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记者韩鹏

    今天一个美国人问我:“为什么你们外交部在乌克兰问题上,对西方提问躲躲闪闪?布林肯3月1日说,中国不能‘脚踩两只船’,一边树立和平形象,一边火上浇油,北京甚至考虑向俄罗斯援助致命性武器!可是,你们外交部发言人对布林肯的回答,是典型的‘whataboutism’,也就是先否认布林肯的话,然后开始长篇大论骂美国在乌克兰上的作为。你们没有回答西方的关切、反而在转移话题啊。”我第一反应是,美国乱咬人,说中国卖武器,有证据吗?没证据为什么要回答?懒得搭理你就是“躲躲闪闪”了?太把自己当根葱了吧?还扯什么“脚踩两只船”,当是偷情啊?搞笑。#鸿儒计划# 但我转念一想,咱直接这么怼回去,一顿输出,属于“无效沟通”。要从美国人关心的角度开始说,最后让他自己得出上一段的结论,自己骂自己,那才是真正赢得舆论斗争。于是我说:“乌克兰问题,中美的叙事,现在截然相反!“美国的叙事是:俄乌开打的原因,是俄罗斯‘入侵’邻国;一年了还没停火,是因为中国暗中资助俄罗斯打仗;中俄这么做(注:没有证据证明中国这么做了),是为了威胁美欧的国家安全、威胁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责任全在中俄。“中国的叙事是:俄乌开打的原因,是美国搞北约东扩,千里’拱火‘;一年了还没停火,是因为美国赤裸裸地向乌克兰卖军火、递刀子;美国这么做,是为了搞乱亚欧大陆、收割欧洲盟友、维护美元霸权、削弱俄罗斯、好腾出手对抗中国。所以责任全在美方。“中国人更易接受中国叙事,美国人更易接受美国叙事,但双方民众都不太接受对方的叙事。为什么?因为两套叙事,都各自指向了自己民众的【首要焦虑】——中国民众最担心美国搞霸权、威胁世界和平;美国民众最担心中国跟俄罗斯一起,威胁美国安全。“引发焦虑的说法,即使没证据,也会有流量!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不过,中国叙事很难说服美国人,美国叙事也很难说服中国人。因为双方都会说,对方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是假新闻!当然,美国说中国向俄罗斯输送武器,拿不出证据;但中国说美国向乌克兰递刀子,那是全球都看在眼里的。“所以,你用没有证据的假新闻,去提问中国外交部,我们发言人的回答,已经很有理有节了。”美国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但他还是继续问我:“到底中国向俄罗斯输送武器了吗?如果没有,那中国到底是不是如布林肯所说,在‘考虑’向俄罗斯输送武器?”你看,美国人的焦虑点,就在这。我说:“谁主张谁举证。没证据就乱说,这跟美国以前拿‘洗衣粉’入侵伊拉克、造谣中国泄漏新冠病毒、造谣新疆‘种族灭绝‘之类,有什么区别?——还是那句话,贩卖焦虑的说法,会让受众变傻,然后不自觉地帮着人家传播假新闻,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你别被这种小把戏骗了。”但美国人还是问:“那中国有没有考虑输送武器?”我说:“我就是个普通记者,我无法猜测官员们在考虑啥。但我知道,如果没有证据,那么靠贩卖焦虑写文章,骗流量,是可耻的。比如我不会发文,猜测美国有没有‘考虑’再制造一个末日病毒。但美媒经常这样恶意揣测中国。“我不这么做,不是像宋襄公那样傻到以为仁义之师必胜,而是因为靠似是而非的说法、甚至是阴谋论,来提高传播力、话语权,即使在某个议题上打赢了舆论斗争、实现了一时的目的,最终也会搞乱自己的舆论场,输掉更大范围的舆论战。“因为这样的传播手段,只会破坏舆论环境,导致人们不得不在大量的信息垃圾中,靠自己的鉴别力,才能拾到一丁点有价值的信息。你打赢了某场舆论战,但代价是你的民众全都被迫成了捡破烂的。这实在得不偿失。”美国人听了,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他说:“你说的对。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如今正在变成极端群体对骂的垃圾场,甚至美国主流媒体,也在靠制造焦虑吸引受众。我们从美国国内,已经越来越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都被迫变成了拾荒者。不过,这不能全怪布林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言论,要怪,就怪特朗普,他在推特上开了坏头!”快看,他开始自己骂自己了!我说:“别怪中国就行。”这里,我要跟国内网友多唠叨几句:现在美国一些媒体、政客、学者,总是无中生有,造谣抹黑中国,这确实可恨!常有网友问我:为了在国际上打赢舆论斗争,我们中国媒体要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美国造点谣、抹点黑?我的看法是:不要。原因我上面说了,这不是宋襄公傻到以为仁义之师必胜,而是因为靠造谣抹黑打赢的舆论战,会毁了自己的舆论场,将受众处于信息垃圾之中,一些受众或许会为了爽一时而追随你,但最终一定会抛弃你,去别处寻找更有价值的信息。很多不靠谱的流量大V,下场就是如此——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受众的智商,但也千万不要高估受众的信息储备。多为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真实的新闻,而且要适销对路、持之以恒,才是国际舆论斗争的出路。这过程会很慢,但总比美国那样走歪了强。你觉得呢?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4. 微博附图
    5. 微博附图
    6.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