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施茂盛的头像

施茂盛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想象一下,若我们捉一个上帝放在诗中,他会是怎样一个上帝呢?他还会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上帝吗?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夜读徐芜城的《诗23首》。徐芜城,徐沪生之化名。《外滩画报》掌门人,沪上著名宅男,诗人。@徐芜城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师弟@肖水 寄来《在复旦写诗》诗歌结集。@陈先发 兄写了序。摘序中老陈一段话以自勉:在语言方式之外,一个诗人并不存在。他可以是个偏执的民族主义者或者在文化上是个保守主义者,这都没关系,但首先他必须是个精进不休的私人语言实践者。他对社会的批判力,必须形成他的语言容器即诗的批判力。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发表了博文 《夏汉兄一片关于我诗歌的评论》 - 他乡的“神曲” ——谈施茂盛诗歌的佛意生成与诗艺煅造 夏汉 在对于施茂盛诗的系列阅读中,我们发现他在诗里持续地体现出“他乡”的意念,这概约来自于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民国以来的历史,更是一部被意识形态所扭曲的历史,许多真相皆被遮蔽。诗歌史也是如此。我们的诗歌史,被别有用心者篡改得只剩下那么几个人了。似乎这三十多年的诗歌史,惟有他们才可列于牌位中。读一读徐玉诺的诗吧,会发现我们的眼睛是怎样被我们的诗歌史所蒙尘的。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阿特伍德最感兴趣的主题是这些:神话、自然、环境以及最根本意义上的两性关系。对男人和女人,她总是以嘲讽、恳切的方式谈到两者间的关系,她坦率承认两性的区别,这种认知汇入了她自己的人道主义中,最终促成她对国际人权运动的积极参与。她一直是“国际特赦”组织的一员。贴一首最近读到的她的诗。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晚间,找了@徐芜城 这几年豆瓣上的诗慢慢读来,愈加欢喜这个在上海诗歌圈内的宅男了。其实我也如此,自然也便独钟于此了。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感谢2012中国诗歌年会将中国诗歌年度奖授予我和杜涯、杨景荣、郁郁、@包临轩 。一直以来,诗歌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形式。藉此,我已改正我心理口气的毛病。我觉着,世上的快乐莫过于能“低调写诗、潜心生活”。因在异地,没能去深圳亲自领奖。要感谢@苏历铭 兄的引荐,感谢郁郁兄帮我周全。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施茂盛

    在看复旦光华诗歌奖的应赛终审作品,近80首诗一路读下来,已完全超出了我对大学校园诗歌的原有认识。有些作品,甚至已令我有所畏惧。我实在想不出,我们那时候写的文字,是否还能有勇气拿出来。但这恰恰又正是一件幸事。@陈先发 @肖水 @杨小滨-法镭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