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展览资源见评# “格哈德•里希特:风景”(Gerhard Richter. Landschaften)是维也纳艺术论坛和苏黎世艺术馆联合举办的大型画展。本篇便借此来关注里希特的风景画,并附展览实拍资源——模糊是德国当代画家格哈德•里希特的具象油画令人困惑的特质,这一点偏偏在他的风景画中显得尤为合适。它让我们认识到欣赏自然时乐于采取的眼光:经过模糊掩饰,作为美丽的自然。里希特本人在1993年时如此解释自己的创作概念:“我的风景画不仅仅是美丽或怀旧,像失落的天堂那样浪漫或古典,而是尤其‘虚假’(尽管我并没有始终找到展示这一点的手段),我说的这种‘虚假’指的是我们在观赏自然时的那种扭曲——一切形式的自然都始终在针对我们,因为它既没有含义,缺乏慈悲,又没有同情,因为它什么也不认,绝对的没有思想,和我们截然相反,绝对不具备人性。我们在风景中看到的任何的美、任何令人陶醉的色彩、氛围的安宁或暴力、出众的空间感等,都是我们的投射。我们也可以关闭这种投射,以便在同一时刻仅仅还能看到那种骇人的恐怖与丑陋。”通过图像,人们青睐将自然作为舒适的、吸引人的“环境”来感知——早已不再是世界。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在德国影响着这些关于美丽自然的观念。经过浪漫主义期望的扭曲,自然在许多图像中成为了平庸的广告允诺的载体,不仅仅是在旅游业。里希特的油画不仅关联到弗里德里希历史久远的前人画作,而且涉及我们当代的视觉交流中对这些图像的贬低和滥用。“我将自己视为一种强烈、伟大而富饶的绘画文化乃至艺术的继承者。我们已经失去了它,但我们负有责任。因此不将其修复的话并不容易,同样糟糕的是听天由命。”例如当里希特在《鲁尔山谷桥》(Ruhrtalbrücke, 1969)中用柔和的色彩描绘鲁尔区的傍晚氛围时,我们能尤为痛惜地清楚看到和浪漫主义的前人画作的决裂:地平线如今被一座高速公路桥跨越。里希特的风景画也是对自然本身的内部变化的反思,这种由工业打造的自然如今已经在总体上成为了风景(见评论区图)。里希特特殊的绘画方式让我们注意到对题材的形式表现,而非题材本身。它的目的同时也在于强调那种将当代人同过往时代的“富饶文化”分隔开的那种媒介感知的优先权。里希特首先在自然中拍摄,然后再描绘这些照片。通过在油彩的透明图层变干燥前将其轻微模糊掉,画家让描绘的题材摆脱了它们在摄影中通常遭遇的定影。他没有在视觉层面上让展现的内容清楚明了,使其遭受“事实就和照片中显示的一样”的那种神秘信仰。取而代之的是,里希特让观者感到了一种不确定性。面对已经被摄影定格的现实,绘画也具有了自己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到着色过程留下的结果痕迹,在我们思考摄影媒介时,它们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评论区附格哈德•里希特风景画作品实拍236张,含每幅油画的海量特写更多关于里希特的作品介绍和展览资源发布可关注我会员平台上的里希特专栏,详见微博正文 望转发 #遇见艺术# @_30赫兹_ @画画的安争鸣 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