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译艺的意义

    #展览资源见评# 汉堡布塞里乌斯艺术论坛举办的特展“极简艺术:空间中的身体”(Minimal Art: Körper im Raum)展出了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极简主义核心代表的经典作品,并与德国和欧洲当代极简艺术作品对话。展览聚焦于参观者、空间和物件之间的互动,即欣赏者对空间中物件性作品的个性化感知,从而激活作为极简派的基础和伟大成就的艺术民主化理念。极简艺术家们抵制艺术中的任何主观性、象征性和错觉幻想。凭借极端简化的形式语言、使用新型的工业制造的材料和高程度的表面美学,卡尔•安德烈、唐纳德•贾德、丹•弗莱文、罗伯特•莫里斯和索尔•勒维特等通常来自绘画领域的艺术家踏入了三维空间。他们创作核心在于形状、材料、体量、表面、颜色以及作品与空间和参观者的关系。通过坚持舍弃指涉、暗示和外在关联,这些作品无需预先知识便能被当即体验和领会。“近期有许多关于极简艺术的文章发表,但我还没有发现有谁说自己在从事极简艺术。”索尔•勒维特1967年的这番话常被援引,它清晰表明“极简主义”的概念仅仅是权宜之计。它没有严格的艺术家团体,没有创设宣言,甚至没有基本共识。并不存在和定冠词搭配的极简主义。有的只是在同时期准备应对相同问题的艺术家们。对他们而言,尤其被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们间接假定的艺术天才的态势特征已经触到极限。这种限制存在于画布本身,存在于它被矩形框住的平面性中。数百年来作为绘画的主导目标的幻觉主义必须被克服。极简主义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反运动而诞生。在此重点介绍视频末尾德国艺术家格罗尔德•米勒(Gerold Miller)的作品《硬边第十号》(hard: edged 10, 2000)——它的标题指向了和极简主义艺术关系密切的“硬边绘画”(Hard-edge painting)。后者以形式上的绝对清晰和线性著称,这在米勒的作品中通过工业生产的锃亮的上漆铝材料而得到延续。乍看之下,该作品像一个封闭整体,事实上却由四个相同的红色框形模块构成,它们在艺术家的该系列作品中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多样性概念在极简艺术的系列性方面十分典型。在此方面,单色调的变化排列在传统意义上最显极简,因为它将作品外观的艺术恣意性限制到了最低程度。每个模块组件像一个从油画背后取下来的空白框架,但由于四个模块紧密切合,该作品整体上看来与其说像外围的画框,不如说更像是通过十字形结构从背后支撑画作(而不仅仅是将画围起来)的画布框架。我们的目光暂时下意识地寻找一面画布,根据传统的视觉习惯,它必然以极宽的矩形形状遮盖整件作品。但这块画布并不存在。通过画布框架的造型,传统油画的内部朝外翻出,并升格为艺术作品,《硬边第十号》因此像是对传统的类型鉴定的讽刺评价。图像被否决,但任何一种否定都要求确立一种新的状态,它尤其体现在空荡墙面成为了图像的一部分。通过将空白整合到作品中,这幅内外颠倒的“图像”转变成了“墙壁雕塑”。该作品最终从图像和非图像之间的思维游戏中汲取了美学力量。评论区附展览完整实拍136张,含所有作品的丰富特写对极简主义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阅读我艺术平台的“极简主义”专栏,详见O德国与世界现当代艺术译介 ,之后我还将在平台上详细介绍本展览中的具体作品。望转发L译艺的意义的微博视频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