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管清友

    不均衡的缩表式复苏——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同比增长了4.5%。考虑到去年一季度还算相对较高的基数(+4.8%),4.5%的增速实则来之不易,同时在分项数据层面恢复的尚可:1-3月国内出口总额同比+0.5%,3月单月出口额+14.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8%,制造业投资+7.0%,房地产开发投资-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5.8%。如果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5%增速目标,那么2023年的经济读数相较于2021年的两年复合增速,应达到约4%左右。这样看,出口、投资、消费三项都满足这一底线基准。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宏观数据强于预期,但实际感受却不尽如人意?可能问题就在于经济修复的不全面、不均衡。最近,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提出的一种说法,很能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二元结构:其中一元叫国计,另一元叫民生。其中,国计的部分包括解决卡脖子的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升级的高端部分、专精特新、军工及政府部门等;另一元是民生部分,则是那些与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相联系的部分。在经济修复的时候,资金与资源,流向了所谓国计部分,自然我们每个人很难感受到这种非均衡的修复。比如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079亿元。我们都知道,贷了款就需要投资,然而根据统计局的数据: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5.1%,且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8%,但民间投资仅增长0.6%。也就是说,这些货币供给确确实实主要流向了所谓非私营部门,而大多的中小企业主、求职者就会感受到收入减少、工作难找,进一步预期走弱。所以对于之后几个季度来说,该考虑的不应该只要5%,而是要考虑要一个什么样的5%。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