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天空」的搜索结果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904年今天,马勒《第五交响曲》科隆首演。该曲被视为其创作新的转折点:从早期以歌曲为本的交响曲转向纯器乐交响曲,但他作品中悲天悯人的悲伤仍一如既往,甚至更加深沉。该曲曾作为维斯康蒂据托马斯·曼作品而拍摄的电影《死于威尼斯》的背景音乐而广为流传。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在圣-桑的作品中,还有一部非常著名,就是三幕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故事由其堂兄据《圣经·旧约》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内容写成,讲述希伯莱英雄参孙的事迹。这是法国歌剧的代表之作,旋律温暖动听,其中第二幕中的咏叹调《你的声音打开我的心扉》尤为出名。🔗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圣-桑共写过五首交响曲,其中1886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因加入四手联弹的钢琴和管风琴,又称“管风琴交响曲”。全曲结构严谨,充满浪漫主义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息,尤其是第四乐章,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堪称音乐史上最宏伟的篇章。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和赋格》是向巴赫致敬的杰作,作于1950-1951年。1950年,肖斯塔科维奇担任莱比锡巴赫200年纪念音乐会评审员,“因追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之伟大而开始创作,其中不仅模仿了巴赫时代的形式,也揉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966年,作品题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老罗首演该曲后说:“肖斯塔科维奇把大提琴所不具备的音质赋予了大提琴……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自己似乎处于指挥的位置上……我一直幻想有一把有100根弦的大提琴。” 🔗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第15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首交响曲,作于1974年,也即他去世前4年。作品虽不乏作者惯有的辛辣讽刺,但整体听来,其阴郁、肃穆和深沉的乐思和旋律,“郁结了作者晚年创作中每每透出的悲观心境和死亡意念,尤其末乐章,仿佛光影闪烁的天堂再现。”🔗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13交响曲》作于1962年,因五个乐章都有据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诗谱写的歌曲被称为“歌曲交响曲”,此曲也因第一首《娘子关》最出名而得“娘子关”别名。基辅附近的娘子关曾是纳粹杀害犹太人之地,作品凝聚了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宿命般的沉思。🔗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第十一交响曲》又名“1905”,1957年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而作。作品以俄罗斯民歌和当年革命歌曲组成各部分的主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情感想象空间的拓展,但作品极为猛烈的音响效果,给人以痛快淋漓的刺激感和震撼,配器上对鼓的独到运用堪称一绝。🔗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作于1941年。此时这座城市正遭受德军长达三年的围困,作者以此曲表达出战争苦难中的人们坚韧不催的抗争。此曲次年传入美国,由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引起轰动,《时代周刊》也将肖斯塔科维奇的头戴消防队员钢盔的照片刊登在封面上。🔗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是他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苏维埃的政治理念融合的产物,他说作品代表的是“春天、快乐和生命”。作品从徐缓的乐章开始,每进入新的乐章,速度就加快一步,作品配器色彩斑斓,富于变化,融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与现代节奏于一炉。/属啓成🔗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作于1937年,是作者成名后面对多年在音乐和政治漩涡中沉浮的一次自我解脱,也是他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品。作品气势宏大、乐思宽广、技巧精湛。以悲剧性的曲调开始,中间穿插机智调侃和辛辣讽刺,最后以辉煌的英雄式的胜利姿态结束。🔗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中,15首交响曲占极重要地位,因创作时间跨度大而特点各异。“第2、3、5、7、8、10、11、12号为描述史诗性作品,第4、6、9号充满形式感,俏皮,幽默,第13、14为声乐合唱性交响曲,第15则是纯净之歌”。先欣赏朝气蓬勃的《第一交响曲》。🔗 网页链接
    展开全文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与第三小协写于同年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常被演奏的小协。此曲虽未能入选音乐史上“四大小协”之列,但这完全无损于它的光芒和魅力。作品典雅的格调、温柔的情致、美妙的旋律以及天堂般的境界,简直令人销魂,百听不厌。🔗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775年,年仅19岁的莫扎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创造了五首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他有编号的小协作品的全部了。其中《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该年9月,它与第五小协同为莫扎特最受欢迎的小协作品。全曲充满温柔纤细、曼妙动人的旋律,听来有种让人陶醉的幸福感。🔗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830年9月,20岁的肖邦完成《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应该是音乐史上最浪漫、最优美的钢琴协奏曲了,就像他本人所说:“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带忧郁的心情创作了这部作品,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无数美好事物的回忆的印象,就像是想起美丽的春天里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955年今天,俄罗斯钢琴家加夫里洛夫出生。他是当今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钢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大气潇洒,对比强烈,充满激情。早年曾凭《哥德堡变奏曲》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演绎一鸣惊人,今天,借他已臻化境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祝他生日快乐!🔗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930年今天,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五首伦敦首演,至此,这部历时30年写作、包含5首作品的名曲终告完成。这是作者最受欢迎的管弦乐曲,庄严豪迈,有皇家风范。尤其是第一首被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豪斯曼为其创作诗歌《希望和光荣的国土》,更令该曲广为流传。🔗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在连续欣赏了理查•施特劳斯的主要作品后,我们以他的《双簧管协奏曲》来结束这次后期浪漫主义大师的音乐之旅。该曲写于1946年初,是20世纪双簧管音乐的杰作。作品显示了作者精湛而圆润的技巧,同时也表达了他历尽人世沧桑后平淡如水的恬静心态,温婉动人。🔗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理查•施特劳斯《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87年。此时,风华正茂的理查刚接替彪罗成为迈宁根乐团指挥,他与女高音歌唱家、也即他后来的妻子宝莉娜正在热恋中,作品热情洋溢,充满青春活力,小提琴与钢琴的和谐对话,还真有点琴瑟和鸣的感觉。请听海菲茨等的演奏。🔗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中,室内乐作品也占有较特别的地位,数量虽然不多,且为19世纪80年代所作,属于早期创作,但它们不仅显示了理查·施特劳斯深厚的传统功底,同时,其技巧娴熟,音乐精致,情绪内敛且富沉思感,优美动听。请听他的早期作品《大提琴奏鸣曲》。🔗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理查·施特劳斯将其《堂吉诃德》定义为“大乐队以骑士性格为主题的幻想变奏曲”。作品以大提琴和中提琴分别代表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的形象,并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这个伟大骑士可笑而可爱的种种行为,是其作品中少有的直率、坦荡而诚挚之作。🔗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英雄生涯》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后一首交响诗,他以这部作品,回应乐坛此前对他作品的严厉批评,作品中的“英雄”无疑是他自我的写照,而英雄的“对手”则是那些对他进行恶语批评的评论家们。乐曲不乏紧张的冲突和甜美的歌谣乐章,传递出一种遁世的幸福感。🔗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在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中,《蒂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值得一听,他说:这是一首“为大型管选乐团所作的老式玩闹风格的回旋曲”。作品描写了一位具有恶作剧性格的恶棍颇富“英雄”色彩的传奇冒险经历,音乐形象生动,充满了玩闹之感和嬉戏、谐谑风格。🔗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交响诗《唐璜》是理查•施特劳斯根据诗人雷瑙的同名诗而作。该曲所描绘的唐璜已不再是莫扎特笔下那个放荡、纵情的纨绔子弟,而是不断追求完美女性的理想主义者,其形象基调更接近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乐曲色彩绚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于变化且充满朝气。🔗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与变形》作于1945年,表现同年2月他在盟军空袭德累斯顿期间曾一度精神失常的瞬间记忆。全曲为极自由的三段体,主干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送葬进行曲开头,由低缓悲沉的大提琴导入,令全曲弥漫着沉重的悲哀气氛。🔗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上的最大成就,是他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李斯特创制的交响诗这一体裁,并赋予了这一体裁丰富的音色、宽广的叙事性、深邃的哲思以及更为强大的表现力。请听《死与净化》,作者以充满哲思、富于幻想的笔调,表达了对灵魂不灭主题的神秘赞颂。🔗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理查•施特劳斯所作标题交响曲,除昨天欣赏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之外,最著名的就是这首《家庭交响曲》了。此曲作于1903年,总谱上标记有“献给我所爱的妻子和我们的孩子。”作品被认为是作曲家私生活的写照,因第三部分描写了夫妻间性爱的缠绵而广受争议。🔗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949年今天,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去世,享年85岁。他是后期浪漫主义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将19世纪对故事内容和形象的音乐描述的追求推向极致”,他的音乐风格华丽,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和对世人的蔑视、嘲讽,极具日耳曼精神气质。🔗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1876年9月上旬,勃拉姆斯完成《第一交响曲》总谱。这可能是音乐史上写作耗时最长的交响曲,前后历时21年之久,勃拉姆斯也从一个青葱少年变成了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作品承续了浪漫主义时代的激情,并赋予了其悲剧性的冲突内涵,充满抒情性和沉思感,极具思想深度。🔗 网页链接
    原微博
  • 用户头像

    新周刊

    #古典的天空#(续昨)莫扎特“海顿四重奏”最后一首是《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785年1月,因序奏中有22个不和谐音而得《不和谐音》别名。这时,海顿来到维也纳,走访莫扎特一家,在聆听了莫扎特这些作品后向老莫扎特说:“你的儿子在我认识或听过的作曲家中,是最伟大的一位。”🔗 网页链接
    原微博