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一在美国读研的小帅哥说想写一人物,我没当回事。7月他突然把稿子发来了,我一看活色生香天上掉馅饼了。狠狠夸他一番。结果他说:“哎,现在我心情复杂,一面挺高兴,我都能给《人物》写稿了,另一面有点失望,连我都能给《人物》写稿了。”我说“贱人,满身贱骨头精神。”推荐他微信公号:
我注册了一个微信号“non-fiction“,非虚构写作,用来推送我喜欢的英文长报道。时光太漫长了,有兴趣的话跟我一起读书吧。求喜欢英文的、新闻的、写作的、阅读的、我的,转发。
- 文中最后,“我至今难忘孙越崎脖子上缠着纱布,声泪俱下地在政协会上呐喊,极力阻止上三峡工程。后人只知黄万里反对三峡,谁知孙越崎?”这名字眼熟,查了一下,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朱令案中孙维的祖父。 🔗 网页链接
- #新闻写作课#这段应用直接引语,林天宏说:"。。。"该用不用就是在替受访者背书。即使用了直接引语,记者也不能免除核实之责,尤其要找他的对手核实。若无法核实则应果断弃用。若此表述来源于他人,也应注明信源,读者自会从他人与其利益关系来判断可信程度,具体到这段,老婆就没对手可信
- 刚收到@张悦823 短信:各位亲朋师友 除旧迎新之际 本人手机号即日起换为186xxxxxxxx 原135旧号随我新闻生涯征战多年不日荣休 烦劳您惠存新号 祝新年身体安康心灵自由 张悦 拜~~~~所以我觉此人适合拉广告去,就换一号也能上升到新闻生涯之高度
- 留存。2011年8月,「Lens」杂志,「命若垃圾」,记者杨猛,🔗 网页链接
- 访@郭德纲 ,经纪人王海说,“记者排着队采访,都是领导派了任务哪能完不成啊,完不成能坐门口哭了,他就接受采访了,一家一家一家。。。”我惊讶,“他也会怜香惜玉呀。”经纪人说:“你以为男的就不哭啊。”
【《人物》2月号预告片:郭德纲思想】《人物》2月号,欢庆佳节,即将于1日摇摆上市。今日的中国生活,什么样的思想在起支配作用?也许还是江湖。几千年来,好多“思想”,看似深入,其实潦草。而“@郭德纲 思想”,不是惊人的独创,是生活的真相。🔗 网页链接
- 以前编辑南方周末特稿,有时觉得记者使用判断性叙述非常谨慎,甚至过于谨慎。现在看其他媒体乃至偶尔看外媒报道,有时又觉得记者使用判断性叙述过于频繁(让我想到 “夹叙夹议”),甚至过于大胆(让我想到“空穴来风”)。发篇旧文,关于叙事性新闻写作中的判断性叙述,文中例句均来自@李海鹏 的南周报道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