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的搜索结果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南郭刘勃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年号当然不用了。中华民国该采用什么纪年方式,当时有许多有趣的争论。有认为应该用黄帝纪年的,根据古籍当中记录的上古圣王黄帝登基的时间,推算下来,这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也有认为应该从孔子出生开始算,今年是孔诞多少年。但是最后,还是采用一种更加和世界接轨的纪年办法,采用西方通用的格里历,也就是我们今天一般说的公历。公元1912年是民国元年,1912年的1月1日,是这一年元旦。那问题来了,传统上,元旦是用来称呼农历年的第一天的,现在,改称公历年第一天。那原来农历年的第一天该怎么称呼呢?1914年,有人给袁世凯提了个建议,农历的元旦,叫春节;端午节,叫夏节;中秋节,叫秋节;冬至,叫冬节。但这个创意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民国时用得更多的,就是叫“旧历新年”。我们知道,民俗传统是很顽强的。不会因为你政府改了新历法,就全社会一下子全盘接受新历法。很多传统节日都是旧历法有关的,正月十五元宵,八月十五中秋,节庆内容都是和天上圆圆的月亮结合着,用公历的话,1月15日、8月15日天上月亮不定啥样,怎么过节啊?所以,民国就进入了一种新旧历法并行的二元状态。各种官方活动,用新历法也就是公历,有些知识精英,也喜欢用公历;民间的主流,还是用旧历法也就是农历。对这种二元状态间的互动与张力,有学者作了梳理:第一个阶段:从1912年到1919年,基本是相安无事。官方对公历是想大力提倡的,但当时政府实际上力量比较弱,民间不想改变,它也就不强行干涉。从当时的媒体报道看,农历新年比公历新年热闹得多。于是,当时的舆论,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把公历新年叫“民国之新年”,这是中华民国定的过年的日子;把农历新年叫“国民之新年”,这是全国民众选择的过年的日子。或者叫公历年叫“法定之新年”,农历年叫“自由之新年”。1919年过农历年的时候,《申报》有个报道尤其好玩。它说,新历年北京住户没有换春联的,一到旧历年,大街小巷无不焕然一新。这个我们今天也还是这样,倒也没啥。它还说,有一件事是往年罕见的,就是放爆竹,“响声四起,通宵不绝,亦似北京市民含有无限快乐之情。”也就是说,1919年的报纸,把到处放爆竹,是当作一个新现象来报道的。可见过年放爆竹这事,虽然历史很悠久,但原来也不见得特别流行。1919年被放大的一个习俗,是古老传统,而1919年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一件大事,五四新文化运动,则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新与旧交织的时间,就是这么奇妙。然后第二个阶段,1920年到1927年,社会变得激进,于是对旧历新年,开始有了很多批判。当时媒体报道,1920年的1月1日,是民国建立以来最热闹的一个元旦。五四之后,中国渴望除旧布新,企盼和先进文明接轨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与之相应的,就是旧历新年遭到了严厉批判。各种祭祀活动是迷信啊;很多庆典很奢靡浪费啊;过年休息时间太长,耽误生产啊,比如陈独秀说:“中国的旧历新年,没有丝毫历史上纪念的意义,全国人竟有十余日事实上的休息,各社会一切停顿,真是世界上一件怪事”;还有人说,给小孩压岁钱,会把小孩变得“卑鄙嗜利”……当然,刚刚被炒热的旧传统,过年放爆竹,被批判会造成多少浪费和危险啊。从这些话题看,一百年了,吵的啥真是没怎么变。不过,我们也不要高估这些批判的实际影响力。当时,能够在报纸上写文章的人,和能够阅读报纸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于是进入第三个阶段,政府企图废掉旧历新年,这种努力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彻底失败。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政府的力量相对强了。于是通过政策改变习俗这件事,变得好像至少可以试一把了。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 1928 年 1 月 1 日发布了《为实行国历告各界民众书》,把公历称为“国历”,并且定了调:“国历,是革命的国府明令规定,颁布实行的,所以革命政府治下的民众都应该一致遵行,不容非议的。同时也可以说,反对实行国历的,便是违反国民政府命令,便是反革命。”于是,旧历新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当然也就不放假了,而且各种节日庆典被严厉禁止。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两个国民党党员,党员甲在旧历年这天,看见了党员乙,拱手说了句:“恭喜发财。”于是党员乙就把党员甲举报了,按照国历,今天是个平平无奇的日子,你怎么还想过年了!于是党员甲被罚在总理遗像前立正十分钟反省。上海有一户人家迎财神,两个警察就把这家的主人带到公安局,所有迎神的祭品,大鱼大肉的,全部没收,而且你有钱干这种无聊的事,我再罚你一笔钱。有个江北来上海的劳工,在自家门口放鞭炮,也被警察抓了。“你好大胆子,怎么胆敢过旧历年,反革命啊。”结果这位说,我不是过年,今天我爸生日,我放个鞭炮。最后罚了三个大洋了事。这么严厉,是不是从此把旧历年彻底封杀了?也没有。因为这属于抓典型和警察创收,实际上有关部门不想多事的时候,又管得很松。也有报道说,过年的时候,有人就在警察局门口放爆竹打麻将,这都是法律所禁止的,但是并没人管。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么折腾到1934年,其实就已经折腾不动了。国民政府的新规定,变成了不许过旧历年的,仅限于公务机关,民间实在要过年就算了。这等于回到了官方归官方,民间归民间的那种状态。到1937年,日本入侵,兵战凶危国家存亡之际,当然就没空管这事了。下一轮大变化,要到1949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但是也保留了农历。并且定下来,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令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放假天数是春节3天、国庆节2天、劳动节1天、元旦1天。你注意,这里面,国庆节、劳动节、元旦,都是新节日,只有春节,和传统文化有关。所以有研究者看来,此时春节已经成了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唯一展示平台,所以春节和新生的现代国家之间,其实有一种天然的紧张感。我国的政策,也发生过两次180°的大转弯。一次是1967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说为了适应革命形势,根据群众要求,春节假期取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双胜利,国务院发出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新中国的政策执行力,当然不是南京国民政府可比的,所以接下来的十来年,春节就真的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了。最多就是老百姓私下里搞一点自己认为不能没有的过节仪式。然后到了1977年,又是一次掉头。新闻报道当中,又出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人士新迎新春”的字样,1978年《人民日报》又出现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欢欢喜喜过春节”的主题。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两封读者来信,一封题目是《为什么春节不放假?》,一封是《让农民过个安定年》,能够上《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意味着什么,这就懂的都懂了。果然,几天后,部分省区都宣布恢复春节放假,到1980年就全国恢复春节放假三天的制度。然后到1984年,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除了发表元旦贺词之外,也发表了春节祝词,这当然标志着春节重新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节日。此前1983年,其实还有一件大事至关重要,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其实,早在中央电视台还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时候,迎春晚会早就有了。但1983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9 年全国电视机拥有量才 485 万台,1982年就达到了2761 万台,注意,那会儿一台电视机打开,面对的可不是一两个观众,前面围着一大帮子人呢。所以看春晚成了一件全国人民都参与进来的特有仪式感的事情。而我们知道,所谓仪式,是一种规范化的,带有表演性的,可以重复的行为。所有参与这个行为(包括观看)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就是我们都是自己人,书面点的说法,叫“共同体意识”。春节当然确实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你看古书上记载的过年习俗,很多和今天的庆祝方式已经没有关系了。或今天仍然保存着的一些习俗,可能全国各地都不一样。实际上,之前这几十年里,从塑造中国人的共同体意识这个角度说,春晚的意义超过任何传统习俗。春节应该怎么过,不同的地方本来差别本来很大,强调各地的习俗,可能强化的就是地域意识而不是中国人的意识,看春晚才是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仪式,共同享有的习俗。并且春晚实际上还给某些地方的习俗赋能,让它近乎成为全国人民的习俗。比如过年吃饺子,我南方人本来没这个习俗,但春晚上听了N遍“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对此也就近乎默认了。虽然过年仍然不见得吃饺子,但比方说碰到一老外,跟你招呼:“中国年,吃饺子!”不是特别较真的人,也就不去纠正他了。当然,这些年春晚这个仪式还在,仪式感却早已不复当年。不过,只要国家还有活力与梦想,总会不断有新要素为这个节日赋能的,但不要强行硬上,弄得吃相难看就好。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收起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婉堰

    『温州最·年味』 温州最·年味 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年习俗各有不同,温州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从冬至开始,家家户户忙碌着,小年送灶爷、还冬、晒鳗鲞、挂年画、贴春联、掸新、捣糖糕、守岁、送节、拜年……大街小巷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从冬至开始,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开始晒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和鳗鱼鲞。主妇们把新鲜的瘦猪肉、鸡鸭,放在酱油中浸泡一两个小时,酱油中可以加入适量味精、白糖与烧酒的,选择太阳好的燥风天,连续几天风吹日晒使其干燥,就成了年夜饭中别有风味的佐酒佳品。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我們這一家_桃兒

    36年每年和同样的人一起拍照,这就是姐妹,岁月的痕迹,友情超越一切!
    1. 微博附图
    转发 181评论 31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金山团青互动

    #团青之声#开学伊始,石化五小大队部开展了“我们的幸福年--假期生活交流”十分钟队会活动。一、二年级小苗苗们展示了他们在假期中绘制的“我们的节日”绘画作品;三、四年级的队员们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过年习俗、收集的春联、家里的年味等;而五年级的队员们小伙伴们交流了家乡美景、美食、过年习俗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天津滨海广播FM878

    #878天津故事#过年习俗】民间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那么正月十四这个元宵节的前夜,人们都要做些什么呢?欢迎您在早6点,下午14点收听由天津方言、民俗研究学者谭汝为先生播讲的“城市记忆”《津沽大地话民俗》。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天津滨海广播FM878

    #878天津故事#过年习俗】正月十三,依据传统习俗,也是在为元宵节做准备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上灯。除了上灯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在这一天完成,是什么呢?欢迎您在早6点,下午14点收听由天津方言、民俗研究学者谭汝为先生播讲的“城市记忆”《津沽大地话民俗》。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天津滨海广播FM878

    #878天津故事#过年习俗】正月十二是个吉祥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为庆祝元宵佳节做准备了,一般都要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欢迎您收听由天津方言、民俗研究学者谭汝为先生播讲的“城市记忆”《津沽大地话民俗》。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京东杨镇

    #初一到十五的过年习俗#【初十[招财]】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联合利华Cif晶杰

    #过年习俗知多少#年初九拜天公。今天是天公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祭拜天公的仪式相当隆重,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公主们,你们家昨晚听见窗外的鞭炮声了吗~(图片来自网络)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天津滨海广播FM878

    #878天津故事#过年习俗】民间认为,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在这一天,要祭祀星君,称为顺星节。这一天也是民间祭祀八仙的日子。这些说法背后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欢迎收听天津方言、民俗研究学者谭汝为先生为您播讲的“城市记忆”《津沽大地话民俗》。@城市记忆--天津滨海广播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丛林影院

    @丛林影院 有奖 #微博原创大赛#! 上次我们讨论了美食,今天我们来谈谈过年习俗,天南地北过节方式也是“风情万种”,大家来晒一晒说一说各自家乡独特的过年风俗。据说,有人家乡过年要扫墓......今日话题:#过年习俗# 。大家快动动手敲击键盘和手机,比赛今日继续!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昆山发布

    #乐活昆山#【春节年代秀—00后:过年习俗传承中有改变】春节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虽说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思维观点的转变,过年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体现浓浓年味的春节习俗,在最年轻的一代身上还是有着很好的传承。摒弃不好的习俗,发扬好的传统,00后的孩子们过年一样有滋有味。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凤凰卫视

    【凤言凤语】驻欧洲资深记者 柳怡:现在,海外华人庆祝春节的气氛和活动越来越热烈红火,而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农历春节对当地主流社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拜年和过年习俗越来越多的由华人传播开去,让外国人欢庆中国春节已经成为新的时尚。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国文明网

    #春节话民俗#【红包 中国春节必有的独特"礼物"】今天是大年初四,马年春节假期已经过半。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拍者们陆续发回了家乡的春节照,有风格独特的年夜饭,有各式各样的过年习俗,但最“诱人”的还是那一叠叠充满浓浓亲情的大红包。红包里有对孩子的期待,也有对父母的祝福。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西盟佤族自治县旅游局

    #过年习俗# 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大年初三这一天,当地的佤族、拉祜族、傣族群众聚集在一起,举行一年一度的拜年活动,活动中有民族歌舞表演、器乐演奏、饮水酒(当地佤族的传统“饮料”),晚间还举行盛大的篝火歌舞狂欢。 详情:🔗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粮我买网-食品网购专家

    #粮小买趣闻#【传统文化】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转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yoqinshu

    【传统文化】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膀U仕v

    【传统文化】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戛纳湾印像

    #印像分享#【涨姿势: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年”有哪些习俗?你都了解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下面的图来涨姿势!by网络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魏都发布

    #春节小贴士#过年习俗,你知道多少?】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初二,出嫁的回娘家,要夫婿同行。初三通常不外出拜年。大年初四祭财神。初五破五要“赶五穷”,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初六商店、酒楼才开张……亲们,赶紧来学习一下吧!via 凤凰网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处

    #心路环邮#【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年过半旬,你了解过年的传统习俗吗?哪天掸尘,哪天磨豆腐,哪天杀猪,哪天宰鸡,哪天回娘家,你都了解么?看过年习俗完整古画,一起来涨姿势!PS:小时候最不喜欢腊月二十四了,那一天要被麻麻强令在家帮忙大扫除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第五叶

    #过年习俗#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所有房间都要彻夜开着灯,而且要把各个房间都要烧上碳火。这些都预示着来年好运,什么都是旺旺的。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也要点灯彻夜。小时候没通电点油灯,现在都是电灯。每到三十和十五晚上,用电压力很大。查看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世界-君颐华庭

    【乐享生活】看图: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中国人“过年”有哪些习俗?你都了解么?你通常都会执行哪些习俗?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苏泊尔

    【苏式漫话】中国人过年习俗之古画完整版!宝贵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今年你过了完整年吗? (图片来自@口袋野史 ) 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中国电信河北网厅

    #翼起过大年#过年习俗知多少】小编今天带大家看看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粑粑麻麻们,记得带小盆友们一起涨姿势哦~~~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五牛基金

    #五牛新年微特辑#(五)【中国人过年习俗——古画完整版!】亲们,年初二早上好!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年”有哪些习俗?你都了解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下面的图来涨姿势!查看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高会民

    中国人的过年习俗
    【一组古画很清晰地描绘了过年的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
    1. 微博附图
    转发 555评论 39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豫法阳光

    "跋山涉水"回家过年,如何过节才会"有意思"?各地过年习俗有不同,但习俗的背后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福。文明、健康的吃喝或狂欢,也有友情,也是亲情。文化的传承需要符号,过年不等同于吃喝玩乐,也不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否则容易令人觉得“没意思”。
    【新华微评】"跋山涉水"回家过年,如何过节才会"有意思"?各地过年习俗有不同,但习俗的背后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福。文明、健康的吃喝或狂欢,也有友情,也是亲情。文化的传承需要符号,过年不等同于吃喝玩乐,也不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否则容易令人觉得“没意思”。记者李伟
    转发 31评论 10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华视点

    【新华微评】"跋山涉水"回家过年,如何过节才会"有意思"?各地过年习俗有不同,但习俗的背后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福。文明、健康的吃喝或狂欢,也有友情,也是亲情。文化的传承需要符号,过年不等同于吃喝玩乐,也不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否则容易令人觉得“没意思”。记者李伟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LU辉红

    湖南人在山东莘县过年:院子里洒满榆钱,代表年年有余钱,还铺了几根玉米棒,代表家里的身体棒,都很吉利有木有?你家也有这样的过年习俗么?@潇湘晨报 我在这里:🔗 网页链接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