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医心灯的头像

中医心灯

查看新浪微博主页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一老年男患,高热39度,二日不退,经查为急性肾盂肾炎,服西药乏效。周身发冷无力,小便味重浊。舌红苔黄糙。此内有蕴热,外受秋凉,下焦气化失常所致。当用宣导疏化法。予荆防豉薄六一翘贝芦茅根杏薏仁银花,一剂热退,小便亦畅,诸证近愈,调理可安。这就是温病法的妙用,这就是《湿热论》的宝贵处。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自称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有时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时常咆哮怒骂歇斯底里的人,也无非是为内心的恐惧虚张声势而已。传统文化如果理解偏了,就会成为胆小者的护身符,怕事者的避风港。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现在正值过敏性鼻炎高发季。前几日一患,犯此病,鼻塞喷嚏,清涕狂流,涓涓不止。甚至夜里去同仁医院挂急诊,服西药不甚效。渐至头昏耳闷,额胀目痒。查其舌脉,诊为木郁风动,内夹湿热,并伤津血之证。与取渊汤加味,一剂显效。此病症型中寒热夹杂者多,纯用辛温或辛凉,都难获捷效。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把中医理解得太复杂了,而是理解得太简单了。目前来看,把中医简单通俗化是一大谬误。古人立方立法之意,必须细细推求,不能粗略读过。只有细细品味分析,才能渐窥中医堂奥。宁求精细,勿事粗俗。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分辨好中医还是庸医骗子,这种鉴别有时确实很难,会给求医带来困扰。那么可以大致告诉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凡是声称自己“包治”,极力宣扬成功病案,自赞毁他,巧舌如簧,甚至随时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这类人,基本上都要慎重对待,慎重选择。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中医背方子真是一辈子的事。好的古方往往包含切当的理法,可以举一反三。且精准的配伍看起来就让人舒爽。把良方吃透,临证往往可以迅速确定思路,提高有效率。所以记诵越多越好,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肯付出辛苦,回报自然可观!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我曾用五苓散治愈久泻,用麻附辛治愈寒热交替怪病,用桂二越一速退高热;也常用连朴速愈急性胃肠炎,用桑菊治好顽固咳嗽,用宣痹汤治愈风湿水肿;更常经时方合用,让患者愁眉尽展。但我仍深知自己的不足,仍以能为人解除痛苦为目标而不懈努力。我只知道,伤寒温病,都是中医;各位前贤,尽可为师。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固然精彩,但徐灵胎的评点尤为切当,为君子之评,合理恳切,于临床丝丝入扣,有志于叶派吴门医学者,不可不读。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产后避风但勿捂汗;产后补虚但勿动火。月子调理,辨证为要;情志和畅,饮食平调。阴虚忌参芪大补,阳虚禁阿胶滋腻。无血瘀,生化汤不可用,心肝热,鸡羊汤不可服。洗头浴身,不凉即可,关窗闭门,绝无必要。夏月当防暑热,冬日须防冷风。便难乳难,辨证施治,偏方秘方,慎勿轻信。月子期间,仿此即可。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想弄个小号专门吐槽用不知道靠谱不,这粉丝越来越多,好多话都不方便说了[偷笑]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白天临证,入夜读书,分析总结,勤于笔耕,一日也不可间断,一日也不能放松。这是一条历代明医都走过的路,想窥得中医堂奥,非此不可,任何的偷懒侥幸心理,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茶疗:绿茶寒,性走上,清胸膈以上之火,过浓则伤脾胃,宜淡饮;白茶微发酵,性凉,清经络浮游之火及脾胃郁热,无过寒之弊;铁观音,芳香宣散,清胃肠湿热;岩茶,陈修园谓“凉脾次将”,性凉而不寒,清脾,口疮尤宜;红茶温而守,暖中焦,浓服则滞气,胃胀者不宜;熟普全发酵,气沉,去积逐寒。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感冒证治:1外感风寒鼻塞喷嚏清鼻涕,无咽痛口渴,正柴胡饮颗粒;2外寒内热,鼻塞喷嚏伴有咽干痛,菊花6克煮水冲同仁堂感冒清热颗粒;3风温,咽痛口渴尿黄,粘稠或黄涕,银翘解毒丸,若伴咳嗽为主,则桑菊感冒片(或冲剂)4,小儿风温,肌肤热无汗不怕冷饮水多尿黄,同仁堂小儿感冒颗粒;风寒葱豉汤。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走进御源堂##2013年会#感谢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员工鼎力支持,最重要的是要感谢默默支持我们的中医同道,是你们的理解、支持让我们对未来更加信心百倍。今天,因为中医我们相约此时;今天,因为理想我们相聚此刻。
    1. 微博附图
    转发 16评论 8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徐灵胎评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此卷议论,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之,不仅名家,堪称大家矣,敬服敬服。”徐评叶氏之论不少,亦颇有言辞犀利处,故有后人谓“徐氏与叶氏争名”,此真非君子之腹。医理者,关乎性命,自当就事论事,对错分明,乡愿之词,皆不足观也。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所以经常有人在微博上咨询病情,问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怎么治,老实讲我不知道,所以我常会回答:要面诊,要辨证施治,结合四诊具体分析后方能明确诊疗。也许有”高人“能做到网诊,但我实在无此能力,在此一并说明。
    看来有个中医名词需要科普一下,即辨证论治。所谓“证”,是指疾病在某一阶段集中表现出的舌象、脉象和疾病的外在表现等情况的总结,通过对“证”的分析,推断出疾病的特点和发病主因,从而进行具体的诊治,称为“辨证论治”。所以这里的辨证跟西方的“辩证法”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窃以为秋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秋季前半段,酷暑方退,大气敛降,暑热含裹于收敛之气中,而易成“热郁”之象,气津失于宣通,此非真燥,不可急用凉润,当辛凉疏散。而秋季后半段暑热已消,则纯是肃杀之气,燥气显露,则当用润法。用热用寒,则当据其人具体脉证而定。
    【诊余录·秋燥是缺乏水津吗?】刚才看到人民日报微博上让大家防秋燥的方法,就是多食饮润津之品,民众亦多以为秋燥就是缺水少津,其实这是错的。秋气降,秋气敛,人体亦应之而气机敛降,相对的气化就失畅达而生“郁滞”之证,余名之曰“秋郁证”,“秋燥”者为其一,乃因气化不及而水津布散不达所致耳
    转发 1评论 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重读《石室秘录》,陈士铎主张脾胃分治,而提出脾病尤重治肾,胃病当记治心之法,尤为精当,诚非虚言也。脾病胃病,当以知饥、能食与否为辨。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这个社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永远比表里如一的人多。只看表面,遍地是圣贤,处处有高手,深入接触,腐朽不堪,也是一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在中药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适当的用用煮散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即能节省药材,又能降低治病成本。比如酸枣仁,就算再贵,跟其他药一同打成散剂,每服一共也就5、6克,会便宜很多啊!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王子接。这是我见过对通阳药最精辟的论述,王老夫子威武。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当年我的一位中医老师,最喜巢氏《诸病源候论》一书,尝反复研阅,而为临证诊疗之据。我当初甚不以为然,临证渐多,方知当年之浅薄,病源一书,保留了太多古中医的诊疗信息和思维方式,需要重视。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对微博上某些神人的言论实在受不了了。什么给人家治病久治不愈还说是为患者储备了能量,或者动辄用太极拳理论联系中医,实际上对真正的太极无一线微通,都没怎么练过。哎,真是。。。我又犯戒了,阿弥陀佛,修养太差,自己掌嘴!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据说新出了一本小说叫《一代宗师——乾隆御医黄元御》,谁看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医心灯

    我一直觉得中医院校的中内教材会把人带入歧路。明显的例子是把疾病分各种证型,如盗汗会分成肾阴亏虚型、血虚化热型,心悸会分成气滞心胸型、痰阻心脉型等,并在每种分型下面规定出处方,极为教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疾病的本质不明,气血阴阳五行生克的常变不能通达,分这些型有什么用?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