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胡锡进

    双节长假,北京的旅游景点像全国各地一样人山人海。老胡去了几个热门景点,游客摩肩接踵。然而我同时注意到,如此热闹的景点,外国人却很少。于是我有意数了一下,在颐和园转了一大圈,一共看到8个外国人;在后海,从荷花市场转到烟袋斜街,一共看到11个外国人;在南锣鼓巷,我从北往南走了巷子的三分之二,看到6个外国人。另外,3个地方没有看到一个举着小旗的外国旅游团。我说的是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欧美裔或非洲裔,应该还有一些来自东亚的外国人,但我不确定,不在其列。无论如何,这些外国人的数量对北京这个大国首都来说显然太少了。来华外国人比起2019年“数量级”似的减少,最大原因是新冠疫情导致人员交流近乎中断的后续效应尚未散尽。另外,地缘政治紧张成为日益凸显的新变量,一些西方人在舆论影响下担心来华遭遇“不愉快”,甚至害怕“不安全”。还有,签证繁琐、航班减少、中国互联网支付和广泛实行预约制让很多外国人感觉不适应,等等,都是原因。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外国游客大幅减少的相关问题,在十一之前刚刚颁布的促进旅游相关政策中,就有一章专门谈方便外国游客来华的事项。老胡今天写此文,想特别提醒网友们,我们也要了解相关情况,支持国家在疫情后吸引外国人来华工作、旅游的相关举措,为重新提升中国社会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营造相应的舆论环境,并且做其他力所能及的贡献。疫情对国际人员交流的破坏可以说是不可抗力,但是疫情过去了,外国游客来华恢复得比东南亚等一些亚洲国家要慢,这需要我们及时总结,要防止技术性问题与地缘政治问题叠加共振,导致一些西方游客“不愿意来中国”,不能让西方社会减少与中国社会的人员交流成为一种习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西方政治精英很愿意看到中西社会在人员交流层面“自然脱钩”,从中国社会来说,我们要防止与西方政治精英的斗争扩大化为中西社会的相互抵触。我们反对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决不是反对西方的公众,我们要对所有来华工作、学习、旅游的西方人展开热情友好的怀抱。美国政府今年6月发布旅行建议,警告美国人出于“任意执行当地法律”的风险重新考虑前往中国大陆的旅行,这一建议是恶意的,我们决不能给这种找茬、误导的公告提供任何借口。老胡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坚定批判者,但我同时主张中美相互不应成为敌人,中美民间的友好交往尤其值得珍视。在中美和中西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中西恢复疫情之前的大规模人员交流,这对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成为基础性条件之一。中美2019年每周有332个航班,现在是每周36个,到10月底将恢复到48个。按照美方统计,美国在华留学生高峰时达到1.5万人,现在是382人。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大概好一些,但来华人数也总体上大幅减少。这样的情况显然需要加速改变。这可不是崇洋媚外,这是扩大和巩固中国开放成果的一份定力和理性。不让中美冲突和中西摩擦朝民间人员交往的领域扩散,这是我们应有的警觉和努力。老胡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来华大幅减少的问题,让该有的对冲措施跟上,中国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一定会快速恢复。中国今天支持国际人员交往的各种条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疫情导致的那些障碍的惯性终将散尽,我们要建立起尽最大可能减少地缘政治影响人员交往的强烈意识。中西经济交往的大盘犹在,中国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引擎之一,重现疫情前人员交往的活跃面貌,这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收起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