩子》(Homme, femme et enfant)。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中,它占据着关键位置。这幅创作于1906年秋的作品承接了他在1901年至1906年夏季期间着手的关于杂技演员、变戏法者和马戏团家庭的丰富主题。而同年冬天已经诞生了一系列习作,它们最终汇聚成立体派的亮相之作《亚维农的少女》(1907)。因此,《男人、女人和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受到了两条时间轴的滋补:一条指向过往,对社会和心理结构的视觉探索感兴趣,另一条指向未来,专注对关于图像空间的传统观念的革新。大约从1901年起,带孩子的夫妇这一题材对毕加索具有了重要意义,并发展为杂技演员、巡回艺人和马戏团家庭等数个变体。如果说早期版本明确肯定了正在建立的家庭纽带在对抗社会外部压力方面的作用,那么在该作品中,人物自身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关存在的质疑。勾勒出女人膝间的黑色轮廓线从左下角朝上延伸,过渡到孩子的躯干和脑袋,在此,男人的形象也以细线条勾画。在男人的右胸前,女人的侧面像分外凸显。她垂下的浓密乌发的末端与身体轮廓合为一体。由此,毕加索借灰色画的方式让一组群像从背景中突出。虽然用白色强调了光线,但人物却几乎不具备体积。三个人通过画面背景而构成了命运的共同体,但他们却无法履行共同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互动的不可能性尤其通过男人手部的缺失和女人没有瞳孔的眼睛(这使她的脸如同一副假面具)来强调。他们眼神也没有统一到共同的行为集体举动上。男人寻找着女人的目光,而后者却在回避,甚至都不望向孩子,而是毫无表情、令人难以领会地盯着空虚。相形之下,孩子的眼睛明显炯炯有神。他的双眼——一只像父亲,另一只却像母亲——正试图与欣赏者取得联系。总地来说,我们在此见到的并非一个统一的家庭,而是三段成问题的两人关系,这种关系让三个人的孤独无法被解除。《男人、女人和孩子》是一幅极为私人的画作。对于毕加索而言,它同时也作为一种譬喻,反映出艺术家从艺术方面把握爱、生命与死亡这套主题的尝试。在该油画诞生之时,直到1912年,他始终和费尔南德•奥利维亚(Fernande Olivier)保持着暧昧关系。这幅作品也许涉及这对年轻伴侣怀有孩子的心愿以及奥利维亚对领养的考虑。无论如何,该作品直到奥利维亚1966年逝世后才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的“向毕加索致敬”(Hommage à Pablo, 1966/67)展览上才被公开展出。鉴于这种私密属性,毕加索为感谢巴塞尔市民对其作品的献身投入而在1967年将该作油画赠予了巴塞尔市的举动便更值得注意。评论区附巴塞尔艺术博物馆的毕加索展区实拍185张,含每幅油画的丰富特写另外,我之前发还发布过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毕加索藏品资源,详见微博正文 。望转发#遇见艺术# @博物館收藏夾 @油画侠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历史感浓厚的当代新表现主义杰作!评论区附安塞尔姆•基弗大型作品实拍191张,含每件作品的海量特写《二十年孤寂》成了回忆及其转变成图像的想法的累积。在此期间,他尤其探究德国的历史、神话传说及其最昏暗的时刻。
    #展览资源见评# 本篇继续介绍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1971至1991年间创作的大型作品《二十年孤寂》(关于该作品的上篇介绍见专属文章),并在文末附基弗大型作品实拍合辑——在现由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该作品中,艺术家将被丢弃的个人画作、尘埃和被焚
    展开全文
    转发 90评论 3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历史感浓厚的当代新表现主义杰作!评论区附安塞尔姆•基弗大型作品实拍191张,含每件作品的海量特写《二十年孤寂》成了回忆及其转变成图像的想法的累积。在此期间,他尤其探究德国的历史、神话传说及其最昏暗的时刻。
    #展览资源见评# 本篇继续介绍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1971至1991年间创作的大型作品《二十年孤寂》(关于该作品的上篇介绍见专属文章),并在文末附基弗大型作品实拍合辑——在现由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该作品中,艺术家将被丢弃的个人画作、尘埃和被焚
    展开全文
    转发 90评论 3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女性主义录像艺术杰作,还被碧昂丝致敬!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见评抗争与毁灭在荒诞中转换成轻盈与欢愉,“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由性别关系决定。”
    #影像艺术# 论在录像艺术还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上,瑞士著名影像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的双频录像《任何时间即任何地点》(1997)都是一部耀眼杰作,至今影响着流行文化。这部首映于1997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影片左侧首先出现一名愉快地走在人行道上的年轻女子,她的淡蓝连衣裙和红鞋子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起《绿野仙踪》。她的右手握着一支硕大的火炬百合,其茎秆可长达160厘米,阴茎形状的花朵呈现出由火红到黄色的渐变。在慢镜头中,来回挥舞着火炬花的女子微笑着路过停在道旁的一辆辆汽车。观众听到悦耳的歌唱与鸟的啁啾,但出人意料的是,她忽然迈大步,将那支花像棒球棍一样砸向车窗,然后欢快地继续前行,重复地继续敲毁了另外几辆车的玻璃。赶上来的女警察微笑着向她致意,仿佛成了同谋——最迟在这一刻,整个场景尽显荒诞,就连路人也似乎没受这起公然的破坏活动的干扰。虽涉及暴力对待他人财产,瑞斯特的大型录像装置却欢闹愉快。作为这部斜靠墙角播放的早期影片主角的纪录片导演西尔瓦娜•希斯基(Silvana Ceschi)迅速将观众拉到自己一边。该场景中,对正确与错误的理解似乎迥然不同:既然甚至连警察也没有将她的行为视为违规,观众又何必另下判断呢?被砸碎的玻璃成了自由和生活乐趣的表达。尽管如此,女主角必须夺得合适的武器:花。它不仅被她握在手中,而且被投射在右侧的第二块屏幕上——该部分展现了一片盛开在火炬百合的花丛的极端特写和部分仰拍,观众则采取了爬行或飞翔穿过花丛的昆虫的视角。花朵显得巨大,它们的强劲力量被左侧银幕上的行为呼应和强调,因为那里传递的正是自然战胜了技术。此外,火炬百合追溯了古典神话中表现残暴而无节制的女性的图像传统。结合女主角陶醉的面孔和轻松的动作,此花卉同样且尤其指向了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祭司作为标志和武器携带的顶端为松果形的酒神杖(Thyrsosstab)。对女祭司的描绘是与性别斗争相关联的最古老的图像学传统之一,至今仍不时地被用来象征女性的抵抗和越界。瑞斯特对这一象征符号的指涉将女性的抵抗引向了当代——也反过来将当代的抵抗置于这种传统中:“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的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又由性别关系决定。”毕竟,在《任何时间即任何地点》中,正在摧毁作为男性地位的极致象征的汽车的人是一名持花女性。评论区附该影片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之后我还将从创作背景、标题含义和对录像媒介的利用以及作品的当代影响等角度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该作品,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艺术平台“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详见O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 望转发@在下黄昏鸟 @陆曼陀 @CatchUp性别平等姐妹
    展开全文
    转发 186评论 5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历史感浓厚的当代新表现主义杰作!评论区附安塞尔姆•基弗大型作品实拍191张,含每件作品的海量特写《二十年孤寂》成了回忆及其转变成图像的想法的累积。在此期间,他尤其探究德国的历史、神话传说及其最昏暗的时刻。
    #展览资源见评# 本篇继续介绍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1971至1991年间创作的大型作品《二十年孤寂》(关于该作品的上篇介绍见专属文章),并在文末附基弗大型作品实拍合辑——在现由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该作品中,艺术家将被丢弃的个人画作、尘埃和被焚
    展开全文
    转发 90评论 3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时年21岁的巴斯奎亚的杰作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43张,含油画的海量特写!在巴斯奎亚的作品中,漫画式的形象、骷髅般的轮廓和日常物品与词汇和字符元素结合起来。来自流行文化和文化史的题材以及政治和经济主题被他加工成对消费社会和社会不公、尤其是种族主义的批判性评论。
    #展览资源见评# 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举办的特展“巴斯奎亚:莫德纳画作”(Basquiat. The Modena Paintings)还原了40余年前一场被取消的展览——纽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年夏季前往意大利的莫德纳。画廊商埃米利奥•马佐利邀请这位当时年仅21岁 ...展开 01:00 284次观看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转发 84评论 2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女性主义录像艺术杰作,还被碧昂丝致敬!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见评抗争与毁灭在荒诞中转换成轻盈与欢愉,“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由性别关系决定。”
    #影像艺术# 论在录像艺术还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上,瑞士著名影像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的双频录像《任何时间即任何地点》(1997)都是一部耀眼杰作,至今影响着流行文化。这部首映于1997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影片左侧首先出现一名愉快地走在人行道上的年轻女子,她的淡蓝连衣裙和红鞋子不可避免地使人联想起《绿野仙踪》。她的右手握着一支硕大的火炬百合,其茎秆可长达160厘米,阴茎形状的花朵呈现出由火红到黄色的渐变。在慢镜头中,来回挥舞着火炬花的女子微笑着路过停在道旁的一辆辆汽车。观众听到悦耳的歌唱与鸟的啁啾,但出人意料的是,她忽然迈大步,将那支花像棒球棍一样砸向车窗,然后欢快地继续前行,重复地继续敲毁了另外几辆车的玻璃。赶上来的女警察微笑着向她致意,仿佛成了同谋——最迟在这一刻,整个场景尽显荒诞,就连路人也似乎没受这起公然的破坏活动的干扰。虽涉及暴力对待他人财产,瑞斯特的大型录像装置却欢闹愉快。作为这部斜靠墙角播放的早期影片主角的纪录片导演西尔瓦娜•希斯基(Silvana Ceschi)迅速将观众拉到自己一边。该场景中,对正确与错误的理解似乎迥然不同:既然甚至连警察也没有将她的行为视为违规,观众又何必另下判断呢?被砸碎的玻璃成了自由和生活乐趣的表达。尽管如此,女主角必须夺得合适的武器:花。它不仅被她握在手中,而且被投射在右侧的第二块屏幕上——该部分展现了一片盛开在火炬百合的花丛的极端特写和部分仰拍,观众则采取了爬行或飞翔穿过花丛的昆虫的视角。花朵显得巨大,它们的强劲力量被左侧银幕上的行为呼应和强调,因为那里传递的正是自然战胜了技术。此外,火炬百合追溯了古典神话中表现残暴而无节制的女性的图像传统。结合女主角陶醉的面孔和轻松的动作,此花卉同样且尤其指向了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祭司作为标志和武器携带的顶端为松果形的酒神杖(Thyrsosstab)。对女祭司的描绘是与性别斗争相关联的最古老的图像学传统之一,至今仍不时地被用来象征女性的抵抗和越界。瑞斯特对这一象征符号的指涉将女性的抵抗引向了当代——也反过来将当代的抵抗置于这种传统中:“女性暴力同样没有‘自然’的根源,而是通过文化象征图像来展现,这些图像本身又由性别关系决定。”毕竟,在《任何时间即任何地点》中,正在摧毁作为男性地位的极致象征的汽车的人是一名持花女性。评论区附该影片全网独家高清完整版!之后我还将从创作背景、标题含义和对录像媒介的利用以及作品的当代影响等角度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该作品,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艺术平台“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详见O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 望转发@在下黄昏鸟 @陆曼陀 @CatchUp性别平等姐妹
    展开全文
    转发 186评论 5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