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柴静看见的头像

柴静看见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睡前推荐:电影《内布拉斯加》。晚安
    1. 微博附图
    转发 15417评论 1331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大师看瓷器,一边看一边用拳头堵着嘴咳嗽想混过去,架不住对方逼问“这是哪个朝代的窑啊老师”,他说“啊,江窑” “什么是江窑啊老师” “就是江总书记当政那十年产的窑”———柴静《鉴宝》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有读者发来去年此时皖南的银河,但愿未来北京,还有两星可以卧看。晚安。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分享图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看见》曾写到柴静与老范刚认识时说到老友记“陪我多年”,老范扑上来摇得她“披头散发”。深夜分享,晚安。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柴静与实习生的对话: “你将来想干什么?” “影响别人。” “影响别人什么呢?” “这个我还没有想。” “你还是给我一个宾语吧。” 一个动词总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没有宾语,它不知会落脚何处。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读者书评,纪念陈虻:“我不关心央视也不知道媒体的工作,我自然不知道陈虻是谁。柴静就这么开场陈虻一句话把她带进了央视。最后一章还是讲陈虻,他死了,我也跟着伤心,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他却像书中所说的陈虻不死。他的精神、教诲永存。 ”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法官认为报道个别地方与现实有出入,但并非严重失实“只要新闻报道有在采访者当时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认为是可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支撑,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捏造,新闻机构就获得法律赋予的关于事实方面的豁免权" 他说“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社会进步就有多大"---摘自「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二战40年后,「朝日新闻」征集国民回忆,“尽量掩盖,假装这类事根本没有发生过,难道对我们民族的良知没有损害么?"2 美国人写前言"本该有足够道德良知的个体,为什么会落入集体性的狂热和盲从中?每个民族或国家的人,不妨都这样问问自己。"3 对历史说真话,才能对现实说真话----<看见>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一场庭审#柴静最新博客:万字详析争议极大的案件审理:1 谋杀还是正当防卫?2 谁挑起事端?谁攻击谁?3 伤情轻微能否是正当防卫基础?4这是合情合理的恐惧吗?5恐惧就致对方死地吗?5 判定杀人者是谋杀只有一种可能----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我分享了🔗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为什么朱光潜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历史所见,许多道德信条到缺乏这种基础时,便为浅见和武断所把持,变为狭隘、虚伪、酷毒的桎梏”。 ----柴静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柴静写朱光潜:他课上念到英诗,“ 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取下眼镜,眼泪流下,把书阖上走出教室,满室愕然。学生齐邦媛80多岁也一直记得这个瞬间,“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中也似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非典期间在医院采访碰到位女病人,举着吊瓶,看摄像的镜头对着她,转身跟医生说:“再拍,再拍我把口罩摘下来亲丫的。”在场人都大笑。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柴静《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柴静写曾国藩:老头儿长相朴拙如农夫,随手一只青藤箱子,身上长袍有油渍,没有任何精英面目,视之甚至让时人轻贱,但就靠一根穷骨头,养活的这一点春意思,却能在中国大地上渐流渐广,代代有中国人,如梁启超那样,从他身上得到建设之力,“为之不已,将有可时,若其不为,则天下事固无一可也”。
    曾国荃劝他哥"今日世界是势利之世界,以强凌弱之世界",但曾国藩没走到晚清官场多磕头少说话的路子上去,人到中年,虽然磨砺性情,换一副柔和面目待人,但他理解的柔不是取媚,只是"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他终身喜爱雄壮之力,"寓深雄于静穆之中"----柴静写曾国藩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曾国荃劝他哥"今日世界是势利之世界,以强凌弱之世界",但曾国藩没走到晚清官场多磕头少说话的路子上去,人到中年,虽然磨砺性情,换一副柔和面目待人,但他理解的柔不是取媚,只是"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他终身喜爱雄壮之力,"寓深雄于静穆之中"----柴静写曾国藩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语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卢安克)-----<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柴静<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柴静《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人们喊他“母狗养的”和“老杂种”,一个老妇人啐在他单眼镜下的颧骨上。勤务兵低声喊“把手举高点,再高点,不然他们会杀了你”。 一个穿红十字制服的女人.用身子拦在他和群众之间,他低声道谢。 箱子被掀翻了,他对巴黎最后的印象,是一个女人,以狂欢的姿态,挑着他裤子上的酒红色饰条在空中挥舞
    【柴静:铁血将军为何对巴黎手下留情】一旦一个人开始运用自己的心智,这个结构赖以存在的基础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折损,慢慢再也找不到更多的拥护者,象被抽掉底座的庞然大物一样轰然坍塌。在这本书里,肖尔铁茨没有对记者提及个人历史,也没有对自己作出道德评价。🔗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斯宾诺莎《伦理学》(摘自柴静《看见》第十一章“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视频回顾——陈丹青出走清华】🔗 网页链接 “我采访陈丹青时,这位知名的画家从清华辞去了美术学院教授和博导的职务,因为现行的政治和英语考试,让他招不到他想要的学生。他说:‘政治本来是一门学问,但我们的政治考试是反政治的,没有人尊敬这个学科。’”——《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十年·十人》张氏叔侄冤案采访手记】柴静:张高平在监狱里服了十年刑,哪个警察都知道他“就是那个死不认罪的”。他不向狱警鞠躬,不报自己的囚号5173,不写思想汇报,不背“38条”(监规纪律) 。别人为他开脱“岁数大了,记不起了”,他把头一抬“我能记,我就是不背”…地址:🔗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视频回顾——专访李阳家暴事件】🔗 网页链接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为什么会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这是个很常规的问题。但爱伦堡说过:“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受到它。”我想感觉到人,哪怕是血肉模糊的心。——《看见》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大将罗瑞卿之女罗点点谈陈毅巴金之死】中国人往往附属于家族,单位,传统,政治,文化,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以致于对一个人表达尊重的方式,往往是剥夺了这个人选择死亡的权利。而真正的尊严是一个人的自我意志优先,“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社会身份,他自己只要有了选择,我们大家都应该尊重他”。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哈医大案一周年】柴静:做这个工作时间长了,每发生一件事—城管和小贩冲突,医生和患者冲突,教师与学生冲突…都容易有一个判断的模式,谁强谁弱,谁错谁对,希望有治百病的药方。但每一个真相都不同,不能断言,也不能以模式套用,每一件事,都需要细究它独有的因果,解决之道只能蕴涵其中。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节目回应】http://t.cn/zjeQI6i柴静回应几处观众对《兰考弃儿》的疑问和建议。“从《看见》创办时,我们组就讨论过,第一,不管什么采访,不用‘独家采访’‘追问真相’这类的词,这类套路的重心都是那个隐藏起来的主语—‘我’—我独家了,我追问了……而不是宾语,那个‘人’。”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情感本身没有错,新闻不是无情的。真正煽情的报道都是无情的人做的,他对这个人没有感情,所以他要利用你、消费你。他要煽动,用你来当作一个工具。眼泪掉下来,立刻特写推上去。这是无情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柴静(《南方人物周刊》330期)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柴静新书首发式讲演时,这姑娘席地而坐,专注听着。她是柴静在《看见》一书里屡屡提到的老范,也是《看见》栏目的主编。“呵呵,都大了,表个白其实挺不容易。”她写了一篇文章(http://t.cn/zjjcme2),回忆和柴静一起走过的日子,看得人热乎乎。不故作美化,鲜活的细节才呈现出一个人的真实。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柴静看见

    【张立宪在柴静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 网页链接 。“这本书并没有像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明星的书一样,描述新闻专业领域做的有多么好,她描述的是想把新闻专业主义做得好是多么难,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比较好的一点。”(摄影@商华鸽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