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桥就是谢娘桥。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谢桥”为一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仪的女子,那桥便称为“谢桥”!”―(百度) 据说理学家程氏兄弟,读晏“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时惊呼“鬼语、鬼语…”展开全文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里何曾到谢桥。————纳兰性德《采桑子》
-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宋(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500年。1934年婺源被划入江西,1987年绩溪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至今,外地游客对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这三黄之间的关系仍纠缠不清。展开全文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这里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绝症母亲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只为给孩子留下学费】127万针、每天低头17小时、3年零5个月“白加黑”的追赶,与绝症抗争的姚厚芝绣出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有人出价20万购买,她却不愿卖掉治病,而是想等自己过世再卖,钱留给俩孩子上大学。“我的身体哪抵得上孩子幸福。”🔗 网页链接
- 《容斋随笔》:<秦隋之恶>自三代讫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者,莫若秦与隋…张耳曰: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徐乐曰:秦之未世,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唐高祖曰:隋以君骄臣谄亡天下…杨相如曰:炀帝自持其强,不忧时政,言同尧、舜,迹如桀、纣…展开全文
- 这好像复制契可夫短篇<打赌>的故事。那篇小说结局意外的是,律师在“牢房”里以书为伴孤独地生活了15年当合约到期前5小时,放弃了即将赢得的200万。在过去的15年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中,他得到了人生最需要的一切…。今天三年1000万会怎么样?“笔墨纸砚各种书籍”能帮助如今的人们,熄灭对金钱的渴望?展开全文
把你放到山里,吃穿住不愁,笔墨纸砚各种书籍都有—— 但是没有网络、电话、电视、手机、短信。跟外界唯一的联系是可以写信,三年1000万,你愿意吗? !!
- 看片花似乎又想到了《霸王别姬》。京剧从前清、民国、抗战,到新中国、文革…,京剧如民众的境遇,紧随着时代的变迁曲折沉浮。雅各布·布克哈特说:“所谓历史,就是一个时代从另一个时代中发现值得关注的东西。”不知纪录片<京剧>能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一个怎样的观察关注人生、社会、历史与自己的视角。展开全文
负责任推荐!今晚开始,22:40,央视一套,纪录片「京剧」,著名导演蒋樾、康健宁心血之作。片花视频链接 🔗 网页链接 跪求各位亲转发。
- 谢谢庭庭清风老师,这李、史两位的三段音频,有如“片花”让人美不胜收一饱耳福,聊解未能现场聆听之憾。
分享现场音频: “山风吹来一阵阵”京剧《黛诺 》选段;#梨花颂#京剧《大唐贵妃》选段 祝贺嘉宾演唱:史依弘;操琴:陈磊 ---2013.04.30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流派峥嵘” 弘[杨]经典 李军京剧交响演唱会 (手机录制) 🔗 网页链接 (分享自 @土豆网音乐)
- @Grace: 你问为什么说“思想、学术的活力在衰减。”因为从汉到清的中国思想、学术尽管起起伏伏但都在体制内掙扎。冯友兰把中国哲学史仅分为“子学、经学”两段。周予同认为经学其实“学随术变”这里的“术”指的是统治学说,即各朝各代的统治者用于更好的统治采取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展开全文
波普尔说:“我所追求的所有知识,只是为了更加统分地证明自己的无知是无限的。”然而庄子却告诫人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为答@Grace和小白: 问:外国且不论,就国学正如张之洞所言“读书宜多读古书。…唐以前书宜多读,为其少空言耳。”因为思想、学术的活力在衰减。展开全文 - 波普尔说:“我所追求的所有知识,只是为了更加统分地证明自己的无知是无限的。”然而庄子却告诫人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为答@Grace和小白: 问:外国且不论,就国学正如张之洞所言“读书宜多读古书。…唐以前书宜多读,为其少空言耳。”因为思想、学术的活力在衰减。展开全文
- 且不论事情的真伪,现在说不知@鳳凰網歷史V: 究竞是什意思?章系封建遗老,即有此言不足为怪。而事隔经年再而提及,无非说毛是青年才俊、英资天纵,是正统、是伟大领袖,是帝王…诸如此类意义悬殊。给当下的人留下了太多的想像空间,同时也引起了人不同的理解。添乱不帮忙,实有违凤凰初衷。
【1919年章士钊对杨昌济称毛泽东有帝王之相】🔗 网页链接 1919年前后,毛泽东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住在北京豆腐池胡同9号杨昌济的家里,毛泽东在这里同章士钊相识。据说,章士钊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告诉杨昌济和在场的其他先生,说这个年轻人有帝王之相,绝非等闲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