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在OECD-ADBI共同主办的14th Tokyo Roundtable on Capital Market Reform in Asia以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financial reform为题作了报告。当时使用的PPT(英语)可以在以下链接的右边”Session 2”找到。🔗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起初,中国对加入TPP持消极态度,但从2013年春,习近平、李克强领导班子成立以后,态度转为积极。原因在于,新领导班子比以往更重视市场化改革和对美协调,加上日本加入TPP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若被排除在快要成为现实的“日美FTA”之外,将来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网页链接 【张维迎谈曾成杰之死:中国不缺法律但是缺少天理】人的行为基本有两个标准,一是是否合理,二是是否合法,所有做的事情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既合理又合法,2、合理但不合法,3、合法但不合理,4、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中国社会,合理但不合法、合法但不合理的事情很多。🔗 网页链接 法治的第一个作用是约束政府,即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这是“以法治国”(rule by law)与“依法治国”(rule of law) 的根本区别所在。法治的第二个作用是约束经济人行为,其中包括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和法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竞争。(钱颖一)。 【吴敬琏:法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各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经验看,从法治入手最容易取得成效。实行法治是现代市场制度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在世界银行法治指数排名中,中国得分从98年52.4分降到04年40.6分。企业家不能依靠正当途径保护自己权益,往往与官员相勾结以获取权力荫庇 【关志雄】货币政策有效性有待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在向“自由浮动汇率制”过渡的过程中,货币当局应逐渐减少对汇率的干预,削减“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之中“管理”的成分,并最终取消发布中间汇率。http://t.cn/zQy90bT(本文为作者在2013年度“中日金融圆桌”上的演讲整理稿) 展开全文 年初的《南方周末》事件引发了激烈的“宪政之争”。争论主要发生在主张中国应以宪政为政治改革目标的“宪政派”和持反对意见的“反宪派”之间,但在“宪政派”中,主张应以现行宪法为前提实施稳健改革的“社宪派”和要求全面修改宪法,推行激进改革的“泛宪派”,对立鲜明。🔗 网页链接 中国经济有能力适应“换挡”前行——访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志雄(解放日报、3月10日)①增速放缓无须过虑,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会继续上升,②要改变为维持就业而不愿放弃低附加值产业的传统观念,③不要片面判断产业空洞化,国内版“雁型模式”正在形成。 🔗 网页链接 日本媒体最喜欢引用的中国报纸是以宣扬爱国主义为己任的环球时报,而中国媒体最喜欢引用的日本报纸是以右翼言论著称的产经新闻。这种有偏向性的舆论引导可能是导致两国国民感情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 【可敬的”80后”资中筠】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它能打动国人一种敏感情结,即"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这种论调只能掩护国内的贪腐权势集团,误导善良爱国者抵制改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