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丧失」的搜索结果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北京晚报

    #官员如何克服舆情恐惧##京报锐评#《人民论坛》杂志多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彼时国内有7成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害怕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而对此最提心吊胆的,就是负责舆情的宣传干部和主政一方的“一把手”。 如今,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样的恐惧有增无减,范围也在扩大。从单位领导,到基层职员,除了应对繁忙的本职工作,也都在密切监测舆情。哪怕是一些便民好事,也生怕传着传着风向突变,不定在什么节点就“变味”了。 怕“舆情”、怕“关注”,背后是怕“争议”、怕“问责”。与其承担处于聚光灯下的风险,惊心动魄,倒不如隐于沉默的保护色,平稳度日。 (一)网络生态复杂,声音喧嚣嘈杂。敢于触网,并且在实践中提升网络执政能力,这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面的现实要求。 哪怕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对接到不同的利益关切,也很难获得百分之百的满意。有点赞表扬,有善意批评,有满腹牢骚,甚至还会有攻击谩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热议之下,没准哪处蝴蝶扇动的羽翼,最后就变成了杀向自己的“回旋镖”。 具体到一些党员干部的现实苦恼:明明是一五一十回应质疑,为何网友仍不满意,还越说争议越大?明明是出于好心办的好事,怎么就会被传变味,辛苦费力还完全不讨好?明明就是正常穿衣说话、待人接物,怎么一发上网之后就引爆了新的舆情? 身处网络时代,党员干部当如何适应裂变的传播环境,又该怎样练好舆情应对的基本功? (二)人声鼎沸,舆情变幻,古今中外皆然。论及政务舆情的形成,常被提及的有三大理论观点—— 其一,政治学上的塔西佗效应。早在古罗马时代,执政官塔西佗在其所著历史书中便有感而发,“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只要怀疑产生、信任丧失,无论政府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这被当代学者引申为“塔西佗效应”,并经常用作政府丧失公信力的警醒。其二,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人们的认知交往中,由于掌握对方信息太少,往往就会通过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来形成定式的结果,成见或偏见由此产生。很多时候,事实尚不明晰,怀疑情绪便直接引发对公权力的有罪推论,“言之凿凿”中,可能并无多少理性客观可言。 其三,管理学上的公地悲剧效应。当一项资源有多个拥有者,所有人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极易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在公众眼中,每一个与官方沾边的人物、机构,都会被视作公权力的“代表符号”。哪怕一项权力滥用行为出现,那么受伤害的就决非某人某地,而是整个行政系统的公信力。 三重“效应”相互交织杂糅,一旦触发连锁反应,舆情回应必然难上加难。(三)舆情防不胜防,很多时候诱因不只在事件本身,也在于应对方面的问题。比如,避之不及。公共事件当前,有些官员或是信奉“多一句不如少一句”,或者自觉腰杆不硬,生怕被翻出事来,以至于芒刺在背、心虚胆怯,生出“鸵鸟”姿态。比如,反应迟缓。舆论争议已有起势苗头,相关方面还木知木觉。明明最好的办法就是“见于未萌、治于未乱”,却白白浪费了时间窗口。比如,放水流舟。面对舆情如沸,幻想扛一扛、拖一拖就过去了,寄望时间冲淡热点事件。不理会、不处理,不作表态和反馈,任由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比如,稀里糊涂。已处于聚光灯下,却在重要信息上搞不准。前后数据不一致、各方说法有冲突,都会让本该解疑释惑的回应陷入罗生门。比如,话语刻板。麦克风前,神情紧张、姿态僵硬,只顾自说自话,官话套话连篇,完全不互动、不沟通,只顾把准备好的稿子念完,对公众关切听而不闻。比如,存心掩饰。明知自己有履责不力或处理失当之处,却不想着知错改错、求得谅解,还刻意遮掩、隐瞒实情,甚至故意放出虚假信息,混淆视听。 比如,避重就轻。选择性回应舆论关切,对于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仅就细枝末节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些冠冕堂皇的套话。……种种应对之病,皆不难从现实之中找到案例。这也从侧面折射出,直面弊病、大力纠偏的紧迫性。 (四)应对舆情,首在诚意。 一事当前,官员的表态、回应是不是真诚,有没有诚意,公众是可以感知到的。不回应关切,不解决问题,仅以“平事”为目的应对舆情,鲜有不碰壁者。 有不少舆情事件,本来事实并不复杂,只要第一时间通报真相、诚恳道歉、严肃追责即可;结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等荒唐操作接二连三,越想把事按下去,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舆论的脾气》一书曾如此预警:“舆论的脾气,便是人心的脾气,什么是人心的脾气,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如果违背了伦理道德,那必然是不被大众所容忍的。”当此之时,遮遮掩掩、强行洗地,更像是侮辱公众智商。一意孤行、错上加错,有时比错误本身更让厌恶。 “自古套路靠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正视问题,如实回应问题,是起码的诚意。 (五)快速反应,实事求是。问题客观存在,捂是捂不住的。特别是在以“秒”计的互联网速度面前,人们对回应时效的期待大大提升。第一时间没有发声,就可能被认为是无言以对或有意拖延,客观上助长着舆情发酵的速度。如何对待公众、对待媒体,折射着相关部门单位对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的态度。舆情回应中有“黄金4小时”之说,虽然在每一起具体事件中未必尽然,但“唯快不破”始终是根本法则。“时效”要求之下,“实效”才是目的。诚然,任何事件来龙去脉都有调查过程,处理起来需要时间,官方回应要准确权威,需兼顾的情况很多,一些内容可能一时半会儿不适宜公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将这些情况跟公众讲清楚、说明白,明快地传达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是回应关切的重要内容。既然必须要说,就要说准。如果初次回应没有说准,那么后续改口就会相当被动。 (六)有的放矢,讲究方法。舆情汹涌,往往在于多重热点交织。每一阶段的关注点,都有不同侧重,明确在具体阶段说什么、怎么说,这就是舆情回应的刻度。有学者提出“4确认5发布”原则,认为舆情发布中需要确认的侧重点,自开始算起,包括确认事件存在、事件真实、事件逻辑性、事件关联性,而最后一次发布则针对衍生信息进行回应。有始有终,保障公众对核心关切的满足度,是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前提。但在具体操作上,也不能硬干硬上,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半功倍。比如拿证据。有时候说一万句,不如一项实证更能取信于人。比如讲温度。感同身受的共鸣情感,往往能为化解舆情注入“润滑剂”。再如有网感,活用一些网言网语,有时远比一句“正在积极调查”更能拉近距离。多一些“用户思维”,就能少一些“沟通误差”。(七)舆情回应,看起来是“说”的功夫,却一定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这个“做”,既包括精心准备发布内容,更在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尤其包括改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出舆情,根本上还是工作过程中有瑕疵。网络监督的目光无处不在,越自以为是、将错就错,越会将自己拖入舆情的深渊,相反,积极回应、扎实整改,才是在以实际行动修复已经出现的信任裂痕。“做”是第一性,“说”是第二性。即便某些事件确实棘手复杂,但只要迎难而上、勇于去“做”,并将具体的成果有效地传递出去,让大家看到,自然就有了凝聚共识的基础。更何况,随着公众素养提升,绝大多数网友都有基本的辨别力,理性的是非观。做事坦坦荡荡,从政清清爽爽,关系明明白白。就算遇到某些“莫须有”的舆论挑剔,也能一身正气、腰杆挺直,不至于陷入舆情滔天的被动局面。正所谓,“行得正坐得端,何须屈尊畏谗言”。 (八)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官员修炼政务舆情应对基本功,回应的还是提振政府公信力这一课题。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亦关乎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官员的“舆情恐惧”,必须要克服。敢于直面争议、回应问题,“好事能说好,坏事也能好好说”,本身就传递着某种敢担当、敢任事的作风,这才是人民群众更加看重的品质。互联网,是治理的变量,也是能力的增量。政府也好,官员也罢,都要修炼本领过好这一关,习惯在阳光下做事、在互联网上“生存”,不仅接受网络,更能让网络为己所用,“恐惧”之症便可极大缓解了。(@北京晚报 评论员 京平)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唐古拉

    3.因为缺乏机制给公众公开透明的交代,任何一点的资金混乱,任何一点相互的质疑,明确会导致公众捐助者对募集者的不信任,丧失公信力也就丧失了后续的一切机会。//@刘沙1960: 对极,我也是这个意思。
    常識普及:行動募捐和慈善募捐是不一樣的。慈善募捐沒有政治風險當然可以公佈。行動募捐如果也像慈善募捐一樣公佈那是給黨國寫報告,送自己和朋友進監獄,罪過無邊。
    转发 37评论 11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FT中文网

    【间谍案使德美关系雪上加霜】德国学者施特尔岑米勒:围绕着北约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角色,德美争吵正在发酵;美欧自贸协定谈判也面临着德国公众的强烈反对;再加上最近因间谍问题引发的信任丧失,德美关系可能闹出三场灾难。🔗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织围脖是种态度20137

    有体制内领导坦言:如果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在基层走了过场,那么我们党就会彻底失去群众的信任,丧失执政的基础,墙倒不倒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范忠信

    //@爱如少年---LG: 前不久在西政能有机会临听范老师的讲座,很是兴奋,因为之前正在读范老师的《情理法与中国人》著作。文中提到的背后的原因,目前国人还是有机会或者相信自己能够创造一定价值,而至于范老师讲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无瑕顾及,当这些相信和自我能力信任丧失时,文中所提的见
    【“法治中国”从党的权力关进笼子开始】为参加某研讨会,写了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刊物敢发表,于是只好在自己“刊物”上发表了!这一问题,是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第一障碍。不以制度(可实际操作的机制)解决这一问题,一切都是假话!🔗 网页链接
    转发 3762评论 83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囧小鸦or朗月琴音

    #精神污染30题##9.信任丧失##严重OOC#夏洛克转过身,发现约翰握枪指着他眉心的手一丝不颤,嘴唇顿时失了血色。约翰好整以暇地看他慌乱无措,难得一切尽在掌握的大侦探终于也被他逼到如此境地——直到他听见一声响指,狙击枪的瞄准器在他身上点出红色光点。“The game is over.”侦探孩子气地眨眨眼,那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喻国明

    不科学的宣传是造成信任丧失的重要原因。
    微博:1、大V少了,官博多了;2、大批脑残改行做了五毛;3、幸存公知不是潜水,就是改行炮制心灵蛋花汤;4、明星除了秀自己开始卖货;5、公益和草根正能量骤增,和社会现实反差加大;6、批评天气嘲讽雾霾目前是安全的;7、憋得慌,可以拿空姐打镲或帮着汪峰上头条;8、留下,其实是因为实在没地可去。
    展开全文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洗颈向刀

    @郁闷枕头 @宝贝小神 我愿转发。虽然处理程度过轻,但至少是对贪小便宜不惜违法者的首次惩戒。应当让其付出导致孩童心理创伤、社会信任丧失相应的成本!无论年龄,即使缓刑,也要判!告诫意欲为之者:玩弄法律、愚弄大众者要付出法律代价
    @平安达州 警方回应“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 老太行为属敲诈勒索】四川达州3名小孩玩耍时,被一摔倒的七旬太婆召唤,将其扶起,目击群众也证实如此。太婆起身后却说孩子打闹将自己撞倒,赖上家长,痊愈后更住到一个孩子家中,要求赔偿医药费。警方称老太及其儿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转发 2202评论 1645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猫着的猫着

    何止呢。老师,警察,城管,医生,公务员。。。只要是跟公共事业沾边的,全部基本信任丧失
    【人民日报:给基层公务员以理解而不是误解】一面是工作压力,一面是冷嘲热讽;一面是物价飞涨,一面是工资不高;一面是攀援的渴望,一面是逼仄的升职空间……有基层公务员喟叹,自己有时是上级的挡箭牌。少数人陷入价值迷思,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个案让一个群体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甚至被污名化。
    1. 微博附图
    转发 2644评论 961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酸面子

    #薰嗣#找漫翻的時候,看到這張瞬間被補刀了...還要剛好歌放到「もう二度と会えないなんて信じられない」作者寫的寄語又剛好是這個...o<---< 打分→🔗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YINGGGGGGG_

    #薰嗣#@阁楼_信任丧失 的生贺(应该是今天没错?)匆匆赶出来的图别嫌弃orz画到一半时发现很多BUG但是没法改了;w;上色也是我作死用的自己最不习惯的上色方式……【【 本身想画阳炎但想想彼此是因为薰嗣认识的就画了治(致)愈(郁)Q薰嗣_(:3┘∠)_不知道有没有达到补刀的效果【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重庆时报

    【当信任丧失时,金条都无人领了】宁波吴女士接了个电话,说她中了购物节至尊大奖--一辆价值25万元的轿车。骗子!吴女士果断挂断电话。不过这次,吴女士错了,她真中大奖了!更尴尬的是,当主办方通知其他中奖者时,大家都不信。到现在还有250根金条无人领取。钱江晚报 PS:社会最金贵的是信任!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FMARE_菠萝包沾满番茄酱

    展开全文
    【もう二度と会えないなんて信じられない】摸了好久的一条鱼....#薰嗣#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ununo

    真的么?在这个信任丧失的国度
    多年前我第一次包车进藏,路过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女孩拦住了我们的车,问我们是不是要路过前面的镇子,司机说是,于是女孩便让司机带给在前面镇子打工的哥哥1000块钱,而司机和女孩从不相识。当时我震惊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纯粹,这是在内地生长的我们不可想象的,从此爱上西藏,欲罢不能。(转)
    1. 微博附图
    转发 11400评论 246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纯真的流氓君

    #佐鸣精神污染30题##信任丧失#「佐助,你说你要杀掉所有尾兽?」「嗯。」「混蛋!那鸣人怎么办?他是那么的……」「这和你没关系。」我从来不信世界上有比死亡更永恒的东西,所以只有亲手终结他的生命,让他一直安睡在我怀里,我才会感觉到永远并且完整拥有他。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自由的阿达

    【贺卫方:普遍信任丧失的时代】当发生一些大事时,我们可以信赖谁?领导人,我们不相信。行业协会,我们不相信。报纸,我们也不相信。网络,说什么的都有,我们也不知道信谁的。知识分子,也是这个样子。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信任的丧失的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共识网)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杂论中国

    【贺卫方:普遍信任丧失的时代】当发生一些大事时,我们可以信赖谁?领导人,我们不相信。行业协会,我们不相信。报纸,我们也不相信。网络,说什么的都有,我们也不知道信谁的。知识分子,也是这个样子。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信任的丧失的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共识网)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古渡木马

    [2/3]实就是事实!再掩盖,隐瞒,到最后让民众对国家失望,同时信任丧失,所以鸵鸟政策只会是麻木无法收拾,形成中央一圈子,省部级一圈子,地方一圈子各唱各调,政策到省,地方就变味了,所以因该走出来到底层去尔不是安排演习好的地方,去看,去听民众的怨气和困难,就会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因为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Roy要变回壮壮

    看的很触目惊心,一方面大惊香港议员的激烈言辞,一方面痛心香港对大陆的信任丧失,“他”词一出心凉了一半,但确实不能怪香港人民。这样的信任机制,何谈去收复台湾。
    【香港立法会议员黄毓民反对1亿捐款发言视频】“看看整个民意的趋向,司长。你有眼去见,有耳去听。五年前,我到街上筹款,三天50万;今时今日,你看看,香港红十字会三天只筹得500万,五年前三天就有5600万!!血浓于水?是酒浓于水,拉菲,几万元一支啊,血浓于水!”🔗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刘伟浦发

    下半部分更精彩,江诗丹顿 //@孙树冠V: 【不仅仅是一个黄毓民,大部分的议员都发飙了】强奸完内地人的信任,再强奸香港人的信任,丧失民心!
    看片不说话,低调传播。【视频:下部 港府雅安拨款一亿 立法会 带字幕】 🔗 网页链接 还有UP主前天上传的另一部【视频:黃毓民 港府雅安拨款 立法会 带字幕】🔗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悟不空--刁山山荣

    民心已失,至少是对行政机关的和部分NGO的信任丧失。红十字会在中国是官办组织,有行政级别,那些郭美美事件至今没追纠领导者的责任,贪官仍在位,何得民信?只是苦了灾民! 香港人反对有效,也让我羡慕!—— 少数香港人抵制为四川捐款 港府欲捐1亿难产 🔗 网页链接 (分享自 @头条新闻)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村

    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归结一点:信任丧失。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丧失,民众和民众的互信丧失。这是危机中的危机。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秋风论道

    莫言获奖后的反应再一次显示了中国的精神分裂,信任丧失,情绪对立。其背后则是人的政治化与物化。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