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的搜索结果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杏备老用师号

    其实在另一些时候,我会想把她们全杀了。我不爱我的同事们,也不爱我的朋友和家人。以前我会觉得这很反派,后来我接纳只是双相带来的错觉,而苦恼于我没有稳定的判断力。现在我觉得只要我没有真的杀了他们,而我仍然有能力和意愿做好事,好恶就不重要,我不需要辨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谁,我只 ...展开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JoannaBlue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夏目家的小诗哥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杏备老用师号

    他的贴吧像一台时光穿梭机。新老粉丝穿越十年对话,粉丝粘度是真的高啊。有人陪他十年出道,他还说给她做馄饨结果也没做成。有人在他苦恼增肥的帖子下说,现在要瘦的要减肥啦。那时候他一边参加各种音乐的比赛,一边卖衣服,一边用他全段只会用一种标点符号的文风发碎碎念的贴。中学演出唱歌就有很 ...展开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wonderC

    驱除鞑虏,然后认真苦恼没有外资,两者都是真的//@顾不厌: 以前都是双标卡,后来要特地去申请visa或master了//@早期文明: 前三十年也就偷偷摸摸享受些特殊待遇,物质上尚拉不开数量级的鸿沟,改开令他们攫取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再回到过去//@经纬人生路: 总想朝鲜化,又舍不得银子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作家叶倾城

    我遇到拜耳真果肉维生素,真的大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吃“零食”了,还能解决很多小问题。我原来叫小年吃维生素的的时候,都跟她说:“来,吃长高糖。”现在可以照样这么说,轮到我自己了,就是:“来,吃健康糖。”它是天然真实果肉制作,既美味又健康。每咬一口尝到的,都是农场的新鲜苹果,现摘现处理,保证营养品质,不添加人造甜味剂、人造香料之类的东西,又非常安全。它也是真低卡,减脂首选:嚼2粒,只摄入15卡路里,而1个普通大小的苹果热量在100卡路里,减肥的姐妹们也可以放心冲。这款,因为食用方便,所以我把它们放在电脑前面,看到了就吃一颗,每天都惦记吃两颗,比吃零食还快乐,酸酸甜甜就是它,含10种关键营养素,补充日常所需营养无压力,我吃的女士版添加了维生素ABDE、烟酰胺、生物素,补充营养的同时还能美肤养颜。以前有说法“生个娃、掉颗牙”,说的就是孕产期钙质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女性到了更年期前后,因为雌激素的减少,很容易骨质疏松——我每年体检都要量这个指标,万幸到目前还没大问题。我人到中年还经常需要减肥,很饿是一个苦恼;饿了而减不下来是另一个苦恼;运动担心伤膝盖又是一个苦恼;不减害怕血糖高血脂高也是一个苦恼;减肥担心各种营养吸收不全面……仍然是苦恼。这苦恼人生里,格外需要糖——减肥又不能吃糖。我这段连炒青菜都不放糖。朋友告诉我蚝油里面有糖,我也不放了。收起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4.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出版人周筠

    精彩好文,长!“他从先秦诸子的处世哲学,从普遍的政治热情和进退策略里,读出了他们“骨子里的悲观”和偏于自我排遣、自我哄慰的倾向。时代的阴影,几乎遮断了他们投向彼岸世界的全部视线。这局促的精神基因在历代文人中得到延袭,连鲁迅也不能完全例外。”「 他用“三次逃离”来概括鲁迅的精神历程,惋惜鲁迅“固执地拒绝品尝悲观主义的苦酒,不是用理想主义来代替它,就是用虚无主义来冲淡它”,“注重现实功利,几乎凡事都以它为重,很少有超越现实的兴趣和愿望”,因而未能向世人提供一种“对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既非乐观主义的、也非虚无主义的透彻启示”。」在思想与文学之间 ——王晓明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摘录👇通过探寻多位现当代重要作家矛盾的心理世界,并且不惮于表露出严苛批评,乃至于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某种失望,王晓明建构起#熔铸历史与现实、兼及心理与文化而自成一格的批评范式##鲁迅#无论是体验鲁迅令人颤栗的内心痛苦,透析那种个人艺术激情与社会启蒙责任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最终导致了“双驾马车的倾覆”;#茅盾#还是从茅盾身上发现“一个因为过于顺从理智而窒息了生命活力的悲剧”,把小说创作当成“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却仍然难于摆脱对于时代观念的追赶;#沈从文#无论是对沈从文由于世俗理想牵制,“在快要攀登上文体创造的山巅的时候,身不由己地从旁边的岔道滑了下来”的惋惜,还是对张天翼的小说呈现出一个“过于明晰的世界”的批评;#张贤亮#以及指出纠缠着张贤亮写作的那个“鬼魂的影子”,妨碍他深入自剖,反而使他一再重复自我排解的叙事模式;#高晓声#高晓声与笔下人物丧失了间距感,给故事带来了内在缺陷;“寻根派”作家们用观念模式去解释人生感受,暴露出过于良好的心理恢复机能……💎王晓明展现了“#十二幅心灵的萎缩图#”:“或者是出于各种理智的考虑而压抑自己的艺术激情,内心发生深刻的分裂;或者是遭受不同的环境压力而泯灭内心的激情,心灵变得空空荡荡;当然,更多的情形是两者兼备,在主观错觉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一步步丧失艺术创造的活力。” #扎实的细读,冷峻的反思,以及个人经验和身体感觉的投入,使得他得以深入到连作家自己也未必明确意识的幽暗世界#。这种对小说家创作心理障碍的探寻,很大程度上“分明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记录”,投射有批评者自身影子。“那我认定是属于作者的面容,正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我自己的脸上描下来的”,“惟其有强烈的感情共鸣,我对自己从作品字里行间阅读出来的那个作家,就格外地深信不疑,也惟其与我的面貌颇为相像,我就格外想要将他清晰地勾勒出来。”…………他把文学看作精神自由的标记,希望作家更“投入”地写作,焕发出更多的自由精神,因此,他会特别留意历史和现实中艺术创造受限制、被扭曲,乃至作家自我斫伤的状况。在《潜流与漩涡》中,他聆听“文学之河深处”传递出的“低沉滞缓的脉跳节奏”,想藉此“#触及现代中国人精神变迁的深层奥秘#”。📖文本细读,还原作家的创作心理,再扩展至整个社会文化心理。正如有论者所言:“他敞开了本世纪历史现实的苦难和文化失真的悲剧,在作家心理上留下的‘书写’痕迹,并探讨了这重重叠叠的‘书写’,如何使作家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固定反应机制。”👈#精神退化#随着对作家心理障碍探寻的深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条精神退化的线索逐渐呈现出来,这使他颇为沮丧;而八十年代晚期的一系列社会激变,更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一种深广的荒诞感在内心弥漫开来”。可是,王晓明并不甘心就接受精神上的穷途,而要继续保持“自我反省的执拗的冲动”。困境中,他集中阅读了先秦时代的思想和历史,于是有了《追问录》。❓👉他要追问的是:“‘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为什么那样曲折?小说家的心理障碍为什么那样深刻?”他似乎觉察到这一切不能仅仅归咎作家自己,那么,“他们所处的时代又该负什么责任?单单一个二十世纪便能够负这个责吗?还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湮埋在历史之中?”❓👉今天的路,是从怎样的历史传统中延伸过来的?书本和人生的两相参照,让王晓明感受最强烈的,还是先秦文人精神起点的局促:“从他们判定天下无道的那一天起,这无道的时代便像阴影一样紧贴住他们,几乎遮断了他们投向彼岸世界的全部视线;从他们#发现邪恶人心的包围#的那一天起,这人心就成了悬在他们头上的一块巨大的磁石,无论他们转什么念头,都会不可抗拒地被那块巨石吸过去。”👈💎他从先秦诸子的处世哲学,从普遍的政治热情和进退策略里,读出了他们“骨子里的悲观”和#偏于自我排遣、自我哄慰#的倾向。#时代的阴影,几乎遮断了他们投向彼岸世界的全部视线。这局促的精神基因在历代文人中得到延袭,连鲁迅也不能完全例外#。📒他为鲁迅写了一部“凸现他精神危机和内心痛苦的传”——《无法直面的人生》。他已经非常熟悉鲁迅。少年时读得最多、最用心的书是《鲁迅全集》,从事文学批评之初写的文章也多关于鲁迅——《鲁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双驾马车的倾覆——论鲁迅的小说创作》,甚至,“在面向人生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期望上,都下意识地与他认同了。”💎这一次与鲁迅相遇,他决心打破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还原一个“真人”鲁迅:👉不仅有呐喊的勇气,也有对启蒙的悲观和深陷重围的彷徨;👉一次次为“鬼气”所吞没,又一次次挣扎着逃离;有过初尝爱情的欢悦,却更频繁地交上了“华盖运”;👉在某些时刻曾谛听过命运的启示,可一生又在不断拒绝和抗争这样的启示。对这位危机中的知识者,王晓明除了热爱,显然还有理解和同情,悲哀和批评。最后一章,他用“三次逃离”来概括鲁迅的精神历程,惋惜鲁迅“固执地拒绝品尝悲观主义的苦酒,不是用理想主义来代替它,就是用虚无主义来冲淡它”,“注重现实功利,几乎凡事都以它为重,很少有超越现实的兴趣和愿望”,因而未能向世人提供一种“对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既非乐观主义的、也非虚无主义的透彻启示”。惋惜中其实潜藏着他与传主强烈的情绪共鸣。无法直面的人生也罢,愤世嫉俗的激越也罢,都不仅是鲁迅所拥有的,也是王晓明正承担着的。当他揭示鲁迅心中“鬼气”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发抒无法排遣的的苦恼?他写下对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理解,又何尝不包括了对自己置身的时代的理解?那刻意凸显鲁迅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的论述,今天看来,固然对鲁迅文化实践的意义、以及他与左翼道路的复杂关系有所简化。然而,我更愿意强调的是,#在历史反思的维度中读解鲁迅长期被压抑的另一面,对于当时鲁迅研究的推进意义#。正是他和汪晖、钱理群等人的研究,共同推动了鲁迅研究在新的向度上继续拓展。长文作者简介:张春田,1981年生,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曾在海德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学或短期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著有《革命与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与中国现代性》、《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编有《晚清文学研究读本》、《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等,译有《章太炎的政治哲学》、《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等。收起 在思想与文学之间 ——王晓明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 张春田,男,1981年出生,安徽芜湖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群体中,王晓明先生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一位。这固然是因为早在学术起步之初,他便在庸俗社会学式的对应和强调超脱、偏重艺术的“纯审美”眼光之外,以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创作心理障碍的出色分析,确立了一种“对准他们承受的历史和现实重负,对准社会要求和他们艺术才能之间的持续碰撞”的批评方式,重建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其发生语境之间具体而密切的关联;他的鲁迅研究和那部《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深入洞悉鲁迅的内心痛苦和精神创伤,努力还原一个“真人”鲁迅,以拆解神化、同时也是简化鲁迅的主流话语;他倡导“重写文学史”,并且通过讨论《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重评“五四”文学传统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麒璁

    这几天被烦到了……有个网上认识的人(之前想应聘我的助理,我没要)这几天经常跟我发消息问近况,还说如果我生活中有什么苦恼可以跟他说。一开始我就当客套瞎聊几句,但是他几乎天天都来尬聊套近乎,把自己说成我的知心好友一般,希望我跟他分享我的苦恼。实在是让我很无语。讲真,我虽然平常非常忙 ...展开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北京晚报

    #官员如何克服舆情恐惧##京报锐评#《人民论坛》杂志多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彼时国内有7成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害怕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而对此最提心吊胆的,就是负责舆情的宣传干部和主政一方的“一把手”。 如今,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样的恐惧有增无减,范围也在扩大。从单位领导,到基层职员,除了应对繁忙的本职工作,也都在密切监测舆情。哪怕是一些便民好事,也生怕传着传着风向突变,不定在什么节点就“变味”了。 怕“舆情”、怕“关注”,背后是怕“争议”、怕“问责”。与其承担处于聚光灯下的风险,惊心动魄,倒不如隐于沉默的保护色,平稳度日。 (一)网络生态复杂,声音喧嚣嘈杂。敢于触网,并且在实践中提升网络执政能力,这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面的现实要求。 哪怕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对接到不同的利益关切,也很难获得百分之百的满意。有点赞表扬,有善意批评,有满腹牢骚,甚至还会有攻击谩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热议之下,没准哪处蝴蝶扇动的羽翼,最后就变成了杀向自己的“回旋镖”。 具体到一些党员干部的现实苦恼:明明是一五一十回应质疑,为何网友仍不满意,还越说争议越大?明明是出于好心办的好事,怎么就会被传变味,辛苦费力还完全不讨好?明明就是正常穿衣说话、待人接物,怎么一发上网之后就引爆了新的舆情? 身处网络时代,党员干部当如何适应裂变的传播环境,又该怎样练好舆情应对的基本功? (二)人声鼎沸,舆情变幻,古今中外皆然。论及政务舆情的形成,常被提及的有三大理论观点—— 其一,政治学上的塔西佗效应。早在古罗马时代,执政官塔西佗在其所著历史书中便有感而发,“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只要怀疑产生、信任丧失,无论政府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这被当代学者引申为“塔西佗效应”,并经常用作政府丧失公信力的警醒。其二,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人们的认知交往中,由于掌握对方信息太少,往往就会通过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来形成定式的结果,成见或偏见由此产生。很多时候,事实尚不明晰,怀疑情绪便直接引发对公权力的有罪推论,“言之凿凿”中,可能并无多少理性客观可言。 其三,管理学上的公地悲剧效应。当一项资源有多个拥有者,所有人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极易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在公众眼中,每一个与官方沾边的人物、机构,都会被视作公权力的“代表符号”。哪怕一项权力滥用行为出现,那么受伤害的就决非某人某地,而是整个行政系统的公信力。 三重“效应”相互交织杂糅,一旦触发连锁反应,舆情回应必然难上加难。(三)舆情防不胜防,很多时候诱因不只在事件本身,也在于应对方面的问题。比如,避之不及。公共事件当前,有些官员或是信奉“多一句不如少一句”,或者自觉腰杆不硬,生怕被翻出事来,以至于芒刺在背、心虚胆怯,生出“鸵鸟”姿态。比如,反应迟缓。舆论争议已有起势苗头,相关方面还木知木觉。明明最好的办法就是“见于未萌、治于未乱”,却白白浪费了时间窗口。比如,放水流舟。面对舆情如沸,幻想扛一扛、拖一拖就过去了,寄望时间冲淡热点事件。不理会、不处理,不作表态和反馈,任由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比如,稀里糊涂。已处于聚光灯下,却在重要信息上搞不准。前后数据不一致、各方说法有冲突,都会让本该解疑释惑的回应陷入罗生门。比如,话语刻板。麦克风前,神情紧张、姿态僵硬,只顾自说自话,官话套话连篇,完全不互动、不沟通,只顾把准备好的稿子念完,对公众关切听而不闻。比如,存心掩饰。明知自己有履责不力或处理失当之处,却不想着知错改错、求得谅解,还刻意遮掩、隐瞒实情,甚至故意放出虚假信息,混淆视听。 比如,避重就轻。选择性回应舆论关切,对于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仅就细枝末节或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些冠冕堂皇的套话。……种种应对之病,皆不难从现实之中找到案例。这也从侧面折射出,直面弊病、大力纠偏的紧迫性。 (四)应对舆情,首在诚意。 一事当前,官员的表态、回应是不是真诚,有没有诚意,公众是可以感知到的。不回应关切,不解决问题,仅以“平事”为目的应对舆情,鲜有不碰壁者。 有不少舆情事件,本来事实并不复杂,只要第一时间通报真相、诚恳道歉、严肃追责即可;结果“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等荒唐操作接二连三,越想把事按下去,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舆论的脾气》一书曾如此预警:“舆论的脾气,便是人心的脾气,什么是人心的脾气,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如果违背了伦理道德,那必然是不被大众所容忍的。”当此之时,遮遮掩掩、强行洗地,更像是侮辱公众智商。一意孤行、错上加错,有时比错误本身更让厌恶。 “自古套路靠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正视问题,如实回应问题,是起码的诚意。 (五)快速反应,实事求是。问题客观存在,捂是捂不住的。特别是在以“秒”计的互联网速度面前,人们对回应时效的期待大大提升。第一时间没有发声,就可能被认为是无言以对或有意拖延,客观上助长着舆情发酵的速度。如何对待公众、对待媒体,折射着相关部门单位对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的态度。舆情回应中有“黄金4小时”之说,虽然在每一起具体事件中未必尽然,但“唯快不破”始终是根本法则。“时效”要求之下,“实效”才是目的。诚然,任何事件来龙去脉都有调查过程,处理起来需要时间,官方回应要准确权威,需兼顾的情况很多,一些内容可能一时半会儿不适宜公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将这些情况跟公众讲清楚、说明白,明快地传达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是回应关切的重要内容。既然必须要说,就要说准。如果初次回应没有说准,那么后续改口就会相当被动。 (六)有的放矢,讲究方法。舆情汹涌,往往在于多重热点交织。每一阶段的关注点,都有不同侧重,明确在具体阶段说什么、怎么说,这就是舆情回应的刻度。有学者提出“4确认5发布”原则,认为舆情发布中需要确认的侧重点,自开始算起,包括确认事件存在、事件真实、事件逻辑性、事件关联性,而最后一次发布则针对衍生信息进行回应。有始有终,保障公众对核心关切的满足度,是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前提。但在具体操作上,也不能硬干硬上,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半功倍。比如拿证据。有时候说一万句,不如一项实证更能取信于人。比如讲温度。感同身受的共鸣情感,往往能为化解舆情注入“润滑剂”。再如有网感,活用一些网言网语,有时远比一句“正在积极调查”更能拉近距离。多一些“用户思维”,就能少一些“沟通误差”。(七)舆情回应,看起来是“说”的功夫,却一定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这个“做”,既包括精心准备发布内容,更在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尤其包括改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出舆情,根本上还是工作过程中有瑕疵。网络监督的目光无处不在,越自以为是、将错就错,越会将自己拖入舆情的深渊,相反,积极回应、扎实整改,才是在以实际行动修复已经出现的信任裂痕。“做”是第一性,“说”是第二性。即便某些事件确实棘手复杂,但只要迎难而上、勇于去“做”,并将具体的成果有效地传递出去,让大家看到,自然就有了凝聚共识的基础。更何况,随着公众素养提升,绝大多数网友都有基本的辨别力,理性的是非观。做事坦坦荡荡,从政清清爽爽,关系明明白白。就算遇到某些“莫须有”的舆论挑剔,也能一身正气、腰杆挺直,不至于陷入舆情滔天的被动局面。正所谓,“行得正坐得端,何须屈尊畏谗言”。 (八)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官员修炼政务舆情应对基本功,回应的还是提振政府公信力这一课题。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亦关乎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官员的“舆情恐惧”,必须要克服。敢于直面争议、回应问题,“好事能说好,坏事也能好好说”,本身就传递着某种敢担当、敢任事的作风,这才是人民群众更加看重的品质。互联网,是治理的变量,也是能力的增量。政府也好,官员也罢,都要修炼本领过好这一关,习惯在阳光下做事、在互联网上“生存”,不仅接受网络,更能让网络为己所用,“恐惧”之症便可极大缓解了。(@北京晚报 评论员 京平)收起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才知道

    明天怎么又又又又又要上班了小才今日限定版情绪垃圾桶! 把最近苦恼的事情都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有坏情绪要及时输出别被结节盯上! 宝子们说的每一条都会认真看滴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方再言

    最近发现一个有些苦恼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小时候对市领导省领导的印象是深刻的,名字是牢记的因为那个时候开电视就可以看的到现在不看电视了上网几乎也不看本地新闻(除非出了大新闻)所以,现在市领导不知道是谁,省领导也不知道是谁这是个问题!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百通新闻APP

    #什么是失望性情感隔离#】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冷漠,你不敢想他们提任何要求,你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撒娇苦恼,因为你知道,无论你怎样做都不会得到任何的在乎和安慰。他们关注的只有你的学习,好像只有好成绩才能得到他们的赞赏。知道你长大了,离开家里,他们开始向你要一些合理的回报,但 ...展开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中国三农发布

    #法官给说法#第159期:偷鸡把命搭进去】家住河南农村的一位姓孙的妇女,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照顾孩子,为了增加收入,就养了一群鸡。让她苦恼的是,隔一段时间这鸡就会减少,她细心观察之后发现是有人半夜偷鸡。一个女人家,即使听到有贼,她也不敢半夜三更出来抓贼。于是她从娘家牵来一只狗,还顺便在集市上买了几挂鞭炮。#民法典如何影响农村# #全民素养提升V计划#家住河南农村的一位姓孙的妇女,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照顾孩子,为了增加收入,就养了一群鸡。让她苦恼的是,隔一段时间这鸡就会减少,她细心观察之后发现是有人半夜偷鸡。一个女人家,即使听到有贼,她也不敢半夜三更出来抓贼。于是她从娘家牵来一只狗,还顺便在集市上买了几挂鞭炮。一天夜里,孙某被狗叫声惊醒,听见又有人来偷鸡,于是就把点燃的鞭炮扔到了院子里,目的是把小偷吓跑。结果第二天起床一看,一个人躺在她家的鸡棚里早已死去。孙某赶快报警,警察到来后查明,死者是邻村的胡某。根据警方调查,这胡某就是那个经常偷鸡的贼,本人患有心脏疾病,当晚是因为受到鞭炮惊吓而身亡。胡某的家属认为胡某仅仅是偷几只鸡而已,罪不至死,于是就将孙某告上了法庭,索赔50万元。但是法院最后并没有支持家属的要求,孙某一分钱也不需要赔。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咱别小看偷鸡摸狗这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如果是多次盗窃,即使每次的数额都不大,仍然可以被认定为盗窃罪。本案中,胡某先后多次潜入孙某家偷鸡,就构成盗窃罪。第二,对于正在发生的犯罪,我们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在本案中,孙某与偷鸡的胡某事先并不认识,也不知道他患有心脏病。孙某是在胡某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家的财产安全,采取扔鞭炮的方式,也只是为了把胡某吓跑,而且这扔鞭炮的行为并没有超出必要的限度,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造成犯罪分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第三,胡某受到惊吓猝死,是自身疾病导致,与孙某的行为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孙某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也不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更多《法官给说法》节目,请点击话题或视频左下角合集↙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一只朋克小狗

    家人们谁懂,俺一个说实话平常不太注重各种护肤的人,最近换季带来的这种不适还是难以形容,春天固然是好,姹紫嫣红,但是过敏也是让人烦上加烦。经过苦恼尝试几天发现这个小登西,即刻舒缓。重点是它的肤感,真的让人爱不释手,有一种贴上后不想拿下来的感觉。熬夜之余也可以拿它来犒劳皮肤,熬夜一时 ...展开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网络难民2019

    这。。。我怎么远离自己?杀了我自己//@我开心比苦恼: 这里说的负能量不是指偶尔的情绪低落,不是指朋友遇到的困难和你吐槽发泄,而是那种什么都看不惯,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什么都想指点一二,或者根本无事发生就满嘴飙脏话的那类人
    一定要远离生活里整天怨天尤人、浑身戾气爱抱怨、看什么都不顺眼、总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他的那种人。和负能量的人在一起太久,吸太多这种情绪的二手烟,不仅你的财运会被损耗,你的能量会被吞噬,你的运势会被压制,你的磁场会被破坏,慢慢你也会变得消极、低沉、悲观、颓废,而且不是我危言耸听,他们 ...展开
    展开全文
    转发 1521评论 113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作家陈岚

    佛教会认为,女性的情执深重,会拖累慧根、遮蔽菩提心(当然男性有男性的性别问题)《圣经》里也有类似的箴言:““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而对女性则是:“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的丈夫必管辖(有辖治、钳制之意)你”这其实揭示了一种贯穿千年的集体无意识。医学会告诉你,女性的雌性荷尔蒙就是会客观影响到人的情绪和思维方式(是影响——不是决定)。男性的雄性荷尔蒙也会让他们更倾向于争斗。远的不说,近的,几十年来看到的男女罪案、焦点事件,是不是女的作恶犯罪,多和情执情迷有关?男的作恶犯罪,多和暴力倾向、行为冲动好斗有关?当然男性占暴力犯罪率90%以上。正视到两性的差异,对于女性,最大的祝福就是破了情障,解开了情执。破情障的很简单,认识到事物的无常,无常是正常,永恒是执念。人一入执念就成魔。人不肯认无常的时候很疯狂的。另外,给自己找点事做。做点有创造性的事,创造,是宇宙万物中最能破无常的事。毕加索画完一幅画,那会他最爱谁?他自己。我牛啊,我太牛逼了。啥情障都没了。一个人天天闲散着好吃懒做又不读书,总能生出无尽苦恼。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盖世英雄玉椒龙

    写大篇的苦恼:睡午觉半睡半醒的时候想出绝佳的段落,但是因为太困连备忘录都没写,醒来忘了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友野信

    祝我的女性朋友们,妇女节快乐。祝你自由,祝你独立,祝你能够尊重内心,祝你不被枷锁桎梏。祝你恣意成长,祝你不被定义,祝你得偿所愿!
    转发 137评论 21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Shionna夏安

    胡同学真可怜,在他身后有那么多人为他肉体的下落吵吵嚷嚷、猜疑百出,在他生时却没有人关注过他精神上一定存有的深刻的苦恼。如果传言是可靠的话,他真的是选择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死之冷落孤清,和他的死成为事实之后引动的喧嚣,是多么不相称啊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友野信

    大年初五迎财神!财源广进!福星高照!金银财宝容满堂!心爽气舒美洋洋!🙏💰🙏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4. 微博附图
    5. 微博附图
    6. 微博附图
    7. 微博附图
    8. 微博附图
    9. 微博附图
    转发 3评论 7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钰珏_别点关注

    最近去的seminar读了Dreadful Desires:The uses of love in neoliberal 🀄️,这大概是对我这两年越发纠结的identity crisis的救命良药,所谓的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characteristic早已与ideal citizenship捆绑,并在单偶制异性亲密关系的垄断机制下,被打上性/别烙印。我曾因自己女同性恋的身份苦恼,但这苦恼不是因无法接受性取向,而是无法接受仅仅因为性取向与众不同就被社会排斥被文化驱逐的不公现状。但这样的苦恼状态也让我一直游离于主流叙事之外,我无法与抽象而庞大的“主流”“集体”“()机器”与有荣焉;因为不符合ideal gender/sexual norms的性少数群体不被视为拥有完整平等civil rights的公民,继而()用情感和文化共通性绑架我的任何驯化方式,对我也收效甚微。nation- state通过把控、监管和引导市场,并强化各层级的宣传教化,使得“爱”成为异化和分化的机制(difference-making machinery),于是人自发的情感表达成为被利用的emotional/affective labour,被放在“是否有利于rulership”的天平上去评估衡量。如今一个女性为了自己的人生发展选择学业而不是早日生三胎,她的选择会被社会教化视为“只有小爱”“只爱自己”;而一个女性选择牺牲自己的学业事业去成全原生家庭和婚姻家庭,承担新生育计划宣传下的三胎任务,则被视为“心怀大爱”。诚然,生育几个和是否结婚并不是评价的标准,而是要看生几个、怎么生、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是否符合nation-state的要求;它要控制人口,女性就要强制上环,它要人口增加,女性被链子锁着也得生。而无论它怎么计划,女性的生育都是由单偶制的异性婚姻掌控的,非婚的、单身的、有同性伴侣的女性无论是否有生育意愿,都会被排除在这个计划外,而她们与孩子之间的“爱”和kinship也是被否认被污名化的。同时,性别化的宣传话术和理想公民形象,也成为利用性别隐喻掩盖社会structural inequalities的有效策略。father state和motherland的隐喻,将依托于父系血缘的kinship与authoritarian rulership联结,权威阳刚的“父”让孩子必须服从,不得忤逆;看似慈爱温柔的“母”让孩子因情感联结不忍拒绝更无法逃离。当看似辛辣的两性情感问题通过各种相亲联姻、婚姻调解和影视创作呈现出来时,structural inequalities被降维成个体的情感抉择,婚姻作为社会资源通过不同家庭间结合实现再分配的机制,被提纯为两个个体(还得是异性的)基于“爱”的结合。于是拜金女、捞女、高价彩礼成为官方和主流媒体中大肆讨伐的对象,似乎是这些女性和女方家庭的举动“污染”了婚姻关系;却忽视了单偶制可生育婚姻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起到的规训个体公民、左右亲密关系、垄断gender ideal and sexual norms表现形式的作用,也忽略了婚姻“物化”背后的阶级差异与固化。与其说是in neoliberal 🀄️,不如说是in post- socialist 🀄️,neo-liberal的市场化野蛮生长只是表象,真实是在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都想在遭遇一刀切没顶之灾前捞一波就退。“爱”在这一主流宣传的语境下是被规训的义务,是被内化的思考和行动模式,是被放在秤杆上衡量估价的货物。唯有逃离主流的cultural propaganda,或许才有找回自我的“爱”的一线希望。我会有意识地拒绝一切在legacy media上经过官家许可的gala,因为我会无法控制地在所有performative arts中挑剔gendered规训与nationalist隐喻,这样的审视会让我无法欣赏任一种performative arts本身的“美”。我已经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因此我不能再被剥夺对“美”的感知。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奥特快啊

    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过去5年,而且很可能会在未来5年让我更加苦恼。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一天和父母生活的记忆,自幼与我爷爷奶奶一同长大,他们于我的感情就像养父母。如今爷爷83,奶奶76,从情感上讲很想多回家陪陪他们,毕竟年纪和恩情在那儿,可能看一次少一次。但有一说一, ...展开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何天恩

    “好好的政策传到基层就走样”,这是事实。。【好好的政策传到基层就走样?一些干部道出心声】左玮:整合诸多同志的反馈,近些年政令传达时现两种情况令下级尤为苦恼:第一种,部分中间层级在布置工作时,“以文件落实文件”,追求“号令即出、即刻反馈”。看似高效响应,实则把上级发文作为附件立即转发至下级并要求落实。这种务虚行为并非新鲜事,被严打之后,有的中间单位便“学聪明了”。它们将上级文件复制替换、稍作修改,变为本级文件后再下发。但这里又出现了新问题:政策落地基层时,政令过于宽泛、“上下指导一般粗”,而且有时也没有辅以相应的资源保障。一位基层干部坦言:“从上面发到中间,中层根本不拿出方案和细则,只提要求,叫基层自己想办法,他们考核时挑挑问题喊整改就完事了。”与第一种情况相反的则是指令太多、太具体、太精细。“不仅规定了要做什么,还卡死了怎么做、何时完成。下面只有被动执行的份,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因地制宜、怎么让群众满意。”此外,部分领导“层层加码”、“一刀切”,或是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下制定的具体对策,也令基层难以落实。有干部感叹:“执行也不是,不执行也不是。一旦严格执行,可能会折腾群众、造成更大的不确定;不执行,督查考核过不了关,有你好果子吃。”因此,“不当二传手”、“政令接地气”是很多人对上级传达政令的期待。从某个角度来看,最上级政治决定是愿景、目标、要求,它本身代替不了执行。传达政令时,越偏上层,越是要吃透会议精神、原则性强一些,重点在于将一些指导层面、宏观抽象的指令转化为各部门的政策,少提一些细枝末节的具体要求,或者将具体要求交由对应的专业领域人士把控,切勿“外行指导内行”。而政令越是传达至基层,政策的清晰度和灵活性也要越高,处理重点在于结合地方实际,将政策分解落实。这样政策执行才不容易脱离初衷,也有更大的实效及调整空间。例如,“数字中国”是一个宏观布局及远景目标,部分地方在开展“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时,若只理解表面,简单地把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地嵌入当地,而抛弃了接地气的群众工作方法,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何天恩超话收起 长图 🔗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失落鲨舟

    可能就是量子纠缠在起作用吧因为彼此都带着爱分开的,所以我一直觉得他没有真的离开我第一次分开的时候直觉告诉我还会和好,后面成真了。现在第二次分开我依然觉得还没结束,不确定这次准不准了苦恼呢,马上26了谈起恋爱来依然像个小学生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发三条嘉嘉

    性教育重点全放都在教小孩教小孩那个,漏掉了家长更需要学习也不行。我因专业遇到过的案例里面,好几个是那种,小孩很喜欢那个大人,家长都信奉小孩不会喜欢伤害自己的人。“有那么多年和小孩相处的经验,孩子们都那么喜欢他,怎么会呢?“但是,很多很多时候,这种伤害小孩并不能判断是伤害啊。从过长时间的拥抱,单独相处时抚摸这种不易察觉的猥亵发展为更大伤害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一开始,小孩可能会因为很喜欢一个大人(一些恋童癖真的很会和孩子相处),很信任这个大人,就只是苦恼不要做某个不喜欢的事就好了,喜欢还仍然喜欢着…..……还会拥有“好朋友的共同秘密“如果这个大人才是日常和小孩耐心聊天的大人,家长是孩子不主动说的事就不知道的那种,就很难发现孩子保密的事情。给小孩性教育可以和小孩更好地沟通,及时发现阻止伤害,但总归发现判断恋童癖是家长的工作。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读一读一些亲历者故事,以及心理行为学书籍,对出现在自己的小孩身边的成年人能进行有效的持续的观察,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收起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妮莉妮哩

    王嘉尔的事情 我首页开始精分battle早上有kol套转万转夸行为好酷 现在舆论开始倾斜于他没有真正体会底层人民的苦恼所以才能高呼这是最好的地方 说他是“特权”得到优待的那一部分 根本不配把立意上升到如此英雄主义一样的高度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橘色技工

    有机会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些太zd们的故事,其实他们的苦恼也不少,尤其是到不了无上的顶层,却又看似高位,但有的位置被注目太多,可能还没有小地方县长土皇帝好做事情,尤其是一旦进了进了人大政协,那种人走茶凉的感觉啊,由奢入俭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MC洋洋拍客

    #盐城爆料# 【盐城一印染厂被投诉污染多年,村民: 晾晒衣物要看风向】扬子晚报网12月2日讯(记者 范木晓子)“味道刺鼻,不定时地有异味,这种情况持续好多年了。”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接到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六里村的村民举报称,镇上有一家名为盐城广兴印染有限公司的企业,常年排放污染物,不光有味道,就连晾晒被子和衣物都要看风向。12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大丰区万盈镇六里村境内,这个被投诉的企业就坐落在S226省道边上。记者在大门外看到,时不时地有人刷脸进出。一位生活在该企业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厂在生产时,会排放黑烟,空气污染非常严重,还经常能闻到一种特殊的异味。“几年前,污染最严重,那时天天举报都没用,现在刚换过老板,味道也不是天天有,但也经常能闻到。”“有黑烟也有那种白色的蒸馏水,以前还会有那种粉尘,衣服晾在外面拿回家就是一层灰。”居住在本村的村民李先生反映,村民们为此非常苦恼,“也听说这个厂经常被处罚,就是整改不到位。”该企业一位顾姓负责人见记者来访,便向记者诉苦,这个厂是他去年刚买下来的,光在环保设备上就投资两三千万。目前,企业在生产时大多使用的是天然气,一个月的燃气费就达到一百多万。“我们主要是用天然气,燃气不够的时候,才用锅炉燃烧那种颗粒,作为储备使用,用的也是符合环保要求的燃料,也没有说的那样严重。”据了解,盐城广兴印染有限公司原名为盐城金悦纺织工艺有限公司。记者百度发现,这家企业在更名前后都不止一次被处罚。就此,记者来到万盈镇人民政府,该镇经济发展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该企业11月份就完成了印染原料的清洁原料替代工作,全部改用环保型的清洁染料,在生产过程中无明显异味产生。同时,该企业2018年已完成生物质锅炉改造,淘汰燃煤锅炉,留存一台生物质锅炉备用。在2022年6月,就完成燃气锅炉的安装调试工作。不过,对方也称,今年区里的应急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对该企业都进行过处罚。发稿前,对方发来一份情况说明称,近年来镇多次对该企业进行检查督促,成立了企业服务工作小组,经常性地服务指导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环保主体责任。大丰区等多部门多次到该企业进行检查指导,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对不规范行为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并督促各项整改内容的落实。下一步,将进行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加大检查频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管理工作。(来源:紫牛新闻)
    展开全文
    1. 微博附图
    2. 微博附图
    3. 微博附图
    4. 微博附图
    5. 微博附图
    6. 微博附图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大连成

    #大学生拍视频爆粗口摔身份证#】28日,网友分享,大连海洋大学,几名学生手持身份证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学生们说出了自己要返回的目的地,结尾处学生们将身份证用力摔在地上,同时大喊:“去XX的,都别回了!”
    原微博
  • 被微博屏蔽
    用户头像

    荐见

    绷不住了家人们,真的有点破防了
    1. 微博附图
    转发 21335评论 514
    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